什麽是房顫?如何看待?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指心房電活動有規律、有序地喪失(正常竇性心律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纖顫波,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壹。房顫時,心房的泵血功能下降或喪失,容易形成心房壁血栓。再加上房室對快速心房激動的傳導減少,心室節律極不規則,進壹步影響心室的泵血功能。心房顫動是壹種常見病。據近年來國內外報道,壹般人群房顫患病率為0.4%~1%,男性多於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的患病率逐漸升高,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患病率可達5%~8%左右。也就是說,每15~20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患有房顫。房顫的原因和誘因有很多。常見疾病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心力衰竭、各種類型的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也會引起房顫,如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神經系統疾病、肥胖、甲亢等。還有壹些患者缺乏明確的基礎疾病,稱為孤立性房顫。房顫的發生還受家族因素和自主神經(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影響。房顫也可由壹些短暫因素或急性疾病誘發,如飲酒、手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電擊、電解質紊亂等。房顫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室性心律不齊和心率過快引起的相關癥狀,如心悸、胸悶、運動耐量下降等。癥狀可根據心室率、心臟功能、伴隨疾病、房顫持續時間和患者對癥狀的敏感性而變化。對於有基礎心臟病的患者,癥狀往往很嚴重,甚至會出現心絞痛和急性心力衰竭。少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在常規體檢時發現。房顫終止可導致短暫的心室停搏,出現頭暈、發黑、暈厥等表現,部分老年人還可能遭受外傷或骨折。房顫易並發左心房附壁血栓,血栓脫落會引起動脈栓塞,最常見的是腦栓塞,年發病率為5%,遠高於無房顫的患者。少數患者,由於忽視體檢,有時以腦栓塞為首發表現就醫時發現房顫,應引以為戒。房顫患者會發現心率和脈搏速度不壹樣(壹般更快),節律絕對不規律,脈搏強弱也不壹樣。有的患者家裏有電子血壓計,有顯示脈搏的功能。自我監測時,會發現代表脈搏頻率的數字是不斷變化的,例如在130 ~ 140次/分之間波動,反映了房顫發生時心率和脈速不同、節律不規則的特點,可作為提示房顫的線索之壹。心房顫動有典型的心電圖表現。建議患者在突然出現心悸癥狀或自測脈搏快或不規則時,應盡早去醫院記錄心電圖進行診斷。動態心電圖有助於“捕捉”對短期房顫有價值的診斷信息。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心電圖,可以確診房顫。目前房顫常分為以下幾類:首診房顫、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長期持續性房顫、永久性房顫。對已確診的患者應進壹步檢查,以確定房顫的病因和誘因、房顫的類型、血栓栓塞的風險、是否合並基礎心臟病以及心功能的狀態。其他常用的檢查方法還有甲狀腺功能檢查、超聲心動圖(超聲心動圖)等。房顫的治療主要包括轉復竇性心律(復律)、控制心室率和預防血栓栓塞。(1)對於有維持竇性心律希望的患者,可以考慮電復律。常用的方法有抗心律失常藥物、直流電復律、導管射頻消融等,近年來出現並趨於成熟,可根據患者的具體臨床情況選擇。如果患者房顫持續2天以上,左心房有血栓形成的可能,應在復律前後進行抗凝治療。(2)對於復律困難或復律後維持竇性心律者,可采取控制心室率的措施,以緩解癥狀,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室率最常用的方法是藥物治療,如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滯劑。(3)抗血栓治療可以預防和減少血栓事件,但同時也增加了出血的風險(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所以是壹把“雙刃劍”,要尋求更好的“平衡點”。常用的口服抗血栓藥物有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藥物(華法林)。華法林更有效,但出血風險相對較高,需要定期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進行評估。在沒有禁忌癥的情況下,房顫患者是否需要進行抗血栓治療,使用哪些藥物,要視具體病情而定。建議與專業臨床醫生溝通咨詢。在抗血栓治療的過程中,也要定期去醫院就診。特別是華法林治療需要定期監測INR,目標範圍為2~3。剛開始的時候,需要每周監測1~2次。因為它的功能可能受到很多食物和藥物的影響,即使達標後,每月監測1次為宜,避免“壹曝十寒”。當患者因病情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時,也應向開藥者說明正在使用華法林,盡可能避免藥物相互作用。為了方便患者監測INR,現在已經有了可以在家裏使用的INR監測儀,類似於常見的用試紙測血糖的血糖儀。但是,對於自我監測結果的解釋和後續處理,建議咨詢專業臨床醫生。(4)其他治療措施如永久起搏器植入、左心耳閉合或封堵、微創手術、外科迷宮手術等。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