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伯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和海東市中心。省內蔬菜生產基地之壹。位於該地區中部,湟水北岸。人口6萬,面積177平方公裏。下轄西崗、桃馬家、水磨灣、七裏店、馬家臺、李佳、熊沈家、下較場、上較場、東崗、萬嘉、土橋、唐官營、賈超、趙家莊、謝家崖灣、高家莊、九哈家、北門壹、北門二、下寨、上寨、八家、下寨。民國初年,隸屬於市。始建於1931,1945更名為碾伯鎮,1958成立碾伯公社,1984復名碾伯鎮。地處湟水河谷平原和北側丘陵河谷地帶。工業以商業、建築和服務業為主。農業以種植小麥和蔬菜為主,市場活躍,經濟發達。蘭州(州)青(海)鐵路和甘肅(江蘇)青(海)公路橫貫全境。有明代修建的西來寺、關帝廟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廟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該區東部,距離區政府駐地15km。人口2.5萬,以漢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為主。面積130.2平方公裏。下轄西村、東村、郎家、老鴉、潮馬家、白牙子、蒲家墩、旱田灣、下溝、長裏、劉灣、段堡子、新勝、大路、李家口、嘉寶、田鋪家、四磨莊、新莊、閘門、腦莊21個村委會。民國初年建立高廟鎮,1950年仍建立高廟鎮,1958年建立高廟公社,1984年重新建立高廟鎮。它位於湟水流域的海灘和北側的高山峽谷中。工業主要是建材、交通和第三產業。農業主要以小麥、水果和蔬菜為主。盛產沙果、胡椒、蘋果等。
瞿曇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轄區南部,距區政府駐地21公裏。人口2.3萬,主要是漢族,還有藏族。它占地308平方公裏。中心、郭龍、韓佳、趙家窯莊、周家大莊、口子、洪莊、盛家莊、中莊、陽坡、陰坡、車路、大石灘、大樹莊、鬧莊、齊家山、楊家河口、段家莊、魏家河口、賈超、萬和、新聯、太巖、石坡溝。民國時期設立曲灘鄉,1950年沿舊體制設立曲灘鄉,1958年設立瞿曇公社,1984年重新設立曲灘鄉,1998年設立瞿曇鎮。位於湟水谷南側的山溝裏。蘊藏有黃石、明鐵、石棉等礦產資源。工業主要是運輸、商業和加工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境內有天然林和寬闊的草山,出產冬蟲夏草、黃芪等藥材。區鄉公路貫通,交通便利。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建於明代,模仿北京紫禁城的建築風格,是理想的旅遊景點。
雨潤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轄區西部,距區政府駐地10公裏,位於韓莊村。人口1.7萬,以漢族為主,也有蒙古族、土著、藏族。面積125.3平方公裏。轄韓莊、大地灣、下杏園、上杏園、洋盆、疊兒溝、洪坡、劉佳、荒地、深溝等10個村委會。民國建立雨潤鄉,1950年沿舊制,1958年並入韓莊公社,1961年建立雨潤公社,1984年重新建立雨潤鄉,2001年建立雨潤鎮。位於湟水谷。礦藏包括石膏和大理石。工業主要是加工、運輸和建築材料。農業主要種植小麥、蔬菜和水果。大蒜以其高質量和好味道而聞名。蘭州(州)青(海)鐵路和甘肅(江蘇)青(海)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韓莊村瓦窯嘴墓地屬於馬家窯型、馬廠型、齊家文化,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樂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小區北部,距小區駐地20公裏。人口2.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蒙古族、突厥人。它占地496平方公裏。轄新堡子、熊家灣、王家莊、楊家山、楊家崗、上李家、龍溝門、龍溝寺、齊家山、姚莊、薛家莊、青雪、李家臺、趙家灣、上余門、倉家峽、倉嶺頂、馬家灣、土關口、王佛寺、陳嘉寶、倉嶺溝、上大門。壽樂鄉於1950沿舊體制建立,1958並入年波公社,1961建立壽樂公社,1984重新建立壽樂鄉。壽樂鎮成立於2001,2007年音生鄉並入壽樂鎮。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交通運輸、勞務輸出和第三產業。
高店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鎮,是糧食主產區。位於小區西端,距離小區住宅18km。人口9000人,以漢族為主,還有土族、回族、藏族。面積70平方公裏。轄東門、傑西、峽口、大峽、河灘、灣子、河灘村、魚枷、柳樹灣、下楊家、上楊家等11個村委會。復興鄉成立於民國,高店鄉1950沿舊體制成立,1958並入韓莊公社,1961成立高店公社,1984重新成立高店鄉,2001成立高店鎮。位於湟水河谷、海灘和丘陵地帶。礦藏包括石膏、石灰石、大理石和石英石。工業主要是運輸業、商業和采礦業。農業以種植小麥為主。經濟作物包括各種蔬菜、蘋果、紅大蒜等。蘭州(州)青(海)鐵路、甘肅(江蘇)青(海)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馬場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東北部,距區政府48公裏。人口8000人,以漢族、藏族、土族為主。它占地90.2平方公裏。轄馬場、巴丹、泉兒灣、小嶺子、鮑家灣、孟家灣、那家莊、幹溝灘、大白石、岔溝、茅巖墩等11個村委會。民國時屬冰溝鄉。1952設立馬廠鄉,1958並入老鴉公社,1961設立馬廠公社,1984重新設立馬廠鄉。位於湟水流域北岸的崇山峻嶺之中。工業主要是運輸、商業和加工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豌豆和土豆。土豆因其產量高、味道好而聞名全縣。花椒是這個鄉鎮著名的經濟作物。區鄉道路暢通。
馬營鄉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東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區政府駐地40公裏。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突厥、蒙古族。它占地238.2平方公裏。轄馬立安溝、康巴、白牙坪、敦灣、勝利、卡拉、聯豐、霍亞、龍慶、江東、上郎卡、谷城、北平、昆侖、龍王崗、唐婉、腦莊、八家山18個村委會和壹個鄉辦牧場。成立於民國初年的馬營鄉於1950年沿舊體制建立,1958年並入老鴉公社,1961年建立馬營公社,1984年重新建立馬營鄉。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運輸、商業和加工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籽。有少量的林業和畜牧業。區鄉道路暢通。
中壩藏族鄉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東南部,距區政府34公裏。人口8000人,以漢族為主,藏族占總人口的32%。面積129.8平方公裏。轄中壩莊、灑口、角頭、馬尼臺、牙昂、紅莊溝、鎮石灣、大灣、何家山、泉腦、山丹坡、寺莊、白陽溝、紅三共14個村委會。民國時期是桂花鄉,解放初還在建。1952改為中壩鄉,1958並入洪水公社,191設立中壩公社,1984改建中壩藏鄉。位於湟水谷南側的山溝裏。礦物質包括滑石粉和石膏。采礦、商業和運輸是主要工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有雲杉、楊樹、樺樹等天然林,林中的宋廟,風景秀麗,建築奇特,是理想的旅遊區。區鄉道路暢通。
項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是該鄉、區油菜主產區之壹。位於該區北部,距離區政府駐地21km。人口9000人,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突厥、蒙古族。它占地72.6平方公裏。轄山崖窪、大水泉、梅家窪、尚領、萍萍、幹溝堖、泉溝、鏟、平定、吳家窪、草場、馬家窪、鐘嶺莊、牧場等14個村委會。建中鄉成立於1932;1950沿舊體制設立鐘靈鄉;1958並入高廟公社;1961單獨成立鐘靈公社;鐘靈鄉於1984重建。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山溝裏。工業以商業、加工和運輸為主。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以及少量的畜牧業。區鄉道路暢通。
達拉土族鄉]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轄區西北部,距區政府31公裏。人口65438+2000人,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33%。面積162.1平方公裏。轄袁家臺、長溝、黑溝頂、滾子窪、前北溝、杜家窪、洪溝、馬泉溝、泥灘、白牙坡、寧國、馬塘、春撒、百草臺、王家灘、大拉灘、馬東、拉卡、泉窪、幹溝山、大莊子、紮石家、李家昂23個村委會。民國時期是同化鄉。達拉鄉於1950沿舊體制建立,1958並入韓莊公社,1961建立達拉公社,1984建立達拉圖鄉。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山溝裏。該行業以商業、運輸和采礦為主。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全國有水庫1座,庫容35萬立方米。區鄉道路暢通。
李佳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東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區政府駐地34公裏。人口1.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土族、回族。面積163.1平方公裏。轄爛泥溝、雙平、河兒紅、馬泉、洗馬營、東馬營、陳家磨、滾茶海、大窪、幹溝嶺、民族、交界灣、嘎泉灣、山莊、阿塔嶺、赫爾寺、丹科等17個村委會。民國初,屬昌裏堡。1950年沿舊體制建立李家祥,1958年並入高廟公社,191年成立李佳公社,1984年重新建立李家祥。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運輸、商業和加工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有林業和畜牧業。有大型帳篷水庫,庫容254萬立方米。
* * *和祥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區西北,距區政府15公裏。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面積113.2平方公裏。轄聯興、徐家寨、高營、大莊、拉科、馬場、上華林、拉日、虎林、童嘉、克石家、磨石溝、沙龍、樹布、馬耶莫、齊家堡等16個村委會。1950年沿舊體制設立努木鄉,1952年改稱* * *和鄉,1961年並入韓莊公社,1984年設立* * *和公社。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崇山峻嶺之中。工業主要是加工、運輸和商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籽。有壹個庫容為20萬立方米的華林水庫。通衢鄉公路。
成泰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西南部,距區政府30公裏。人口7000人,以漢族為主,也有藏族。面積104.5平方公裏。轄拉幹驛、山城、巴口、程子、臺子、聖地灣、河東、小溝、崖門莊、上新莊、沙灘、臺階下、徐家口鄒、上飛菜溝、下飛菜溝等17個村委會。民國時期建立模範鄉,1950年沿舊體制建立城臺鄉,1958年並入瞿曇公社,191年單獨建立城臺公社,1984年重新建立城臺鄉。也放牧牛、羊、馬等。區鄉道路暢通。
洪水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位於該區東南部,湟水南岸,距區政府駐地15km。人口1.8萬,以漢族為主,也有回族、土族、藏族。面積169平方公裏。轄店子、雙壹、雙耳、高家灣、河西、上窯洞、阿西、阿東、馬塘子、夏傑、馬家營、李嘉豪、上王家、下王家、吳家莊、袁家莊、大寨子、石嶺子、下沈家、洪水坪、江灣21個村委會。民國時設洪水鄉,隨舊制1950,洪水公社1958,洪水鄉1984,洪水鎮2001。它位於湟水谷南側的海灘、山谷和山區。礦產資源包括高品位的石灰石。工業主要是運輸業和采礦業。白蠟樹、紙等產品暢銷省內外。農業主要以小麥、水果和蔬菜為主。甘青公路、青藏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魯花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東北部,東部和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區政府駐地45公裏。人口65,438+0.65,438+0,000,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土著、蒙古族。面積119.8平方公裏。轄廟、三條溝、西坡、馮窪、九家山、多家灣、查幹、東嶺、十字、戈雅、營盤灣、王家灣、城北、轉花灣、本康嶺等15個村委會和鄉辦牧場。民國初年設立魯花鄉,1950隸屬冰溝鄉,1952隸屬魯花鄉,1958並入老鴉公社,191設立魯花公社,1984重新設立魯花鄉。位於湟水谷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運輸、加工和商業。農業以種植小麥、青稞、油菜為主,畜牧業以養牛、羊、馬為主。區鄉道路暢通。境內有冰溝峰、老廟掌等自然景觀可供觀光。
馮堆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西南部,距區政府22公裏。人口7000人,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突厥、回族等。面積81.7平方公裏。轄上營、聯村、李莊、紅溝門、熊佳、劉家寺、下陽窪、上陽窪、上義、上二、下張坊等11個村委會。民國時期建立敦厚鄉,1950年沿舊體制建立豐堆鄉,1958年並入瞿曇公社,1961年建立豐堆公社,1984年重新建立豐堆鄉。位於湟水谷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運輸、加工和商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青稞和油菜。大蒜以其高質量和好味道而聞名。我國已建成庫容55萬立方米的黃河灘地水庫。該地區的道路暢通無阻。
蒲臺鎮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區東南部,距區政府18公裏。人口1.8萬,以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為主。面積189平方公裏。轄頭莊、化莊、鐘靈、尚領、郭家、西溝莊、閆家山、黑窯洞、山濤、大麥溝、尹家、下阪溝、辛莊灣、千戶臺、趙家莊、李家臺、辛家莊、地窪、趙堡灣、範家平、後白家、雷勝家、趙家坪等。民國時期屬雙寶鄉,1950屬中壩鄉,1952屬普臺鄉,1958並入洪水公社,191設普臺公社,1984復設普臺鄉。位於湟水谷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運輸、加工和商業。農業主要種植小麥、豌豆和土豆。區鄉道路暢通。
下營藏族鄉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位於該區西南部,距區政府32公裏。人口6000人,以漢族為主,藏族占全鄉總人口的28%。面積98.1平方公裏,下轄12個村委會:應、嘎莊、上應、坑坑、白土莊、卡子門、楊家莊、上朱家、楊家堡子、下朱家、茶龍、塔春。民國初屬歸德堡,後稱魏星鄉、萍萍鄉。1950年沿舊體制設立查龍鄉,1956年劃歸高店鄉,1958年並入韓莊公社,1963年設立夏穎公社,1984年更名夏穎藏鄉。位於湟水谷南側的山溝裏。工業主要是交通、商業和加工業,農業主要是小麥、青稞和油菜。區鄉道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