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定義會計的學校有哪些?

定義會計的學校有哪些?

會計定義

拼音:kuai jì

英語:會計

字典定義:①財務監督管理,主要包括填制各種【1】會計憑證,處理賬務,編制各種相關報表。

(2)作為會計。

專業定義: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壹系列特殊的方法和程序,對經濟交易或事項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計算和監督,提供經濟信息並參與預測和決策的管理活動。

會計是對壹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進行預測,參與決策和實施監督,以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壹種管理活動。

會計可以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財務會計:編制財務報表,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提供信息。財務會計信息提供給廣泛的用戶。它的重點是報告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

管理會計:主要是向企業管理層提供信息,作為企業內部各部門決策的依據。沒有標準模式,也不受會計準則控制。

會計的主要職能是反映和控制經濟活動的過程,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準確和完整,為管理經濟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參與決策,謀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會計學校

會計研究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會計研究者在各自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從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對會計本質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多種會計流派,極大地豐富了會計理論,體現了個人獨立思考的價值。俗話說“五彩繽紛是春天。”簡要介紹會計的基本流派,是為了打開會計研究的大門,開啟妳的智慧,進壹步豐富會計理論。

壹、管理工具理論

管理工具觀是對會計本質的理解,認為會計是管理經濟的工具。這種觀點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很流行。20世紀50年代,壹些會計原理教材指出,會計是壹種經濟核算,是反映經濟過程中各種經濟事實或現象的工具。

二、管理活動理論

管理活動觀是對會計本質的壹種理解,認為會計是管理生產過程的活動,即會計本身具有管理職能,是壹種管理活動。這個學派認為,會計管理是人們對生產的“過程控制和概念總結”,管理的內容是“勞動時間的調整和社會勞動在不同種類生產中的分配”。

在1980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嚴大武教授和楊教授聯合發表了題為《關於發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的科學屬性》的學術論文,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的概念,將會計視為壹種管理活動。後來,嚴大武教授繼續深入研究,先後在1985和1987出版了《會計理論專著》和《責任會計理論與實務》兩部專著,標誌著會計管理理論的初步形成。其中,《會計理論專題》是專門研究“管理活動理論”的專著。

三、信息系統理論

信息系統觀是會計的基本觀點之壹。認為會計本質上是壹個主要提供財務信息的經濟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理論的發展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1) 1929-1933的經濟危機使會計職業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職業形象和會計的本質特征。(2)二戰前後,壹些新的工具性學科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在美國醞釀誕生;到了20世紀60年代,系統論和信息論幾乎應用到了所有領域。(3)電子計算機發明後,很快被應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紀5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開始用於工資的管理,此後,電子計算機迅速擴展到會計的主要領域。信息科學帶來的新思想和新技術打開了會計的思維。人們開始重新探索和認識會計的本質和功能。

1966美國會計協會在文件《論會計基礎理論》中提出會計基本上是壹個信息系統。所謂會計信息系統理論,不過是運用信息系統理論的觀點重新理解和界定會計的本質。

在1980中,廈大余教授首先明確了會計是壹個信息系統,後由葛家樹教授等人的論文進行了闡述。會計是壹個主要提供財務信息的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逐漸被學術界所接受,並與管理活動理論並列為80年代中國會計性質的兩種主流觀點。

其主要觀點基於信息論和系統論,強調目標是系統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因此,會計信息系統自然需要壹個目標。

會計目標:主要以財務制度為基礎提供經濟信息。在信息提供的內容和對象上,決策的有用性和受托責任的概念之間存在爭議。前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6應向共存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投資者)提供他們進行投資決策所需的信息;後者認為會計應主要向投資者提供反映管理當局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就信息質量而言,決策的有用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應與決策直接相關;但是,受托責任的概念認為,反映報告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是首要標準。

會計職能:提供基於信息的反映是最重要的職能,而監督是次要和衍生的職能。

會計對象:信息系統理論區分了反映、控制和直接處理的對象。前者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可以用貨幣表現的方面,即資金的運動;後者是指營運資金運動過程中發出的信息。信息系統理論將整個會計過程分解為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四個環節。認為確認是將各種經濟活動的數據按照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記入會計體系,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步驟:將每項具體經濟業務對各會計要素的影響按其貨幣單位量化,即計量。在具體價值數量上有歷史成本和公允市場價格等不同選擇;記錄是運用復式記賬法對各種經濟活動的具體反映,根據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手工操作系統和計算機化操作系統;會計系統的最終信息輸出是報表。本報告主要由壹般性發言組成。

信息系統論是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信息論、系統論等工具性學科被廣泛應用。同時,電子計算機普及後,人們對會計的認識也是必然的結果。它體現了會計在壹定階段和特定環境下的本質特征。以信息系統化為核心形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夠滿足特定社會環境的要求。但是,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的。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會計本質的認識將在信息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發展。

四、會計藝術理論

藝術視角是對會計本質的壹種理解,認為會計是壹門對企業的交易進行記錄、分類和匯總並報告結果的藝術。該學派對會計的定義是:“會計是壹門藝術,旨在以有意義的方式,用貨幣記錄、分類、總結和解釋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財務特征的交易結果”。其中,“藝術”壹詞的內涵:藝術部分是科學。但是藝術還包括會計師運用他們的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創造性技能和能力。

其實,會計不是壹門藝術,而是壹門技術,只是在會計報表中的算賬、匯總賬目、求平衡、組合各種科目等方面表現出壹定的“藝術”技巧或技藝;會計判斷、會計估計、會計推理等。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的表現也體現了會計藝術的壹面。

五、會計控制論

會計控制觀是對會計本質的理解。這個學派從會計在宏觀管理中的能動作用的角度來理解會計,把會計從“被動反映”發展到“被動反映與主動控制相結合”,把會計信息從“外部屬性”發展到“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相結合”。其代表人物是楊世展教授和郭道陽教授。其中,楊世展教授認為,現代會計是以識別受托責任為目的,以決策為手段,按照貨幣計量和公認的原則和標準,對壹個實體的經濟事務進行分類、記錄、匯總和傳達的控制體系。郭道陽教授認為,現代會計是會計管理者通過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控制系統的協同運作,實現對市場經濟中產權、價值運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系統控制的具有社會意義的控制活動。

總之,楊士展教授和郭道陽教授推動了會計控制系統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按照會計控制系統理論的觀點,1。現代會計是通過信息並按照公認的會計原則和準則來控制企業和機構的系統。2.會計控制是壹種綜合控制,即要過去、現在、未來相結合,事前、事中、事後相結合,微觀、中觀、宏觀相結合;會計控制可分為三個層次:中央控制層、計算機化控制層和商業周期控制層;會計系統可分為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控制系統。3.會計的目的是識別和履行受托責任。4.會計的本質是受托責任。5.會計的目標是受托責任。6.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礎,控制是目的。可見,會計控制系統理論以其獨特的內涵豐富了我國的會計理論和實踐。特別是會計控制系統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與會計管理活動理論、會計信息系統理論的爭論,活躍了會計理論研究的氣氛,而且由於主要借鑒了西方的觀點,使國人對受托責任和控制論的認識更加清晰,不僅豐富了視野,而且對加強會計管理、促進會計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不及物動詞信息系統-管理活動理論

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關於會計本質的“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兩大學派,並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信息系統理論”認為:“會計是壹個信息系統;主要是通過客觀科學的信息為管理層提供咨詢服務。會計部門是企業的服務部門,會計人員在企業中處於參謀和顧問的地位。它們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進行優化管理、決策和有效運作提供必要的數據,但不直接進行管理和決策。會計只有咨詢和參謀職能,不直接履行管理職能。”這種觀點認為會計的職能是反映和控制,但主要強調反映是基本的、首要的,會計本身只提供經濟活動所需的信息。“管理活動理論”認為,會計不僅是壹種管理方法,也是壹種管理本身,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是壹種社會現象,屬於管理學的範疇,是人的壹種管理活動。

以上兩種爭論的焦點是會計本身是壹種管理活動還是壹種為管理層提供信息的方法。兩種觀點並不絕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基於此,吳水鵬教授提出了“會計既是信息系統又是管理活動”的新觀點。為了履行上述會計本質所賦予的職責,現代會計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組成。財務會計重在對外提供信息,管理會計重在服務企業內部管理。兩大會計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會計科學的內容,拓展了會計的傳統職能,使會計的作用不再局限於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歷史描述,而是進壹步利用這些信息預測經濟前景,參與決策,規劃未來,控制現在,從而提高經濟效率。

七、會計契約理論

契約作為調節人類各種交易活動的最基本的社會制度之壹,對交易安全的維護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會計作為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交易各方經濟權利和責任的社會契約安排,其功能主要體現在會計準則和其他約定的會計制度中。正是這些準則和制度構成了會計契約的主體,規定了企業契約參與方的行為約束和利益分享邊界。不同的會計契約內容(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選擇)會導致企業產權在主體間的不同分配。

會計契約研究起源於契約理論的發展。根據契約理論的觀點,從會計的本質到會計的對象、目的、過程和結果,都具有壹定的契約屬性。根據契約理論,“企業是若幹契約的耦合體”,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契約形成的同壹利益體,會計準則在這些契約的事前制定、事中監管和事後反映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眾所周知,會計作為企業契約耦合的內部博弈規則,可以決定企業組織內部代理人的權利、代理人績效的評價標準和報酬的支付方式,從而成為企業整體契約機制的核心內容。同時,會計還具有貢獻計量、利益決定、履約信息提供、維持締約壹方市場地位的流動性、提供談判博弈知識等多種功能。鑒於此,會計契約不僅是企業整體契約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資本結構和治理結構的主體,在企業契約耦合體中占據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