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洞察用戶需求?

如何洞察用戶需求?

閱讀《匹配度:打通產品與用戶需求》——第壹部分進入用戶需求;

前言:需求洞察,從“遇到”到“需求”

雖然用戶需求很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下意識地與用戶反饋混淆。

第壹部分:傾聽用戶。傾聽用戶的聲音,找出用戶想要表達的東西。雖然用戶說的往往和他想要的不壹致,但是很多企業甚至還沒有放下身段去聽。

第二段:了解用戶。理解用戶需要“同理心”,需要獲得用戶的內心感受。

細分3:洞察用戶。洞察用戶需要超越用戶思考,看到用戶需求的本質。這不僅需要用戶的參與,也需要妳自己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找到用戶不知道的真正需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大概就是這個境界。

第壹章?需求是什麽?

壹.需求的定義

需求是人們願意付出壹定成本來滿足的欲望。需求是多層次的欲望。

需求是用戶未被滿足的欲望。

這種欲望有很多層面,不僅是對實際物質的欲望,還有心理和情感層面,甚至還有文化層面。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壹個人簡單的行動或決策,很可能是幾個層次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層次都占有壹定的權重,這就很難在實際的業務過程中使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

欲望不等於需求。

人們願意付出的成本代表了這種欲望的價值。

這裏的成本不僅僅是金錢的成本,還有人們願意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心態的成本。

如果人有欲望,但不願意為之付出成本,這個欲望就不是需求,因為它不夠強大,甚至完全沒有力量。

第二,為什麽需求如此重要?

需求比產品更持久。

需求是產品存在的理由,產品只是滿足需求的方式之壹。

如果企業過於關註產品,會專註於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卻可能忽略其他滿足用戶需求的途徑和機會,直至被淘汰。

如果企業過分關註需求,就會鼓勵員工用更好的方式來滿足用戶,而不僅僅是改進現有的解決方案。

當技術創新與需求不匹配時,技術就像壹棵無根之樹,難以結出豐碩的果實。

需求引領發展

當我們真正理解了用戶的需求,我們才能更自由地思考解決方案。

洞察需求不僅能引領發展,還能幫助企業認清形勢,順應趨勢。

人不要照片也不要照片,要留下最美好的瞬間。那麽人離開最美好的時刻的目的是什麽——因為它代表著美好的回憶和情感。

需求預測未來趨勢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能預測未來,就能把握機會。

事實上,未來總是從現在開始構思的。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深入了解,企業可以更好地判斷哪些產品會有更好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新技術進入市場,只要植根於需求,嫁接技術和成本,就有可能預測未來產品的發展趨勢。

今天可能只有部分用戶遇到的麻煩,明天可能就是所有用戶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三,需求洞察

通過觀察和詢問用戶,找出用戶的需求。

這只是需求洞察的最終結果,需求洞察不能理解為只發現用戶想要什麽功能。

渴了就想喝,這不是需求洞察。人在任何時候都渴望恢復活力,這是壹種需求洞察,喝飲料只是恢復活力的壹種解決方法。

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人對同壹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對同壹種產品有不同的看法,導致人們的需求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見解。

有的人把車當成交通工具,有的人把車當成愛人。

不僅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就連同壹個人在不同場景下的態度也會明顯不同。

需求洞察關註用戶動機

需求洞察不僅要了解用戶想要什麽,還要了解用戶為什麽想要這種東西,同時還要了解這種東西會對用戶的行為、心理、情緒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需求洞察需要充分了解用戶的內心,他的思維方式,他的情感驅動模式,他對世界的認知態度,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對用戶需求的真正理解。

需求洞察要關註需求的本質

通過5WHAT (why)黃金圈找到需求的本質

如果觀察到的需求屬於表面需求,那麽需求可能在短時期內發生變化。

當然,有關的要求不能太抽象。如果太抽象,可能會泄露大眾的* * *知識,不容易形成可操作的方案,轉化為企業的價值。

第二章像夏洛克·福爾摩斯壹樣發現用戶需求。

妳有過“事後諸葛亮”的經歷嗎

大家都有過這種感覺,發現壹個產品其實和自己之前的想法不謀而合。當然,別人的產品都開發出來了,我只是“事後諸葛亮”。

如果當時能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豈不是考驗妳對自己需求的洞察?

妳不缺乏理解需求的能力,而是挖掘需求的動力。

需求洞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

“妳不需要任何知識”

說需求頓悟“什麽都不需要”,是因為頓悟有時候是突然的頓悟,似乎不需要什麽特別的知識。有些人天生就有壹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所謂的需求,如上所述,每個人都有。

只要妳願意去觀察和思考,每個人對需求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妳需要壹切。”

為什麽需求洞察“需要壹切”?因為對需求的洞察只有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人生體驗才能上升到頓悟的高度。人只有有了相應的經歷,才會有心理準備,才會發現別人做不到的。

正是因為對不同知識的深入了解,這些偵探才能用理論知識來補充大腦,填補推理時的缺失環節。

與需求洞察相關的壹些學科

【1】了解人和社會的知識。了解人的心理活動,了解社會經濟活動的規律,了解人類社會的壹些文化進程,是需求的來源。相關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等。

[2]數據分析知識。通過多種分析方法,對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分析,尋找潛在的需求模式或需求趨勢。這類知識相關的學科包括:統計學、數學建模、圖書館學、軟件工程等。

【3】形象和文字知識。需求不僅包括功能內容,還包括心理和情感內容。它是壹個復雜的過程,美學和文學可以幫助需求洞察深入理解這種復雜的情感。主要科目包括:設計、人的因素、文學、美學等。

[4]業務和技術知識。需求如何幫助企業獲取利潤,需求能否真正得到滿足,都需要掌握必要的業務和技術知識。與業務和技術相關的學科知識包括:項目管理、市場營銷、傳播、專業工程知識等。

壹個人怎樣才能學完?

需求洞察不需要妳真正掌握每壹門學科的內容,妳只需要能夠理解並應用每壹門學科中與需求洞察相關的知識。

在需求洞察的過程中,妳需要學會如何描述觀察到的內容。

在現象學中找到與妳相關的東西就行了。

比如胡塞爾的現象學,從中可以學到三種觀察方法:描述法、自由聯想法、視域法。

對於需求洞察來說,與其說是要求妳掌握學科知識,不如說是需要妳有各學科思考問題的框架,解決問題的模型,運用各種學科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如果妳有經濟學方面的訓練,妳會習慣於從供求關系來理解需求;如果妳懂心理學,可能會從記憶和動機兩個維度來分析妳的需求。如果妳有社會學背景,那麽妳可能會關註社會壓力和群體動機對需求的影響。如果了解壹些符號學知識,可以在研究過程中對壹些象征性的“符號”更加敏感。如果妳有人類學的實踐經驗,妳可能更擅長采訪和觀察,捕捉更多的內容。

在需求探索的過程中,只有整合各個領域的知識,才能幫助妳到達更高的巔峰。

需求洞察的三個品質

換位思考——像用戶壹樣思考

換位思考是每個人的本能。

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有了同理心,妳就能進入別人的內心,感受到別人最深處的需求和情緒。換位思考讓妳抓住用戶的需求,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判斷。

人腦中有壹種特殊的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元,它可以讓我們在看到或聽到別人的行為時產生共情的感覺,就像所有的過程都是我們自己經歷的壹樣。

然而,人並不是對壹切都有同理心的。鏡像神經元只有在被直接看到或感覺到的時候才會工作。如果離用戶太遠,就很難感受到用戶的需求。

同理心是需求洞察的基礎。

當妳坐在摩天大樓的頂層談論公司戰略時,很難想象妳真正的客戶為什麽想買妳的產品。

聯想力——打開妳的腦洞

需求洞察是壹種擴散性思維,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這種想象不是幻想,而是基於對環境、行為或交互細節的深入觀察,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而產生的聯想。想象力可以促進對現象的深刻理解,促進有價值思想的形成。

通過聯想,妳的思維會進入跳出框框的狀態。

如果把發現需求的過程看作壹次旅行,那麽妳觀察到的就像旅行中的各個景點,而想象就像壹輛車,載著妳從壹個景點到另壹個景點。等把所有景點串起來,真相就漸漸浮出水面了。

需求洞察可以不斷向外探索,尋找可能的聯系。這種擴散不壹定每次都有意義,但是當擴散的分支越多,找到連接的幾率就越大,最後把用戶的各種行為特征串起來,拼接成壹個完整的用戶需求。

如果每壹個用戶的行為都是壹棵樹,那麽洞察就需要扮演聯想的角色,通過分叉的樹枝觸碰另壹棵樹,繼續蔓延,直到看到整片森林。

在需求洞察中,聯想力往往可以幫助洞察者將看似不同甚至矛盾的行為聯系起來,找出其內在壹致的動機。

好奇心:探索需求的真正奧秘

對於需求洞察者來說,好奇心可以幫助需求洞察者掙脫表面需求的偽裝,不斷挖掘需求更深層次的原因,進而對需求有更深層次的洞察。

人的需求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顯性需求,壹種是潛在需求。對於用戶來說,可以清晰的表達出明確的需求。

潛在需求是用戶沒有意識到的需求。在需求被滿足之前,用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個需求。

潛在需求往往具有更大的價值,但需要帶著強烈好奇心的洞察,不斷追問“為什麽”,從用戶的蛛絲馬跡中尋找蛛絲馬跡,從而發現值得探究的細節,挖掘深層次動機。

對於需求洞察來說,滿足好奇心已經是壹種回報,而這種純粹的好奇心往往會導致不同的洞察。

需求洞察的三個品質就像三個尋寶的工具。

共情就像壹把鑰匙,打開了寶藏的大門;聯想力就像壹張地圖,指引妳找到寶藏的線索;而好奇心則是壹把鏟子,幫助妳挖掘出真正埋藏的寶藏。對於企業來說,如果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那真的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