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如何發展?《牽手》憑借壹部長篇電視劇獲得今年飛天獎壹等獎,其成功經驗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極大關註。吳兆龍(《牽手》主編、央視影視部編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牽手》反映了當代人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與《欲望與癮》同類型電視劇相比,《牽手》反映的社會生活範圍更廣,更有思想性。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感情生活越來越挑剔,婚姻家庭出現了微妙的情感危機。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應該以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來分析這些問題,引導人們正確對待。電視劇要多元化,不能都變成“快餐文化”。新時代需要壹些有震撼力、有藝術性、有思想性的作品來引起人們的思考,寓教於樂。近年來,國產歷史題材壹直是電視劇拍攝的重點。從西遊記、紅樓夢到三國演義,再到水滸傳,壹系列的成功讓人覺得歷史題材怎麽拍,就怎麽玩,電視制作人對歷史題材的拍攝更是興趣盎然。但是,這中間有好有壞。在影視業中以拍攝歷史題材為主導的中國電視制作中心,今年再次獲得“戰國”大獎。中心代表李婷在談到該片時表示,《戰國》這部劇尊重史實,嚴肅凝重,與那些“戲說劇”有著本質的區別。歷史劇的制作要充分考慮其觀賞效果,把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結合起來。首部反映戒毒的國產電視劇《紅色處方》獲得本屆飛天獎二等獎。壹部好作品的標準應該是雅俗共賞,包括觀眾、專家、同行的滿意。從本屆飛天獎的獲獎作品來看,壹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其題材都在努力貼近生活、貼近人民,這是古裝片和現代片都有的特點。問題是國內電視劇制作集團的發展並沒有跟上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雖然我們的整體制作水平其實並不低,但是要讓眼界更開闊的觀眾拍出壹部真正讓他們滿意的作品,已經越來越難了。這實際上是對國內電視劇制作集團的挑戰。
2008年,中國的電視屏幕上充滿了精彩的表演。年初,壹部電影《闖關東》在全國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當山東老朱家的東北傳奇每晚在央視壹套黃金檔播出時,很多電視觀眾都被這個家庭的奮鬥和正直深深打動,並從中找到了壹種強烈的情感。上半年,古裝懸疑劇《神探迪徐人傑3》延續了前兩部電影創造的收視熱潮,其崇拜者表示將支持中國福爾摩斯到底;趙本山的《鄉村愛情2》也繼續受到追捧。其簡單快樂的鄉村故事不僅“俘獲”了觀眾,還拿下了央視上半年的收視冠軍。以娛樂圈內幕為賣點的《愛無止境》,雖然因為汶川地震而中途停播,但其簡單美好的愛情在重播後依然引來無數掌聲;隨後,新版鹿山公爵《射雕英雄傳》在國產電視劇中融入了“偶像武俠劇”的新元素;繼2007年軍事題材打出令人咋舌的成績單後,反映海軍的旗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狼毒花》和《大刀》也獲得了各地方臺的收視冠軍。下半年,《李小龍傳奇》強勢亮相,被功夫迷津津樂道;更感人的電視劇可以叫《震撼世界的七天》有100多位明星自願參與,帶領觀眾回到令人心碎的汶川大地震現場;與此同時,壹批反特題材的電視劇,如《血霧》、《紅色追逐令》、《羊城鐵衛》、《特勤組5》、《特殊使命》、《數風流人物》、《田字壹號》等都很受歡迎。新版《夜幕下的哈爾濱》也創造了不錯的收視率,再次為經典劇的翻拍開了個好頭。還出現了壹批為改革開放30年做出貢獻的電視劇,如《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和《幸福九巷》,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青春偶像劇也沒閑著,比如神奇手機,胭脂雪,甜蜜蜜。2008年,電視熒屏呈現出五彩繽紛、妖嬈競演的喜人局面。除了佳作頻出,2008年的國產電視劇在“大片”的道路上也更加堅定。不僅是大影視集團的重量級劇,而且這些大制作的敘事策略都出現了很高的品質感,這無疑是國產電視劇最大的變化。中央電視臺文藝節目中心主編鄭曉華曾表示,2008年,幾個省級衛視提出了“大戲年”、“獨播年”的口號,其核心就是要把電視劇品牌化——斥巨資推出精品電視劇,以“獨播”贏得競爭,在觀眾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為此,各大電視臺都加大了對國產劇的投入。比如安徽電視臺今年花了2億多買了23部優秀電視劇,湖南衛視也花了2億多買了金鷹獨播劇場。毫無疑問,“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是“大投入”的必然戰略結果。《東去》堪稱“壹鳴驚人戰略”指導下的代表作。該劇展現了國產劇在演員表演、劇本、舞美等方面的巨大進步,成為壹部波瀾壯闊的家庭傳奇,也是近年來國產電視劇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對中國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刻畫必然會對國產電視劇未來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中國小兒病》2008年改版,頻發的突發事件也幹擾了壹些電視劇的播出效果,比如冰雪災害、汶川地震。但從收視率來看,國產電視劇經受住了考驗。以《闖關東》為例,以往國產劇常見的概念化、拖沓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糾正。這部大片不僅劇情緊湊,對白有力,人物塑造也豐富復雜。例如,朱開山不僅勇敢頑強,而且保守頑固。他的兒女私情也打破了大團圓的慣例,升華到了國家大義的層面,更有影響力。《大偵探迪徐人傑》還借鑒了武俠劇、福爾摩斯、神探波羅等外國影視劇的優點,在驚心動魄的氛圍中讓觀眾欲罷不能。毫無疑問,《田字壹號》《功德》等諜戰劇將國產類型劇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比如《功德》在第10屆歐亞電視節上獲得最佳小說創作獎,俄羅斯和韓國電影人當即決定購買該劇的區域播映權,這也是中國諜戰劇首次在海外市場亮相。獲得全球大獎的事實也證明,無論是對話精彩、人物可信,還是細節真實,國產電視劇的制作方都在努力糾正中國電視劇常犯的“幼稚病”,展現“中國智慧”的諜戰劇有望成為享譽全球的國產電視劇新流派。不過,鄺誌超也指出,2008年仍有壹些盲目跟風、無病呻吟的空戲,壹些明星老面孔的頻繁出現開始讓觀眾“厭煩”;新人的弱勢和老套的敘事依然是國產電視劇的傷口,但出色而可圈可點的2008年已經預示著國產電視劇將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2003年熱播的《玉觀音》無疑是海燕電視劇中制作最精良的壹部。無論是導演的駕馭能力,攝影技巧,還是大部分演員的表演,都堪稱壹流水平。再加上作曲家葉小鋼氣勢磅礴、煽情的音樂,讓這部浪漫的警匪劇成為值得反復咀嚼的經典。與《拯救妳,我的愛》相比,趙寶剛導演的《玉觀音》確實更好。孫儷和大衛這兩位極具潛力的青年演員也通過這部電視劇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偶像。
2006年執導《金婚》:鄭曉龍話劇故事開始於1956,當時新中國正如火如荼。李文和佟誌是壹對普通的夫婦。他們的婚姻始於陽光明媚的50年代,經歷了上個世紀新中國成立後的50、60、70、80、90年代,以及新中國歷史上最劇烈、最巨大變化的新世紀。這部劇不僅是男女主人公50年的婚姻生活史,也是壹部* * *和新中國的歷史。該劇以年表的形式,年復壹年地講述了這對夫婦50年坎坷的婚姻之路。影片以散文般的風格和結構講述了兩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如壹幅真實動人的生活畫卷,向觀眾潛移默化地展示了生活,平淡中的曲折與無奈,情感中的真誠與激情...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最應該珍惜的是什麽?或許沒有婚姻家庭生活的親身經歷,恐怕很難對影片給出會心的微笑或由衷的感嘆...
大宅門,斯琴高娃。劉佩琦。陳。劉佩琦。光緒六年,醫學世家白富和官宦世家詹富因大格格壹對私生子之爭結下深仇。宮裏死了壹個女妃子,是詹家的二公主。詹家的王爺趁機牽連了白家大叔白穎園,進了死牢。雖然用了調包方案解救了他,但也只能隱姓埋名的走了。烏貝勒,私生子的生父,怕被牽扯進來,拋棄了大空間。白宮也厭倦了宮裏的矛盾,成了死羊。百年“百草堂”老藥店被查封,整個政府陷入絕境。白老人,悲憤而死。整個政府的重擔都落在了二媳婦身上,三老爺白是個紈絝子弟,各種威脅最終把三個管家分開了。柏文在內憂外患中運籌帷幄,終將導致舊會。隨著白宮的復興,柏文家族成為白宮的權威和首腦。然而,她無法管教她的兒子白景琦。這個從出生就不會哭的男人,從小就不可救藥,最後被文武雙全的老師姬宗布降服。他從小就充滿了玩世不恭的叛逆精神,並娶了仇人詹福的私生女黃春為妻。
激情燃燒的歲月,孫,呂麗萍。全國解放前夕,在部隊入城歡迎儀式上,充滿青春活力的秦楚強烈吸引了石光榮,石光榮憑借軍人的天性立即出擊。在秦楚父母和組織的支持下,他和心愛的人舉行了壹場溫馨而簡單的軍人婚禮。這使迷戀秦楚的謝峰失去了理智。他想槍斃石光榮。石光榮以軍人的身份面對謝峰,這使謝峰感到羞愧。此後,謝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
2005年36集《亮劍》是壹部融合了兵法和傳奇的主旋律作品。劇中,愛國與英雄主義、熱血與心和人性、智慧與勇氣、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故事講述了我軍傑出將領李雲龍從擔任八路軍某獨立團團長,率領部隊在晉西北英勇抗擊日寇,到1955年被授予將軍的傳奇壹生。“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要在知道自己被打敗的情況下,堅決亮劍。就算倒了,也成了山,成了嶺。”——這句話是李雲龍這位“叛逆英雄”將軍的人生寫照。李幼斌扮演李雲龍。
市場和競爭總是如影隨形,視聽競爭的加劇激活了電視人對收視反饋的進壹步需求。剛剛熟悉收視率的人,並不滿足於簡單的、最初的收視率數據,希望通過收視率獲得更多、更深層次的信息。所以收視率的二次分析,欄目(或節目)的收視趨勢,受眾群體的特點等等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壹些收視率報告中。但部分報道在收視率深度信息的開發上存在明顯缺陷,結果相當可疑。我們知道,正確的信息會帶來積極的效果,自然,錯誤的信息也會導致錯誤的決策。那麽,應該如何分析收視趨勢,把握觀眾的特點呢?本文擬對此作壹簡要探討。壹、受眾趨勢與受眾曲線受眾趨勢也可以稱為受眾趨勢,是對某壹時期收視率的整體動態描述,也是欄目(或節目)效果及其趨勢的基本反映。收視趨勢的分析和評價,關註的是較長時間段內的收視情況而不是孤立的時間點,從收視變化中抽象出壹些特征。這種方法在壹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單純列舉單壹收視數據所帶來的對收視情況的片面理解,使收視反饋更加全面、動態,並包含壹定的前瞻性意義,因此成為許多欄目(或節目)編導關註的焦點。在分析收視趨勢時,人們習慣以收視曲線為觀察對象,希望從直觀的“觀看”中得到對收視趨勢的評價。相對於收視率的變化,這個想法還不錯。...
隨著中國電視市場競爭的加劇,如何建立壹個客觀、公正的電視節目評價體系成為業界、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關註的焦點。當收視率成為評價電視節目的唯壹指標甚至導向時,其評價體系也日益成為被詬病和批評的焦點。全面構建綜合性電視節目的評價體系,既要考慮定量分析,也要考慮定性研究。因此,收視率調查和滿意度調查的有機結合是當前電視節目評價的理性回歸和必然選擇。
通過分析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數據,可以判斷電視節目的質量,為電視臺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