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學生就業論文

大學生就業論文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空間快速發展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引起了廣泛關註。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僅關系到每個學生的未來,而且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大事。

為什麽大學生就業難?

1.存在誤解。

(1)都是擴招造成的。

200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495萬,今年,也就是2008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可能超過559萬,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趨緊。於是,很多家長和學生抱怨:都是擴招造成的!

2006年,雖然我國大學毛入學率已接近21%,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僅占總人口的6%左右。與發達國家40% ~ 50%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1/3的高學歷從業人員比例相比,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遠未過剩,因此中國大學畢業生的飽和失業並不存在。

教育部對部分高校畢業生求職行為的調查顯示,66.67%的學生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找到工作,只有6.37%和2.59%的人選擇省會和內地中小城市。至於城鎮、農村、偏遠地區,幾乎沒人願意去。可見,畢業生就業難,人才過剩只是相對過剩。人才相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在廣大農村和西部地區是絕對不足的。

(2)大學畢業是精英。

中國高等教育幾十年來正在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而且越來越大眾化。

但廣大學生和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他們認為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自己是“精英”,必須有壹份體面的工作。所以畢業生和家長太看重單位的規模,地理位置,起點待遇。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在於不能及時創新,不能與時俱進。應屆大學生創造的價值在各方面都非常有限,理性的給自己壹個更準確的定位。

(3)高學歷者就業能力高。

這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誤解。用人單位耗費大量人才,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就等於高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和就業能力,教育和就業能力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既可以是學歷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的特點是過分強調學術專業教育,因此這種教育下的大學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和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相關的專業素質和能力。顯而易見,相當壹部分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缺乏將所學轉化為專業能力的能力。

2.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都不盡如人意。

失業是壹個社會問題,主要與壹個國家的就業需求、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經濟政策失衡有關。我國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轉軌迫使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明顯下降。全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面臨著約14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15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近10萬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巨大壓力。政府壹直試圖通過發展服務業和其他方式來緩解壓力。然而,據權威預測,未來3至5年,中國將有2200-2300萬人在城鎮就業。即使經濟保持7-8%的增速,每年仍會有數千萬的“崗位缺口”。在社會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沒有相應增加的背景下,本科生是在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壹年多後畢業的。因此,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和引人註目。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權,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厚,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首先,高校培養層次比例不適應市場需求,各級就業率與同期招生層次結構呈反比,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需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其次,高校現有學科結構存在問題。學科專業供需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必然導致課程結構僵化,閉門造車,脫離實際。學校不能以市場和知識結構的需求為導向,學科和課程結構亟待調整。第三,重學歷輕職業。無論什麽類型、什麽層次的高校,總是在向綜合研究型大學靠攏。大部分畢業生應該去生產壹線,但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置是學術性的,忽視了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教育與市場要求嚴重脫節。

2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對策

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和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該加快經濟發展,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要繼續重視和促進社會就業,進壹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導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弱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限制,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的配套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僅應該是社會現有工作的競爭者,而且應該是新工作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機會。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各類資本投資畢業生創辦的高新技術實體;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

2.社會:理念與時俱進,服務真的很周到。

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是我們社會的當務之急。必須徹底擺脫民分五等、官分九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清勞動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人才濟濟的社會意識。同時也將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畢業生要根據人才市場的供求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不僅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社工。“北大才子賣肉”很正常。畢竟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少,吸引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壹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對他們的需求很大。

同時建議建立全國就業信息網,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的研究和報道,真正為畢業生提供細致周到的就業服務。

3。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1)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已經成為衡量壹所大學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會給學校帶來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關心教育不管就業是行不通的。

(2)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和專業能力的差距由誰來填補?在目前的情況下,高校必須承擔這壹重大責任。高校教學改革需要與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緊密結合。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要適應市場需求;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大學生招生比例預警”等制度,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制定擴招規模;要增加社會急需專業的生源,控制長期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減少甚至停止招生。

(3)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膽嘗試校企聯姻。剛出校門的學生,不僅動手能力弱,表達和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問題。學校應開設職業培訓機構或增加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包括商務禮儀、心理健康、與人溝通、融入團隊等。職業素質培養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縮小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差距。

(4)高校要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就業指導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壹部分。作為學生的人生指導,它滿足了學生對人生發展和職業生涯設計的需求,並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既彌補了以往就業指導的不足,又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高校應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就業指導體系,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和指導內容,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法和手段,逐步將就業指導貫穿於整個大學,在就業指導的同時推進學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學生對素質教育的認同度和積極性。

(5)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壹個方向,也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說法,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並在大學課程中將其正規化、制度化,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壹種趨勢。

創業教育是壹項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教育方式,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綜合素質,最終使受教育者具備壹定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要關註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讓學生從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把創業作為職業選擇,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創造自己的預期價值。自主創業是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已經出臺了大學生創業培訓試點方案,並首次成立了專門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上海創業教育培訓中心。其創業培訓計劃包括入門培訓、實踐和創業培訓、個性化輔導和開業後續支持。大學生創業培訓政府補貼由勞動保障部門委托有資質的創業培訓機構實施。有誌於創業的大學生可以先培養,然後再創業實踐。雖然只有少數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但是在大學期間對所有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是很有必要的。要努力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和素質,增強他們的創業意識,為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自主創業、開創事業做好準備。去年年初,江蘇大學成立了學生創業學院。武漢大學也已宣布允許學生休學創業,成立大學生創業基金,組織專家教授編寫創業課程教材,為所有本科生增設“創業課程”,教有能力的學生當“老板”。對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的研究,自主創業的可能性和素質要求,自主創業的實施途徑和發展趨勢,以及對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指導,也是高校應該加強研究的課題。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有賴於經濟發展,也有賴於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它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和畢業生自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