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對湖南省的歷史貢獻是什麽?
曾國藩對湖湘文化的貢獻曾國藩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時,他以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成功為傳承和發揚湖湘文化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的貢獻在湖湘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具體有以下幾點。1.宣傳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內在品質。倔強不羈的湖湘民風與實事求是的湖湘學風,千百年來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對湖湘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釀造了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這種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獨來獨往不依賴他人的意識,追求踏實做事,讓人生氣的熱情性格,傲慢自大的態度。三鄉四水培育出來的人,都是受他們影響的,區別只是多或少,深或淺。這是湘軍誕生在湖南,並為世界做出貢獻的基礎。曾家領導的這支部隊,進進出出30萬人,歷時十余年,遷都於笙。在湖南叫全國動員,全境參與。其影響之廣,自湖湘以來沒有任何活動能與之相比。於是乎,湖湘文化的內在品質在這樣壹場影響全國的活動中得到了極大的張揚。楊度在《湖南青歌行》中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水師噴長江浪,軍踏陰山雪。十余聲,東、西、北、南,哪裏都能看到湘軍。曾經的前輩浴血奮戰歸來,後人並沒有感嘆自己無家可歸。城裏有征兵令,農村跟著軍樂。萬簾連輦數日,壹村召千人。農民放了雷只為操戈,獨子辭職流血。父親死而無屍,哥哥魂魄未歸。”“只有今天,沒有營地,沒有隊伍,沒有湖南人。獨從中國四人,就形成了這個軍事社會團體。”走參軍之路,靠浴血奮鬥改善生存環境,成為曾氏家族以來眾多湖南人的首選,由此產生了近代中國軍界的“無軍不湘”現象。同時,由於曾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文人帶兵的用人制度,文人長期信奉和追求的價值觀通過治軍的效果得到了最好的普及。胡林翼讓老儒在軍中教四書五經,王昌的營帳裏晚上還夾雜著看書的聲音。像這樣的軍營讀書的例子,在近代湖南人的筆記中屢見不鮮。毛澤東說“軍隊是壹所大學校”,很有道理。湘軍是沒有建築的大學,戰場是沒有黑板的教室。幾十萬世代生活在窮鄉僻壤背對黃土的農民有機會走出去,有了世界上最復雜、最巧妙、最嚴酷的鬥爭經歷。他們的眼界大大拓寬了,心胸大大拓展了,見識大大提高了。這裏最大的變化是,他們從此知道除了家庭還有社會,除了生存還有信仰,除了物質還有精神。因此,湖湘文化在最廣泛的層面上有了質的提升,甚至是飛躍。國家,世界,道德等等,這些曾經只有少數學者關心的問題,開始出現在野外老村民的嘴邊。獨立意識提升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對事業的追求提升為憂國憂民、拯救世界的焦慮,使輕佻的血性精神提升為為了理想而犧牲的精神,暴君的姿態提升為堅韌果實、鍥而不舍的毅力。這裏明顯有壹個方向的轉變,就是從個體到群體,從利己到正義,從小村莊到世界。經過這次推廣,湖湘文化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因此,胸懷天下、敢為人先、憂國憂民、勇於犧牲、頑強堅毅等成為百余年來湖湘文化精神特質的主要內容。2.為湖湘文化註入新的時代內涵。農耕社會以家庭為單位,也就是所謂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需要群體,所以農民從來沒有團隊合作的概念。過去,外國人把中國稱為壹盤散沙。湖南是壹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散沙現象比較嚴重。這種現象在曾組建湘軍後開始改變。曾氏家族組建湘軍,刻意利用血緣、地緣、業緣的紐帶將人團結在壹起,讓大家在戰場上互相照應,生死與共,以克服綠營“勝不驕,敗不餒”的共同劣勢。殘酷的戰場用最簡單直白的道理教育著湘軍的勇敢:團結起來,就能打勝仗,打勝仗,升官發財,大家都沒事;如果妳輸了戰鬥,妳就拿不到任何獎杯,所有人都不好。楊度的《湖南少年歌》曾這樣贊美湘軍的團隊精神:“父兄子爭,友情互助結團結。誰願意壹個人活著,發誓死在戰場上。軍歌出湖,直入敵。”湘軍之後,團隊的概念得到了湖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大家都可以自覺地抱團集合,抱團作戰。湖南近代最著名的團隊華興會和新民學會,不僅是中國團隊的典範,也是世界政治中成功團隊的典範。湖南人毛澤東在《新青年》中第壹個向全國人民喊出“人民大團結”的口號,這並非偶然。大革命時期,湖南的農會是中國組織得最好的隊伍,所以這不是偶然的。連湖南的和尚都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八指頭陀是湖南人。因為地形的原因,湖南壹直都是封閉的,人是搬不出洞庭湖的。湘南話裏的“出湖”二字,意思是有本事、有出息,出處就在這裏。是戰爭讓湖南人走出洞庭湖,馳騁全國。也是壹場戰爭,讓湖南人第壹次接觸到了西方武器,體會到了造堅船利炮的威力。據薛福成《永安筆記》記載,胡林翼因見洋船“快如奔馬”而死。他認為“洋人之勢,勢不可擋,無藥可救,尷尬之極,雖欲憂而不能得。”在這壹點上,曾的器樂知識遠遠大於胡。作為湘軍的統帥,戰爭迫使曾成為當時第壹個深入思考、尋找對策的政府高官。他的思考和應對寫在鹹豐十壹年十壹月初八的奏折裏:“當前要幫助鎮壓經濟運動,解除壹時之憂;將來,向支壹學習建造壹艘烹飪船將是特別有益的。”曾的建議很快形成了壹項國策。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外交部——總理外事辦公室,開辦了曾創辦的中國第壹個近代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壹場以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開始在中國興起。去世前壹年,曾與李鴻章聯手,邀請官員派留學生到泰國西部學習技藝。”畢業後回國”以使中國“逐步自強”。在他去世那年的7月,這個建議被付諸實施。因為湘軍,“西化”對湖南的影響很大,大大拓展了湖南人的視野。從此,湖南的普通老百姓腦子裏開始有了西方和東方的概念。正因為如此,清廷派往西方的第壹、第二批使者都是湖南人(郭嵩燾和曾紀澤)。上個世紀,湖南留日學生最多,甚至還有年過半百的老太太們邁開雙腳,漂洋過海,比如楊度的母親李,蔡暢的母親葛等等。團隊觀念和世界眼光是曾註入湖湘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中最重要的兩點。第三,夯實湖湘文化推廣基礎。曾事業的成功至少在兩個方面為湖湘文化的弘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壹個是精神上的。湖湘文化本來就是壹種有著巨大力量的文化,但是由於時代機遇的缺失,這種巨大的力量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沒有得到很大的彰顯。湘軍的勝利充分驗證了湖湘文化的強大力量,也給了湖南人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滋生了壹種帶有幾分傲慢色彩的自戀情結。楊度的詩最有代表性:“中國現在是希臘,湖南是斯巴達;“中國將是德國,湖南將是普魯士。”“中國死了,所有湖南人都會死。”這種自信甚至自戀情結為湖湘文化的推廣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氛圍。湖南人以自己優秀的老鄉為榮,再以我生於斯長於斯的熱土為榮,再以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為榮。在這樣的環境下,湖湘文化得到了極其良好的傳承和激發。第二是物質。湘軍是勝利之師。因為勝利,誕生了壹大批人才。從湘軍中走出來的大臣、侍郎、巡撫、巡撫有30多人,大臣以下的官員更多,二等以上的武官有數千人,三等以下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人憑借他們的權勢和威望,為湖湘文化的弘揚貢獻了他們有形或無形的力量。也因為是勝利的賽區,所以贏得了很多獎杯。僅在南京就被稱為“金銀如海,財貨如山”。這些金銀財貨大部分落入了湘軍吉字營的腰包。湖南很快出現了壹批富人。他們做工商業,建學校辦教育,送孩子去大城市讀書,直到下海。它對開啟湖南的現代氣息起著重要的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湖南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省份。當時湖南教育事業發達,許多新式學堂在全國名列前茅,尤其是時事學堂。湖南傳媒業發達,和《湘報》享譽世界。湖南維新業發達,南方學會等壹大批社團為推動中國維新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湖南憲法業發達,湖南人實際上制定了湖南省憲法,這是中國唯壹的省級憲法。湖南工業並不落後,礦產開采和內河航運都在各省前列。著名的守舊派領袖王先謙不僅是嶽麓書院的掌門人,也是兩湖輪船公司的大股東。這大概是近代中國文人下海最著名的例子。就這樣,終於創造了湖南百年人才輩出的輝煌局面。4.推動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自古以來,湖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落後於中原、江南。王闿運說:“湖南自縣以來,從來沒有天下第壹。”自曾氏家族創建的湘軍取得勝利後,湖南便被世人刮目相看。“壹天不能沒有湖南”,這壹點已經被世界所公認。“中興將將軍,必有九湖湘”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著名歷史學家譚棲祥說:“自清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成就舉世無雙。”大經濟來源於大學。所以湖湘文化走出洞庭湖,被大海看重。五四時期,陳獨秀在《湖南人的精神》中寫道:“幾十年前曾國藩和羅澤南以及他們的同事們是怎樣的學者,是怎樣艱苦奮鬥、拼死拼活的!黃克強歷盡艱難,率領壹個旅的湘軍在漢陽阻擋了清軍。蔡松坡帶著2000名有病缺子彈的滇兵,與10萬袁俊決壹死戰。他們是多麽堅忍不拔的士兵啊!”在中國社會動蕩時期,湖南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了全國的學者和人民。湖南人的精神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國人類學家奧·田白是研究人類血型的專家。他曾經把人類的人文血型分為六種,其中第三種被命名為湖南型。湖湘文化是6000多萬三湘兒女的共同財富,我們要倍加珍惜。曾國藩對湖湘文化的貢獻是歷史的存在,我們應該正視。當然,那段歷史是由千千成千上萬的湖南人書寫的,曾國藩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性符號,只是因為他的領袖地位。在這壹點上,希望得到大家的* *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