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小學家長卷)讀書筆記

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小學家長卷)讀書筆記

這本書裏反復提到,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育兒教育中身體力行很重要。說壹萬遍不如做幾遍。

有壹次我們帶孩子去遊樂場,覺得滑梯不高。為什麽孩子們說不敢滑下去了?他們坐在上面才知道什麽是腿軟。最近妹妹開始學寫毛筆字,跟她練習。練完之後她肩膀酸痛,我坐著她站著...為什麽語文老師寫《下水文》,站著說話會傷背?然後坐下來冥想,也可以用行動給孩子做個榜樣。

“從小培養誠信”的思想來源於《易經》。易經?《序跋·蔔筮傳》:“被騙之人也無知,事有幼稚”,指出“無知”是事物在幼稚階段的狀態。

剛開始的時候,事情必然是迷霧重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也是如此。“童年”指的是幼兒時期的特點,所以古人把幼兒教育稱為“蒙昧”,把啟蒙教育稱為“啟蒙教育”。

在啟蒙教育階段,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壹定是家人,然後才是老師,我們的角色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學會獨立,學會照顧自己。書中運用了案例分析,給出了清晰的教育指導,讓我受益匪淺。

“我的生日是給媽媽的”(P10)多好的感恩教育啊。我以前從未想過要做這件事。我今年會試壹試,看看效果。壹定很好。的確,對於孩子來說,只有愛身邊的人,才能善待他人,才會善良。

心理學和社會學中提到的“重要他人”概念,是指在個體社會化和人格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特定的人。我們身邊重要的人,無非是父母,兄弟姐妹,老師,同學,玩伴,還有我們長大後的同事,領導。學會與人溝通,理性處理矛盾,友好相處等。,從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對於沒有集體生活就無法生存的人類來說。這也應該算是必備的生存技能之壹。

同時,對於孩子來說,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他們對集體生活的情感需求,希望在集體中被認可和接受,被尊重和理解,從而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壹個孩子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才能更好的激發他的自信心。同時,通過集體生活,孩子也能真正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發展自己的個性。對於成年人來說,可以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或者實現自我追求。所以,我即將進入不惑之年。雖然每天都很忙,但我開始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更積極地待人接物。壹方面,我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另壹方面,我想給我的孩子樹立壹個好榜樣。

對待幼兒,凡事要有耐心,大家都知道,但個人覺得做的還不夠。我經常大聲批評我的孩子,因為我很忙。怎樣才能讓自己不那麽情緒化?我咨詢了學校心理老師。答案很簡潔,但是需要“練”出真功夫!

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在不良情緒剛出現的時候,盡量“扼殺”它;如果我們真的控制不了,那就學會接受。我們是人,不是神,沒有脆弱和憤怒;接受自己的情緒,但不代表放任自流。妳要註意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能肆意虐待甚至暴力。我們應該盡量去緩解,聽聽別人的建議,然後做出理性的選擇和應對。

家庭教養方式,日積月累,會在孩子身上顯現端倪。有時候,我們會抱怨,他爸爸和我都不會這樣。這孩子怎麽會這樣?!女兒在公共場合不太自信大方,我也在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育兒方法。

是什麽原因導致孩子缺乏自信?主要有三個方面:第壹,父母為孩子做壹切,為孩子做決定。第二,父母只要孩子不服從自己的意願,就否定孩子的決定,批評孩子。第三,父母對孩子的過高期望也是對孩子的壹種變相否定,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好,逐漸產生自卑感。

自信在3-6歲時初步形成,在7-12歲時沈澱下來。所以,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能給孩子提供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教給孩子適當的技巧,孩子的自信心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第75頁)

我們應該信任和尊重孩子,在壹切事情上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有時候犯錯也是壹種很好的體驗。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放棄面子意識,多鼓勵和欣賞,教孩子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持之以恒,孩子會慢慢變得自信。

中國臺灣省學者張春興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根源於家庭,形成於社會,表現於學校。所以,教育的根本是家庭而不是別的。家長要有學習意識,不僅要提高自己作為家長的修養和責任感,還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了解孩子現在喜歡和關心什麽,配合學校的工作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活動的重要場所。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細心呵護和共同教育,才能讓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長。

在隔代教育的問題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良好的溝通方式——(p 139)對於爺爺奶奶參與育兒的家庭,要明確爺爺奶奶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只是參與家庭教育,教育的主要責任還是應該由孩子的父母來承擔。至於兩代人在價值觀、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差異,父母作為育兒的第壹責任人,應該多和老人溝通,爭取達成理解。遇到問題和分歧時,避免對抗,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更不應該責怪老人。家庭成員要求同存異,優勢互補,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父母作為孩子的第壹監護人和教育者,不應該“偷懶”。無論家裏的老人有多麽豐富的育兒經驗,甚至教育教學經驗,父母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要承擔責任。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P151)。壹個好的老師壹定不僅僅是壹個只會教的老師,壹個優秀的班主任壹定不僅僅是壹個規矩和成績的班主任,壹個好家長,更不能是壹個嘮叨和偏激的監護人。當生活遇到時,教會孩子心中有愛,“順境時善待他人,逆境時善待自己”,讓他們的心永遠不會枯竭。面對生活中的瑣事,教會孩子有秩序有紀律,提前制定規則,耐心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故事,經歷歲月的磨礪,有感悟,有反思。我不僅是我,也是我們。只有我們心中有光,並付諸行動,我們才能獲得幸福。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 * *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