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造成這些“不解”的原因,來自於這部影片的巨大信息量——不僅形象的表現令人眼花繚亂,故事也是壹波三折,設定更是錯綜復雜。這個信息量已經超過了作者第壹次在電影院看的時候能夠處理和消化的極限。
當時作者認為,如果以“觀眾第壹次能享受到多少投入和享受”作為衡量電影價值的基準,這部作為電影的作品就不得不被視為“失敗的作品”。這是因為《反叛的故事》的節奏真的與普通電影的套路脫節。
然而,當筆者在《我的家》私人視聽空間觀看《劇場魔法少女新叛逆故事》的全制作限量版藍光光盤時,這壹判斷迅速被刷新。
根據導演宮本幸裕的說法,這部電影的藍光版本“總共2300個鏡頭中有壹半以上被修改了”,所以它和我在電影院看到的版本不完全相同。此外,這壹限量版還包括壹張與蕭炎在電影後半部分的(配音)表演截然不同的CD。
在反復觀看這兩張CD的過程中,作者對這部作品的印象開始發生變化。在反思這種判斷上的差異時,作者發現,壹開始就把叛逆的故事當成“電影”來看,來判斷作品本身的成敗,是不對的。
我們想擁有並以光盤形式收藏的作品有什麽特點?畫質的重要性自然首當其沖,除了要能隨時想看就看,然後妳還得是壹部經得起反復觀看的作品。《反叛的故事》可以說是這樣壹部作品。
通過觀看這張光盤,筆者發現這部作品不應該被評價為“電影”,而應該被評價為最適合在自己家裏私人觀看的“光盤”。這樣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就會大相徑庭。作為壹部“電影”,叛逆的故事可能是壹部失敗的作品。作為壹張“CD”,毫不誇張地說,她徹底優化了現代動畫標誌性藝術作品之壹的動畫的表達方式。
這不是電影。
我們來看看《反叛的故事》(全制作限量版)CD上那本叫《物質之書》的書,作為同壹個捆綁的配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小冊子中包含的采訪等內容,已經成為制作人對觀眾“這麽看”的指示。這裏寫的東西肯定會對光盤的視聽內容產生影響,而當把全制作限量版作為壹個整體來考慮的時候,甚至應該算是作品的壹部分:
新房昭之(總導演):“但是這種感覺大概是我第壹次看的時候的感受。知道了故事結構之後,第二次去看的時候應該就能更自然地欣賞前半段故事了。我覺得看不懂故事和知道故事是有區別的。當妳不知道故事情節的時候,故事的前半部分很可能會被看做是主角們錯誤地解讀了這個看似很幸福的世界。但在了解了故事之後,妳會覺得‘是這樣,所以是這樣’,妳此時感受到的虛假應該會逐漸淡化。”
宮本幸裕(導演):“我自己看了這部電影後,發現這裏真的有很多信息(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去幾次電影院,就不能完全把握故事在發生什麽,觀眾應該很辛苦。”
谷口純壹郎(角色設定兼總繪導演):“希望大家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以回頭反復看,直到滿意為止。”
太太津岡(音響總監):“形象表現真的很震撼。第壹次看的時候,只需要睜大眼睛,跟著影像表演走,直到最後。希望大家習慣了之後可以用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多看幾遍,然後用耳朵聽,再去看演技水平。”
作品主創人員壹致推薦大家“反復閱讀”。其實這部作品也像他們說的那樣,多看幾遍才會更有意思。
在這裏我們可以發現,至少在CD發行的時候,制作方就假設並期待觀眾會壹遍又壹遍地“觀看”這個叛逆的故事。壹旦開始,妳就可以想看多少次藍光或DVD就看多少次。另壹方面,這裏的觀點可以讓觀眾覺得“不反復看是看不懂的”,所以妳可以期待觀眾成為這部作品在電影院的回頭客,或者買光盤(不像以前,日本最近的電影院大多采取清場制,想反復看的人每次都要買票,直接貢獻了影片的票房)。
在日本,除非是相當成功的作品,否則並不是所有的動畫電影都能通過影院的盈利來維持生計。而他們大多估計後續CD-ROM產品(藍光、DVD等)的收益。)或者網上播放,甚至有時候影院上映只是為了影片本身的宣傳目的(比如新海誠的《言葉之庭》是和光盤同步上映的)。
不管是好是壞,這就是作品所處的環境。“預測觀眾如何觀看,計算如何入不敷出”的過程會對作品內容產生影響,這壹點對於商業藝術來說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相反,我們甚至可以說,娛樂本身的本質就在於我們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生命力的地方。
如果作者“看不懂”各種元素和多余的信息被安排在內容中是在預期觀眾會反復聽和聽的情況下,那麽我們就需要關註這個表演的功能方面來解釋它。
電視版《魔女的小圈子》是壹個描述時間周期反復經歷的故事(解釋時間周期故事為什麽流行的各種觀點,見《動畫調查30-動畫調查-知乎專欄》時間周期故事的表征初探)。如果電視版在內容上采用這種時間周期,叛逆的故事也是需要反復體驗的作品(期待觀眾)。
換句話說,視覺畫面的高速運動、隱喻的過剩、設定的復雜、動機代入情緒的困難,都是為了讓人看到第二次、第三次的“作用”。
還有壹個地方,這個作品的環境對作品的內容有影響。或者從“材料書”上引用創始人的發言:
新房昭之(總導演):“這些角色被影迷接受了,制片人對他們非常滿意,因為這部電影是為了再次體驗這種快樂。”
佐佐木新介(分割器):“粉絲會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宣傳和討論這部作品,而不是我們制作人自己談論它。我在這裏也很佩服,也在向粉絲學習。”
這裏兩位想表達的是,電視版《魔女小圓》的成功,帶動了二次創作的流行,尤其是以人物間的妄想關系為形式,而《叛逆的故事》就是實現這種聲音而做出的作品。事實上,故事的前半部分,向觀眾“赤裸裸”地展示了電視劇版中無法實現的角色之間看似“很幸福”的日常戲份,可以看作是“官方”似乎被粉絲妄想的角色關系二次創造的結果。
《反叛的故事》本身可以被視為壹部“官方”的二次創作作品。尤其是在我們反復觀看了電視版、劇場版的前後部以及叛逆的故事之後,難免會開始對“哪個故事變成了什麽”、“人物之間有什麽關系”、“設定有什麽不同”等問題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