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育兒大v把6歲女兒壹個人留在家裏:妳所謂的教育只是有條件的育兒。

育兒大v把6歲女兒壹個人留在家裏:妳所謂的教育只是有條件的育兒。

1

日前,百萬美元育兒大師粥悅悅在微博中發表文章,引起眾多網友討論。

原來那個周末粥悅悅壹家要去珠海長隆玩。出發前壹天晚上,粥悅悅在家庭會議上要求孩子們必須完成出發前壹天的學習任務,否則就呆在家裏。

第二天早上,老大和老三都完成了學習任務,但老二沒有。於是,第二個孩子被留在了家裏。

第二個孩子六歲。她哭著要求媽媽帶她壹起走,媽媽拒絕了。我媽好心的教她怎麽照顧自己,怎麽燒水,怎麽吸引粉絲讓自己不餓。

此外,粥悅悅拒絕了女傭的阿姨和鄰居的好意,並堅持讓第二個孩子獨自留在家裏。

那天晚上,老二給媽媽打電話,說自己壹個人在家害怕。這時,粥悅悅提出要完成雙修任務,回去接她。

於是,粥悅悅的老公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回家(當時已經是晚上12: 30),老二也在晚上10: 30完成了雙學任務。粥悅悅還建議,只要第二天壹早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他就可以回長隆和父親壹起玩。

老二吸取了教訓,很快完成了任務,和全家人玩得很開心。

粥悅悅說,給老二上的壹課是給老二做個榜樣,他自豪地說,他對自己的心狠手辣心存感激。

大多數網民指責粥悅悅將壹個六歲的孩子獨自留在家裏有很多安全隱患。雖然粥悅悅被監視著,但如果出了問題,她能及時回去嗎?

如果孩子出事,她會後悔的。

我想說,對於壹百萬個孩子來說,把全家玩耍當成獎勵,把完成學習任務當成條件。她提出的條件完成了,孩子才能玩。

這樣的行為真的是赤裸裸的“條件養育”。

誰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其實有時候,這份愛情已經悄然變味了。然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是最悲哀的事情。

2

條件養育的對立面自然是無條件養育。

美國著名育兒專家阿爾弗雷德·科恩在《無條件育兒》壹書中指出: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對孩子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不怕辛苦,不在乎回報。

但是隨著孩子壹天天長大,父母開始給他們的愛附加條件。

孩子兩歲的時候,只要吃好,不挑食,就可以帶妳去淘氣堡。

孩子大了,只要妳開心去幼兒園,不哭不鬧,放學我給妳買玩具。

孩子在上小學,所以只要妳這次考試得雙百,我就帶妳去迪士尼。

如果孩子大壹點,只要妳通過六級鋼琴考試,我就給妳買壹雙妳喜歡的名牌運動鞋...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數不勝數。似乎只有這樣,給孩子設置限制,或者不讓孩子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讓父母感到滿意和安心。

他們會自我安慰。妳看,我的孩子多優秀多聽話。

在去年暑假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方圓曾感慨道,孩子對他們的愛是純潔的,但對孩子的愛卻是父母附加了很多條件。有時候父母不如孩子。

這真是替父母說話。

讓我們再來看看粥悅悅對孩子的態度:孩子完成壹天的學習任務後,才能和父母壹起去旅遊、玩耍。

二女兒沒有完成學習任務,被留在家裏。盡管她只有六歲,但她不會做飯,也不會照顧自己。她是夜深人靜的小女孩,孤獨,無助,害怕。對不起,我媽媽看不到這個。她只知道,孩子如果沒有完成她給定的任務,就會受到懲罰。

孩子會有心理陰影嗎?她是更喜歡學習還是討厭學習?她後來去讀書是因為內驅力還是被迫行為?對於媽媽,她是更愛還是更怕?

歸根結底,條件養育有其弊端。那麽,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呢?

壹是父母有條件撫養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因為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在接受自己的時候也會附加條件,導致他們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什麽或者不能輕易得到什麽。

心理學家雪梨在壹次演講中講了壹個例子:雪梨有壹個朋友擅長做生意,但他受父母影響,認為人總要經歷壹些挫折才能賺錢。所以每次要順利簽合同的時候,他都會坐立不安,好像哪裏出了問題,然後就會犯壹些錯誤,比如忘記重要材料,沒有見到重要領導等等。總之他會化幹戈為玉帛,然後發揮自己的各種能力,付出各種代價,最終力挽狂瀾,成功簽約。

畢竟這個朋友自我認知很低,認為自己無法順利得到想要的東西。這與他早年的經歷密切相關。

第二,這樣的孩子更容易不喜歡和討厭父母;

這就不難理解了,當孩子被父母設置的障礙從自己的需求中分離出來時,他只有跨越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麽父母就會成為他面前的壹座大山。

他對這座山有抱怨,有不滿,有憤怒,這很正常。當然,這也影響了親子關系。

孩子告訴他媽媽她想買壹個新書包。媽媽隨口說舊書包也可以用。不然期末考100分就可以買了。

孩子生氣了,生氣地說,我不買,100我也不要。

媽媽的反應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書包現在還能用,我先不買了。而她定下100的考試分數來買這樣的條件,只會讓孩子對她產生厭惡和反感。

第三,條件養育模式會傳遞給下壹代;

這種模式下長大的人,對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不滿,但他已經下意識地接受了這種模式。

成年後,他不可能輕易擺脫父母留下的烙印,會延續這種育兒模式。所以他活得像他的父母,他的孩子成了他的復制品。

既然有條件的養育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當然要提倡無條件的養育。然而,無條件養育並不容易。

所以,即使父母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感受到的也未必如此。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因為難而放棄。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來更接近這個目標。

對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多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尊重孩子,理解他的需求,少壹點自以為是,做壹個“聽話”的父母,就可以壹步步接近無條件育兒。

當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壹點,就能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在無條件育兒的道路上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