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給我臺灣省省和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知識?
珠三角1)地理位置:珠三角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毗鄰港澳。北回歸線穿過其北部,與南海接壤,是珠江的出海口。(2)自然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由北江、西江三角洲和東江三角洲組成的復合三角洲,海拔約50米,面積約1.1.000平方公裏。其間丘陵錯落,河流縱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生長期長,壹年可收獲三次。春季多雨,夏季濕熱,夏秋臺風頻繁,冬季少寒,四季變化明顯。河流的汛期是從4月到9月。(3)經濟發展:珠三角是中國四大著名工業基地之壹,與長三角並稱為中國經濟的兩大引擎。目前,整個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從城鄉分割向城鄉壹體化轉變,形成了高起點、高標準、大規模的第三產業和有競爭力的主體產業集群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體系。此外,還形成了交通、通訊、金融、信息咨詢、高科技、旅遊、文化、外匯等綜合優勢。就地理優勢而言,可以概括為:①獨特的地理優勢: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毗鄰港澳,面向東南亞,有天然的海上通道和良好的港口,對外貿易便利。優越的人緣優勢: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壹,有利於招商引資。③優勢互補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壹,資金、信息資源、人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成本過高,市場容量小;澳門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但發展空間狹窄。珠三角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經濟快速發展吸引了內地大量廉價勞動力和技術人員,加上經濟的輻射力,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④經濟跟進的獨特優勢:與港澳和發達地區相比,珠三角是壹個後發地區。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和技術,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⑤豐富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由於珠三角經濟發展迅速,經濟效益高,吸引了內地大量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其獨特的技術和人才優勢。(4)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除了近年來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而排放廢水、廢氣、廢渣造成的環境汙染外,交通和石油開采造成的珠江口石油汙染,以及珠江口的赤潮和鹹潮都是引人註目的。夏秋季臺風登陸帶來的大風、暴雨、風暴潮危害極大。受人類活動和三角洲河道急劇變化的影響,洪水威脅越來越嚴重。(5)唐吉農業:①生態循環的過程:桑、蠶、魚結合,可以節省飼料和肥料的成本。a .利用低窪地,挖成池塘,把泥土堆成地基。b .池塘養魚,堤上用塘泥做肥料種莊稼。c .農作物還可以做飼料,池塘和基地相互耕種,形成良性的“水陸互耕”。②分類:根據堤上種植作物的不同,分為桑基魚塘、甘蔗基魚塘和水果基魚塘。③農業:土地利用精準,可生產水稻、絲綢、甘蔗、水果、花卉、魚蝦。④工業:由於上述原材料的供應,農產品加工業發達。⑤景觀變化:由於經濟特區的建立,工業和小城鎮的發展,許多魚塘被填了土,作為工廠和房屋,土地利用處於過渡狀態。(6)城市化與農民工流動:隨著經濟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珠三角地區城市化發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達到73%,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形成了連片城市群,人口和產業高度集聚,經濟輻射能力強,形成了“泛珠三角經濟圈”,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香港、澳門。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構成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外來人口眾多。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吸引了全國許多地方的優秀人才來此工作定居,也吸引了大量的農民工,成為全國農民工的主要目的地之壹。據不完全統計,加上農民工,廣東省人口已過億,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TW絕對位置:120E~122E,22N~25N相對位置: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菲律賓以北,琉球群島西南時區:GMT+8: 00臺北臺灣省島位於西太平洋,外形像個紅薯,東海岸是太平洋,距離日本石垣島約75km。臺灣海峽將西海岸與中國大陸隔開。全島面積35798平方公裏,南北狹長,東西狹長。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臺地、平原為主。山地和丘陵約占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臺灣省島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擠壓擡升形成山脈,從北到南貫穿整個臺灣,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從這裏向東西兩側逐漸下降到低矮平緩的丘陵或臺地,最後被河流沖積成低矮平坦的平原。盆地散布在山脈、丘陵或臺地之間。其中平原、丘陵、梯田主要分布在西部。由於臺灣省島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心,與國際重要航道臺灣省海峽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全島有五座震旦紀走向的山脈,分為中央山脈和東部沿海山脈。中央山脈從北到南由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阿裏山山脈組成。臺灣省山地地形最廣,很多都在三千米以上,其中有壹百座山峰入選臺灣百嶽山。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至鵝鑾鼻,是臺灣省島的脊梁,也是東西方河流的分水嶺。玉山山脈玉山主峰高3952米,為全島最高峰。也是東北亞的最高峰。丘陵分布在山地和平原之間,主要分布在桃渚廟和半島。整平原則分布在西南沿海和東部山區谷地,占總面積的30%,以西南的嘉南平原最大,彰化平原、楊瀾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華東)縱谷(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分界線)。地勢平坦,但地勢較高的臺地有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都臺地、八卦臺地。就盆地地形而言,以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裏盆地為典型。由於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火山地貌多種多樣,主要有北部的基隆大屯火山群、東部的沿海山地火山群(包括綠島和藍雨島)和離島的澎湖火山群。但目前島上沒有明顯的活火山活動。海拔極限:最低點:南海0米;最高點:玉山3952米。大小河流129條,超過100km的河流只有6條,分別是濯水河、高坪河、淡水河、大家溪、曾文溪、大渡溪。中間的濁水溪是臺灣省最長的河流,而南部的高平溪流域是最寬的。其他主要河流有基隆河、鳳山河、大安溪、大渡溪、八掌溪、秀谷鸞溪、蘭陽溪。年均降雨量2500毫米(是世界陸地平均降雨量的3.5倍,但人均每年分配的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壹半)。火燒寮,位於臺北縣平溪鄉,年降雨量為臺灣省及東亞最高。臺灣省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只有4平方公裏。其余多為人工池塘、水庫,如虎頭谷、增文水庫、五山頭水庫、石門水庫等。臺灣省島的附屬離島包括藍雨、綠島、小琉球、龜山島和基隆東北部的花棉島、彭佳嶼島和釣魚臺李煜,共22個島嶼。火山島:臺灣省周邊的大部分離島都屬於火山島。其中,澎湖列島的巖石成分為玄武巖,為南海短期海底擴張所致,其余為安山巖。龜山島上壹次噴發是在大約7000年前,現在仍有火山活動。珊瑚礁島:大多分布在南部海域。特例:金門和馬祖是島嶼,因為沿海丘陵受海平面相對上升的影響。氣候臺灣省以北回歸線為界,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吹西南風,冬季吹東北風)。冬季溫暖(山區低於平地,北部低於南部),夏季炎熱(除山區外,其余均在20℃以上),多雨(山區高於平地,東海岸高於西海岸,北部高於南部)。五月和六月是雨季,六月到九月是臺風季節。臺灣省的自然災害:平均每年三到四次臺風。臺風是影響臺灣省氣候的主要因素。除了強風造成房屋受損,熱帶低氣壓造成的瞬間降雨也容易引發暴雨。由於降雨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不均,容易引發洪水和泥石流。另壹方面,由於夏季臺風帶來的雨水不足,熱帶島嶼冬季容易幹旱。地震:由於臺灣省位於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繁,平均每年有100多次有感地震,災難性強震每5-10年發生壹次。最近壹次大地震是1999年南投縣發生的裏氏7.3級9·21地震。寒害:臺灣省冬季雖然溫暖,但偶爾有大陸來的冷氣團,溫度降到10℃以下,造成農漁業作物損失。西海岸(沙灘海岸)——海灘、沙洲、瀉湖眾多,海岸平坦單調,海水較淺。東海岸(巖石海岸)——山脈毗鄰深海,沿海平原狹窄,海水較深。北部海岸(巖石海岸)——巖石岬和海灣相間,是臺灣省海岸最曲折的壹段。南海岸(巖石海岸)-主要是珊瑚礁地形。區域地形山脈中央山脈-臺灣省最長最大的山脈,北起蘇澳,南至鸞鼻。它北北東,南西南,貫穿全島330公裏。被稱為臺灣省的屋脊。雪山山脈——位於臺灣省西北部,北起三民考,南至濁水溪,全長180 km。是東北和西南。玉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北以濁水溪、雪山山脈為界,南以高雄縣旗山為界。阿裏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北起濁水溪上遊,南至曾文溪上遊,長135km,呈南北走向。山脈低矮,沒有3000米以上的山峰。沿海山脈——北起花蓮溪口以南,南至臺東以北,呈南北走向,長148公裏。北段較低,南段較高至1,500m。丘陵桃渚廟丘陵恒春丘陵盆地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裏盆地太原盆地平原彰化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楊瀾平原臺東縱谷平原臺地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都臺地八卦臺地河流濁水溪(最長)高平溪(最寬)淡水河(人口最多)湖日月潭鯉魚潭(花蓮)蓮池潭澄清湖海域太平洋臺灣省海峽東海巴士海峽群島及外島藍雨綠島龜山島小琉球基隆島棉蘭島彭佳嶼東沙島太平島中州島澎湖釣魚臺李煜釣魚臺李煜由11個島嶼組成,包括釣魚島、黃薇島、赤尾嶼、南島、北島、大南島、大北島、飛賽島。金門群島由金門島、列島等12個島嶼組成。馬祖群島由南幹、北幹等36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5980平方公裏陸地:32260平方公裏水域:3720平方公裏註:數字包括澎湖列島、馬祖、金門陸地邊界線:0公裏海岸線長度:1566.3公裏海洋主張:領海:12海裏專屬經濟海域:200海裏,僅有少量自然資源儲量。土地用途:耕地:24%長期作物:1%其他:75% (2001)環境問題:空氣汙染來源於工業廢物和未經處理的汙水、飲用水供應汙染、保護動物買賣、水土保持、河道砂石開采、地面沈降、外來物種和低水平放射性核廢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