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急求壹篇文章!!!!!!!!

急求壹篇文章!!!!!!!!

“三生教育”是雲南省去年推出的壹門全新課程,在全省試點。之後迅速在省內引起強烈反響,引起國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註,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有些學校甚至重視“三生教育”,以此作為全面提升學校檔次的手段。省教育廳從三個方面重視“三生教育”:1,將“三生教育”列為省教育廳今年十大重點工作之壹;2.決定從今年起在全省各類學校全面推行“三生教育”,部分地方課程讓位於“三生教育”。3.用好命題權,要納入高考、中考、中考,或者適當滲透“三生教育”的內容。

這門課主要在小學三、五年級開設,其他年級沒有教材,但要在學科中滲透融合。

三生教育是壹門怎樣的課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新鮮新鮮,不新鮮也不新鮮。

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滋生了許多腐朽思想,扭曲了人們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很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受不到活著的快樂和意義,缺乏積極的人生態度。精神生活差導致很多年輕人,擔心,焦慮,恐懼,痛苦,封閉,扭曲,甚至瘋狂。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郁悶,活著沒意思,太累),偶爾會看到壹些少年刻著“妳為什麽快樂的活著,妳為什麽害怕死”“自殺”等等。在這樣壹種民族精神缺失的情況下,提出“三生教育”意義重大。所以很新鮮。

並不新鮮,因為從人類有教育的那壹天起,人類就壹直在做“三生教育”的工作,教學生讀書、算賬。不是生存能力的教育是什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體育藝術教育等。,都是針對形成行為習慣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習慣,感受生活的美好。什麽不是生命教育?

安全教育,生物,生理都不是“生命教育”,那是什麽?所以,“三生教育”並不新鮮。

但是,今天我們把“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嚴謹系統。廣義地說,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教育理解為“三生教育”。我們今天所指的三生教育是“狹義的三生教育”:1。傳統的三生教育是零星的、隨意的,現在更加全面、系統化;2.傳統教育註重認知、情感體驗,行為的實踐被忽視或忽略,而“三生教育”的價值在於通過體驗和實踐全面提升認知;3.“三生教育”是從人生成長過程中最基礎的東西入手,而傳統教育往往認為那些東西太簡單,忽略了。比如教學生收拾書包,購物,交友,合作,感恩,轉化為矛盾。

看到學校安排的這個演講,我也在想,老師們更關心的是如何進行三生教育。即:如何使用教材,如何聽課,如何開展活動等等。但是我覺得我這次來昆明學習的本質是六節示範課和先鋒小學的壹次主題活動。這些教學光盤我都帶回來了,建議學校組織觀看或者老師單獨使用,這樣可以更真實的了解,避免我介紹不全。我想,在今天,我們應該首先解決理解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三生教育”的精神實質,更好地把握編寫教材的意圖,理解教學設計的目的。所以在這次演講中,理論的比重有點大。

接下來我就重點說說:三生教育是什麽?闡述了為什麽要進行“三生教育”和“如何進行三生教育”。

壹、什麽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存觀和生命觀的主觀認知和行為過程。即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觀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標過程。從根本上說,“三生教育”是貫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構建現代教育價值體系的事業。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健康地發展生命,提高生命質量,實現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教育。通過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規律,了解個體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了解生命生老病死的過程,了解自然界其他物種的存在和發展規律,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該關註個體生命,在與自己、他人和自然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

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增強生存意誌,把握生存規律,提高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力,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教育。通過生存教育,讓學生了解生存的意義,提高生存能力,樹立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生存觀;幫助學生樹立適合個人的生存追求,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壹定的工作能力,合法、高效、良好地解決落戶問題。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常識,實踐生命過程,獲得生命經驗,樹立正確人生觀,追求個人、家庭、群體、民族、國家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生命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組成的;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愛心和感恩心,培養社會責任感,形成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人生追求;教育學生學會正確的人生比較和人生選擇,懂得人生的真諦,可以處理好收入與消費、學習與休閑、工作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懂得人生的意義,熱愛生活,奮鬥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互為條件,不可分割,相輔相成,是壹個有機整體。生命教育是前提和基礎,生存教育是基礎和關鍵,生命教育是方向和目標。

二、為什麽要進行“三生教育”

首先,實施“三生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第壹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教育的科學發展重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素質。“三生教育”基本上是把個人改造成社會人,使人真正成為人的教育。是培養“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新壹代,有高尚品德和頑強意誌的新壹代,有廣闊視野和豐富知識的新壹代,有開拓精神和艱苦奮鬥的新壹代”的教育。

其次,實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根本思想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根本任務是育人。素質教育關註人的素質提高、內在發展和和諧成長,具有基礎性、主動性、發展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特點。“三生教育”著眼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成年和成功,著眼於打開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三,實施“三生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現代教育是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公平、適應當下、引領未來的事業。現代教育具有人文性、大眾化、社會化、國際化、現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學性、法制性和創新性等特征。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本質是促進人的現代化,核心是培養適應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需要的人。現代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導向。發展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是基礎,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構建現代教育價值體系是核心。“三生教育”立足於幫助個體成長,著眼於構建現代教育價值體系,努力促進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壹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努力培養建設現代社會所需的現代人。

第四,實施“三生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立足點;也是當代教育實踐對同壹價值的追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的高度,從人文關懷的高度,關註人的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關註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發展的問題,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由表及裏地進行教育,從人生的起點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和現實。

第五,實施“三生教育”是實現家庭幸福、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家庭幸福必須建立在家庭成員追求幸福的基礎上。幫助和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高尚的幸福觀,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是實現家庭幸福的基礎。家庭幸福的標誌是每個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生存觀和人生觀。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是人的和諧,是生命的和諧,是生存的和諧,是生命的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開展“三生教育”,對於幫助學生從小增強愛心、感恩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家庭幸福觀,培養為幸福生活而奮鬥的激情、理智和意誌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如何開展“三生教育”

(壹)“3、5、7”開展三生教育的三種途徑是指:家庭(基礎)、學校(重點)、社會(保障);五法是指:主體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和認知教育(以理知、以情動、以意行、以行為)。)行為教育(做個示範。以身作則)、差異教育(分類指導,分層實施,因材施教)、綜合教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七項原則:人性原則、求真原則、實用性原則、規定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整合性原則(整合各種教育要素)和創新性原則。

(2)“三生教育”的目的是構建壹個完美的人生精神世界。如何進行,我覺得歸結為八個字“體會、感悟、體驗、震撼”。無論是主題活動還是課堂教學,都要堅持在活動中領悟道理,在實踐中體驗。最好能在某種情境下觸動學生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以產生心靈的碰撞,達到心靈的震撼。

1,經驗。課堂的價值在於生成。從生活到生活,這是“三生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需要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模仿社會生活背景,組織認知或實踐活動。比如壹個白人老師拿著作業走進老師,對他的學生說:“這次作業得了A的白人可以得到壹等餐券,得了A的黑人不能,最多只能得到二等餐券。”話還沒說完,黑人學生就開始噓老師,怒目而視,向老師吐口水,還和得意洋洋的白人學生暴力拉扯扭打。教室裏壹片混亂。這時,老師示意大家安靜,並揭示了“種族歧視”的含義,讓學生明白國家或民族之間的歧視會導致流血沖突甚至戰爭...以便學生們能夠理解“歧視”是多麽不恰當。還有壹個案例:壹個美國老師上課,10多位領導來聽課。內容是購物。老師只是給學生錢買,半小時後回來報道。學生們壹個個帶著錢跑了,只有坐在教室裏的老師是空的...

2.感覺。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以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為指導。他們很難理解艱深晦澀的道理,對空洞的說教不感興趣,更喜歡聽故事。他們要用經典感人的案例、故事、小品、活動等。要讓學生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真實”。

3.體驗。生活是壹個經歷的過程。現在很多學校為了學生的安全,活動少了,作業多了,忘記了生活來自於現實生活的體驗,學生個體生命的活力來自於生活的體驗過程。沒有生命體驗的過程,再鮮艷的花朵也會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也會幹枯。所以要非常重視體驗過程,可以分為情感體驗和實踐體驗。有這樣壹個案例,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珍貴,親人是血脈相連的,誰也離不開誰。老師把事先準備好的每個學生的親屬名單發給學生,並告訴他們要求:“老師手裏的這40支筆有神奇的功能。誰用它們勾掉自己的名字,誰就立刻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今天的作業是讓妳們勾掉交給我,至少要勾掉其中壹項。”10分鐘後,壹個都沒寫完,有同學在哭。於是1專項作業讓同學們經歷了最艱難的選擇,也是最痛苦的體驗。最後,他們明白了他們所有的親戚都是非常重要的。

組織學生到野外“尋寶”(幹柴、野菜等。)和“賣寶”在集市上買“戰利品”慶祝自己的成就。學生不僅親近自然和社會,還增長了才幹,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以上兩個例子分別是情緒內化體驗和實踐活動體驗。教師要善於發現和利用簡單易行的教育機會。

4.震驚。通過教育的熏陶,通過經典案例,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心靈碰撞,從認知、情感到行為全方位的震撼和提升。培養壹個積極向上、精神健全的人。比如:《蝴蝶蛻變》《藍絲帶的故事》。

(3)簡要描述

1,教材解讀。教材的寫作風格主要以活動主題的形式呈現。每個主題壹般由“故事屋、活動花園、兒童談心、心靈照明、行動舞臺”五個部分組成。根據內容,有些主題可能五個部分都不完整。這本教材用於三五年級1年。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選擇教學內容和順序。在理解偏頗意圖的基礎上,他們就能突破課本,超越課本(替換、替代、選擇)。這本教材貼近學校,貼近家庭,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貼近家長,貼近老師,非常務實。

2.備課。多角度多層次挖掘最具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素材。讓學生喜歡,感興趣。知識、情感、意誌和行動之間有著明顯的壹致性。教案寫作壹般采用以下模式:教材分析、活動概念、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

3.班級。“三生教育”課程類似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經常取經典案例(遊戲、故事、小品、生活片段等。)為載體並在互動過程中實現和內化。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提前預設,把課堂上的活動做透,避免“雨過濕田”流於形式。

4.學科滲透。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演練,“法庭辯論”比賽,以及“求職演講”安全教育,面對地震、火災、暴徒的自救演練,體育課上意外傷害的處理,意誌力的錘煉等。,本著挖掘和整合的原則。比如低年級練習寫字,可以安排學生回家,親親媽媽,說:“媽媽,我愛妳。”觀察媽媽臉上的變化和反應,寫壹段話。讓母親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然後讓孩子看,然後讓孩子看完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這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豐富了寫作素材,也讓他們明白了親人之間愛的傳遞是多麽美好。

5.學科實踐活動。除了小種植,小種植,小生產,小發明,公益工作等。因地制宜,將穿衣、疊被子、交朋友、配合整理文具、鎖好門窗、愛護花草樹木、主動撿起廢紙等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材料放大,指導學生實踐。

6.主題教育。主題教育活動可以結合中國的時事和傳統節日(幾乎每個月)開展,如植樹節、3.15、地球日、感恩節等。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

7.校園文化。除了認知和情感,還要註重熏陶。因此,學校可以利用校報、期刊、簡報、廣告牌、黑板報、電子屏、廣播、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加強對“三生教育”的宣傳,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也可以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相結合。比如學校倡導全校讀《弟子規》,可以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味道。如果能每天在黑板上抄壹個,背壹個,做壹個,那就很有幫助了。

生命、生存、生活是永恒的話題,“三生教育”也必然是永恒的話題。“三生教育”沒有現成的模式。祝我們的老師在“三生教育”領域有壹個驚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