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臨終關懷病房功能:護理、咨詢、教育。對象:患者及家屬護理模式:護照俱樂部小組、病房、居家護理病房功能、居家護理功能、持續護理、臨終關懷模式、全方位護理、患者心路歷程、持續學習、護理病房功能應包括:1。護理服務中心,2。教育示範。簡而言之,就是壹個推廣中心,或者我所說的“基地”。它可以為病人及其家屬服務,培訓臨終關懷方面的醫務人員和學生,並對普通公眾進行生死教育。可作為聯系健康教育、咨詢和服務的基地。坦率地說,各大醫院設立臨終關懷病房後,都成了醫院的“旅遊區”(如果收門票,損失是可以彌補的)。對於臨終關懷團隊來說,這裏是服務患者和家屬的地方;對於醫院院長來說,是壹個宣揚“尊重生命”理念的地方。居家養老功能臨終關懷強調“四全面關懷”(全人、全家庭、全過程、全團隊關懷),所以是壹種身心、精神的完整關懷;不僅關心病人,還關心照顧家人;不僅要把生病的照顧到底,還要幫助家人度過悲痛;並聯合醫生、執業護士、社會工作者、誌願者、宗教教師和其他相關人員來照顧病人及其家屬。所以和平居家護理尊重患者的自主權:患者在自己家裏是主人,醫護人員像探視者壹樣探視患者;此外,滿足人性的需求:因為生活中最舒適、最習慣的地方就是妳的家,所以更重要的是有和平的居家照護,這樣才能達到持續的照護。臨終關懷的基本目標是盡可能地實現被護理的患者想要的生活方式,所以當患者希望在家中度過余生時,我們必須提供臨終家庭護理服務。壹般住院病人出院的連續護理有兩種情況:MBD(病情穩定或恢復)和AAD(反對建議出院)。而癌癥晚期患者可能還有另外壹種出院方式:因終(DDT)出院,也就是俗話說的“喘口氣回家”。基於“尊重生命”的理念和“尊重患者自主權”的實踐,癌癥晚期患者不應該有所謂的“違背醫囑出院”。當病情穩定後,患者可以帶著MBD回家,繼續接受臨終關懷居家照護的照護服務。當病情嚴重惡化時,患者可以乘坐DDT回家,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家接受臨終關懷,在家中終老。如果患者和家屬能接受在醫院死亡,他們會留在病房接受臨終關懷。對於後兩者來說,臨終教育和臨終準備非常重要。我們制作了有臨終癥狀的健康教育宣傳單,也協助家屬做好臨終準備,及時做好善後安排,避免采取心肺復蘇等不必要的措施,增加患者臨終前的痛苦。患者去世後,家屬的悲痛輔導還在繼續。安寧居家照護團隊會定期跟進悲痛的家屬,包括寄賀卡、電話訪問、家訪等。,直到家庭成員恢復正常生活。雖然國家健康保險沒有支付“悲傷咨詢”的工作,但我們仍然提供這項服務,以實現家庭護理和全面護理。目前,我國的臨終關懷模式只有三種:臨終關懷護照組、臨終關懷病房(急性病房)和臨終關懷家庭護理。壹個完整的臨終關懷模式還應該包括:臨終關懷中心或養老院、日間護理中心、慢性護理和筆記咨詢中心。中國的臨終關懷病房以前是急性病病房。1987年初,慈濟醫院新聯病房申請改為特別病房,衛生署公文批準。應該能滿足未來臨終關懷的客觀需求。建立省級臨終關懷轉診網絡和區域臨終關懷中心是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全方位護理和臨終關懷需要多技術整合治療(如中西醫合作),目標是控制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所以,不是壹個專科醫生就能解決患者的所有問題。如果有疑問或非專業問題,應咨詢其他專家。我們稱之為為病人“竭盡所能”。只要對患者有利,患者認可,就要盡力,尊重他的決定。患者的心路歷程大多數癌癥末期的患者及其家屬都經歷了壹個復雜的求醫問藥的過程,也有很多心理上的困擾。關心和理解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只需要傾聽,不要批評或下結論。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他們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不要批評中醫、草藥、偏方或者西醫,不要因為之前的錯誤決定和行為責怪患者和家屬,因為這是既成事實,多說無益。我們應該做的是面對現實,把握和珍惜所剩不多的時間。持續學習臨終關懷團隊的成員要承認自身的局限性,全方位追求新知。只要對患者有益,就是我們的學習目標。沒有自我限制,醫生可以學習護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其他人員可以學習醫學、腫瘤學、傳播學等。,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作用,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最好的服務。我們都是人,都有脆弱的時候,所以要互相扶持,共同成長。(作者是花蓮慈濟醫院的家庭醫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