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曾,壹位“壹流教師”,在壹所山村學校快樂而敬業。

曾,壹位“壹流教師”,在壹所山村學校快樂而敬業。

壹棟兩層小樓,壹個口袋院,是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黃洞鄉南華小學。這所中國最普通的山村學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

因為這裏有壹位全國模範教師曾。

對於曾,桂東縣委書記有這樣精辟的評價:“他把教師工作、教育工作做到了極致。我們認為他是桂東縣的壹級教師。此壹品意為是。”很快,曾的綽號“壹品老師”不脛而走。

“他夢想辦壹所好學校,壹所學生喜歡、人民滿意的學校。”

——妻子羅眼中的曾

桂東縣是湖南省的壹個海拔縣,有“湖南西藏”之稱。黃洞鄉,位於湘贛邊,是這個縣的高山之巔。這個鄉鎮的華南,覆蓋方圓50多裏,包括獨寮、東水、高橋三個行政村,是山頂,壹年四季氣候寒冷。最初,這三個村莊都有壹所簡單的小學。根據上世紀末全縣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這三所小學要合並為壹所寄宿制小學。然而,由於財政原因,新學校的建設尚未開始。

2001,機會終於來了。香港“苗圃行動”決定捐贈這所小學。當時三個村的幹部群眾協商,在高橋村分五組壹個農民相對適中的責任田上,建起了新學校。但在談判征地時,農民提出的價格讓他們難以承受。無奈之下,香港“苗圃行動”成員只好乘車離開。

看到這壹幕,當時在場的高橋村小學教師曾淚流滿面。如果失去這個機會,不知道這個寄宿制小學什麽時候,什麽時候才能建成!他擦幹眼淚,咬緊牙關,抄近路去追遠處的車,最後把車停在壹個山包上,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地說:“我壹分錢也不要,建在我的責任田上!”"

曾家的責任田雖然位置略偏,但相對寬敞,視野開闊。“苗圃行動”成員壹眼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很快就確定了建校計劃。

然而,壹場風波也發生在曾的家裏。

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曾家只有4畝多耕地,建學校花了3畝多。以後該怎麽辦?況且地裏種的厚樸之類的藥材已經有壹兩米高了。三五年後,它們會變成壹堆堆的紅花。現在全砍了豈不可惜?無奈之下,壹直支持他工作的嶽父指著曾的鼻子罵他是“敗家子”,妻子羅則壹怒之下回娘家了。

事實上,羅不知道她丈夫的心嗎?她生氣的是她丈夫的自作主張。

自1979年2月成為民辦教師以來,他在這三個村的小學當了20多年的老師。但是,這些學校只有兩間房子,壹間教室,壹間教師房。師生沒有任何活動場地,連做廣播練習的地方都沒有。學校的單純壹直是他的心病。

曾的妻子和他是壹個村子的。丈夫當了民辦教師後,妻子心甘情願地承包了幾乎所有的農活,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學校缺這個,她二話不說就送。

“他夢想建壹所好學校,壹所學生喜歡、人民滿意的學校。”風波很快平息,他的妻子事後向別人解釋。

當地幹部和群眾都說,曾是為了促進他家的教育事業,他送出去的不只是幾畝地,而是整個家庭。在全縣開展遠程教育之前,曾夫婦把家裏所有的電視機和錄像機都搬到了學校,供師生使用。如今只剩下壹畝地,全部改種蔬菜,讓學校50多名學生每天都能吃到蔬菜。

“這比他所有的財產都多。他家所有的人,甚至親戚,都參與過辦學。”2002年8月新學校建成後,學校49名學生全部住校,年齡最大的只有10歲,學前班也只有四五歲。誰來負責壹日三餐,管理學生的生活?當時三村聯席會議決定聘用壹個人,月薪210元。然而,由於工資太低,難以兌現,沒有人來,曾的妻子來了。從開始到2006年,他四年半沒拿壹分錢,都是義務勞動。直到2007年縣教育局每個月撥款340元,他老婆才拿到工資。曾的兩個妹夫經營運輸。每當學校發生什麽事情,不管他們是富是窮,都會做得很漂亮。

"把壹個孩子放在曾老師的地方就像進入壹個保險箱."

——村民眼中的曾青香

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讓南方很多人過不了壹個好春節。曾的家庭也不例外。除夕夜,夫妻倆小吵了壹架。傳統上,他們要在這壹天給侄子、侄女、外甥發紅包。曾對妻子說:“今年不用擔心了。學校的水電都被這次冰雪破壞了,要修復要花很多錢。”妻子開始不同意了。他們是兩個家庭中年齡最大的。通常,他們兩人在學校都很忙。不僅照顧老人的重擔落在了弟妹身上,學校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時不時的被老人和弟妹照顧。不應該在過年的時候說嗎?但是她又想了想,她丈夫是對的。如果現在不做規劃,學校就開不了了,豈不是錯過了大事?她硬著頭皮向弟弟妹妹解釋,壓歲錢也是用紅紙來代表的。

從春節開始,曾就壹直很忙。通往學校的道路因冰雪塌陷30多處,千余棵樹木被冰雪壓斷倒在路上。他和杜寮村村支書鄭嘉穎壹個個組織發動,用了10天才把路修完。此時是2月16,離校僅壹周,他和黃光亮老師壹起趕著去修水電設施。此時山上舊的冰雪還沒有融化,新的冰雪還在不斷落下。他們要先敲掉或者撬開冰塊,尋找被壓壞的水電線路,然後買設備零件日夜維修。考慮到冰凍時間太長,很多同學都有凍傷,曾和退休教師羅壹起找了很多中草藥...

由於準備充分,盡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雪災害,盡管這是湖南著名的偏遠高寒山區,2月23日,學校如期升起了五星紅旗,49個孩子壹個個來到學校。

“七月秋風起,八月秋風涼,九月懶婆娘凍死”是當地流行的壹句話。這裏壹年四季三寒,禦寒成了壹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學校不僅沒有空調,還用不起電暖器。土辦法只有壹個,就是給每個學生準備壹個晾曬籠。壹個是曬籠用木炭,壹個是每天準備火。這時,曾家的60多畝責任山已經建功立業。他的責任壹是不改造竹子,二是不間種林藥。除了沒時間幫忙,另壹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撿柴燒炭,讓雜木瘋長。起初,村裏的幹部群眾算了壹下,僅僅因為每年撿柴燒炭,他家就要損失幾萬元。

生烤籠也很麻煩。只要天冷,每晚10點,曾和(原羅)兩位老師就會輪流生火。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們就壹起進了柴房,把炭火壹個壹個地分了幾十個小烤籠,用炭灰蓋上。這個過程需要壹個多小時才能快速完成。幹完活,兩個人都是炭灰和汗水。

在山村低幼的寄宿制小學,老師們特別辛苦。他們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11點半後睡覺,晚上還要起來好幾次照顧學生。如果學生半夜生病,曾要麽背著學生走十幾裏地去村衛生所看病,要麽請醫生到學校。在壹個寒冷的冬夜,他的衣服被汗水濕透,變成了冰。

為了應對突發事件,原本只懂壹些當地藥物和草藥的曾也努力學習醫療衛生知識。壹本農村合作醫療手冊幹脆讓他背了。只要有機會和農村醫務人員在壹起,他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還跟著羅老師學習采集中草藥。平時聽到學生打噴嚏、咳嗽,或者看到流鼻涕、無精打采的人,曾青香總會把他拉到身邊,仔細詢問。必要的話,他煮壹碗預防湯,吃壹片預防藥。

有壹個學生,腳部肌肉萎縮,根本無法行走。從學前班到小學三年級,曾硬是背了他四年,讓他吃住學習都在學校,堅持用當地的藥給他治病。現在這個學生可以自己走路了。“如果沒有曾老師,這個孩子就完了”,孩子的父母心存感激。

高橋壹對夫婦在外地打工,就把6歲的兒子交給了學校。因為村裏的老人說:“孩子到了曾老師,就像進了保險櫃,什麽事都沒有。”

正是因為群眾的信任,南華小學下轄的三個村,家家都主動送孩子上學,學生的升學率、鞏固率、合格率壹年比壹年高。

這樣做不累嗎?在曾的日記中,我們找到了答案:“學生是老師的壹切。當然,學生的冷暖,學生的苦樂,學生的成長,是我永遠的牽掛。”29年來,曾壹直這樣鞭策自己。

“曾老師總是把教室當成士兵的戰場。他認真對待每壹堂課,從不馬虎。”

——同事們這樣評價曾。

這是壹堂三年級的科學常識課——《認識樹》。山區到處都是樹,南華小學周圍有很多幾百年、幾千年的古樹。如何認識大樹?曾帶著學生來到壹棵大樹枝旁。

那是壹個炎熱的日子。師生們冒著烈日走了200多米,來到了那棵樹下。突然,壹陣涼風吹來,夏日的炎熱消失了。曾老師提出的第壹個問題是“妳來到大樹下有什麽感覺?”“酷。”學生們爭著回答。“為什麽很酷?”“因為有很多枝葉遮住了太陽……”這時,曾老師告訴學生們,我們頭頂上的這壹大片綠色區域叫做“林冠”。他向學生介紹了樹冠、樹葉、樹枝、樹幹和樹根,然後從樹根到樹冠解釋了樹的各個部分在生長中的作用,然後組織學生測量了樹的周長和樹冠覆蓋的土地面積。測量的結果讓孩子們大吃壹驚:樹被圍了5.2米,7個孩子手拉手抱著樹。最後,曾老師用“壹棵樹是壹個小水庫”和“人們害怕悲傷的樹並把它們剝皮”等話題,讓學生討論大樹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護樹木和環境。

在人們的印象中,語文和數學是小學最重要的科目,而其他科目往往被忽視。但即使是普通的科學知識課,內容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壹棵樹,曾也要認真備課,認真聽課。

其實不僅僅是科普知識。南華小學兩個老師教四個年級,每個老師要教不同年級的24門課,從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生活衛生知識到音樂、體育、美術,曾老師認真研究了24門課的教材,每門課每節課都寫了教案

同事這樣評價曾:“他總是把課堂當成戰士的戰場。每堂課都認真對待,從不馬虎。”

這是每堂課的必修課。時間允許嗎?

“時間是容易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時間是海綿裏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難的是總覺得自己知識不夠。別看教小學中低年級,但知識面非常大。尤其是做通用型老師要求更高。妳必須無所不知,成為壹部百科全書。”曾這樣對說。

怎麽擠時間?曾沒有什麽高明的花招,只是利用別人的休息時間。在村民眼裏,從2002年8月南華寄宿制小學成立至今,他沒有壹天休息得好。他自己說,就連每年除夕看春晚的時候,他也拿著筆記本和筆,記錄壹些對教學有用的東西。因為大部分時間和學生住在壹起,為了方便帶著燈學習,他特意買了壹個小手電筒。“手電筒的光線柔和,不會影響學生休息。”曾老師自豪地說。

雖然從師範畢業後,他再也沒有去讀大專或本科,但他從未放松過壹天的在職學習。曾研究的特點是教育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他給我們講了這樣壹個案例。有壹次,他帶著十幾個三年級的孩子來到壹條小山澗。他撿起幾顆鵝卵石,不斷地扔進小山澗。所有的鵝卵石都沈下去了,然後他給孩子們出了壹個問題:怎樣才能讓鵝卵石浮在水面上?後來,孩子們在小木板、塑料泡沫和大樹葉的幫助下,用鵝卵石在水面上漂浮。在肯定了孩子的聰明和智慧後,他終於指出了當天的作文題目:小石頭流浪。曾說,這種作文,壹是讓學生有東西可寫,不怕困難;二、學生平日看童話、聽童話,用小石頭做題,給孩子留下足夠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有利於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就這樣,在學習、實踐、總結的同時,曾和老師合寫了《小學創新作文教學方法探索》。還撰寫學習心得、經驗介紹或理論探討文章20余篇,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

南華三村小學在桂東縣壹直默默無聞,但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合辦寄宿制小學後,成績斐然,不僅在桂東小有名氣,還在郴州市和湖南省註冊。曾老師的教學改革和教學論文先後在省市獲獎,他指導的學生羅峰還獲得了市科技發明三等獎。難能可貴的是,南華電影不僅實現了升學率、鞏固率、合格率,還實現了優秀率。以前這裏很少有高中生。自2006年以來,所有初中畢業生都升入高中和職業學校。近年來,華南地區已有4名大學生。2003年從這裏走出去的黃奕敏,也成為桂東縣高考文科狀元,考上了壹所重點大學。他考上大學後,特別感謝母校和老師曾。他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曾老師作為父親和兄弟受到的教育。如果沒有遇到曾老師這麽好的老師,我也不會有這麽好的學習習慣和這麽好的學習基礎。”

“我們提倡向曾學習,就是希望更多的鄉村教師爭做‘壹流教師’,把育人和富民結合起來,搶占鄉村教育的制高點。”

——縣委書記對曾的評價

曾是江洪的啟蒙老師。他說,曾教給他的不僅是知識,還有生活。

江紅初中畢業後回到村裏生產。現在他主要做兩件事,壹是竹筍加工,二是跑運輸。獨寮村人均竹林20多畝。以前原竹只賣四五元,筍只能賣壹兩毛錢壹斤。因為沒有公路,竹筍經常爛在山上爛掉。近年來,隨著道路的修建和南珠的低水平改革,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蔣洪說:“曾老師是竹低改革的推動者。他幾次向我們父子倆建議,要抓住機遇,想辦法加工竹筍和竹筍,增加竹制品的附加值。”在蔣洪等人的努力下,都遼的竹筍現已走出國門。

獨寮村曾經是郴州市11縣的第壹貧困村,但進入新世紀依然沒有通路、沒有電、沒有郵政。在這短短的幾年裏,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戶戶通了電,水泥路進村進組,200多戶中的100多戶成了種竹專業戶,幾十戶成了養牛專業戶,都養了雜交牛...這些都是曾的得意門生所為。談起這些學生和山村這些年的變化,曾的心裏充滿了喜悅。

除了教學,曾最看重的是學校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中國南方山多,竹多。推廣低檔竹子栽培和竹藥間作無疑是壹條致富的好路子。在推廣厚樸種植的前兩年,曾不僅到處宣傳厚樸的經濟意義和環保意義,還帶頭在責任田種植了壹萬多株,甚至在學校和家裏建立苗圃,低成本地為農民提供種苗。他還重點動員壹些走上生產崗位的學生大膽提拔。其中,20歲的邱德光種了65438+萬株,羅成耀種了5萬株,現在80多戶種了1萬多株。壹項新技術、新品種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得以推廣,學校和曾先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所有的村莊都率先成為科技示範戶和專業戶,他們都是學校的優秀學生。

山區最缺的是技術。我們做什麽呢曾的方法是壹個老師可以做很多事情,壹個學校可以用很多東西。除了以學校為依托成立農民文化技校,教師直接給農民上文化課、普法課、科技課外。他們還邀請湖南農業大學的專家和市縣科委、科協的科技人員,從當地實際出發給農民上課。只要是和鄉鎮、村裏約定的請人講課,曾不僅會請人到各個組(自然村)講課,還會在課前詳細了解農民的想法、困難和希望,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需要。講課時,他聽得比誰都認真,認真做筆記。如果他有什麽不懂的,課後會找講師請教,並留下聯系電話。他說講師下課就走了,有些問題是我們老師和村幹部解決的。

致富的關鍵是培養人。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曾註重讓學生發現和發現家鄉的美,鼓勵學生為家鄉做貢獻。他鼓勵學生好好學習,上高中大學,但他從來不以離開農村,遠走高飛為目標來教育學生。“未來誰來建設和管理華南十萬大山,而不僅僅是現在的學生?”

2007年9月,桂東縣召開曾先進事跡報告會。會上,縣委書記紂王動情地說:“曾把工作和農民致富、農村現代化聯系起來。我們提倡向曾學習,就是希望更多的鄉村教師爭做‘壹流教師’,把育人和富民結合起來,搶占鄉村教育的制高點。”

“只要生活是詩意的,快樂和幸福就伴隨著妳。”

——曾的人生格言

夜晚很安靜,

月亮掛在樹梢上,

小鳥睡著了,

在老師的窗前,

燈還亮著...

這是曾和羅的《月光謠》,南華小學的孩子們都會唱。這兩位老師已經創作了十幾首這樣的歌曲。

師生、幹部和群眾都說曾先生會唱歌,愛畫畫,會講故事。不管工作多苦多累,他整天都很開心。

“妳,曾,是壹個可憐的人,妳是如此愚蠢和快樂的壹天。真的很不合理。”曾的壹位同學這樣說。是的,在很多人建房買車的時候,曾不僅沒有新房,上世紀70年代建的6棟幹基房也因為今年的冰災全部成了危房,所以他要拆掉其中的3棟,3棟靠樹支撐。他有壹兒壹女,壹個上大學,壹個上高中。他的學費和生活費壹年兩萬,還靠親戚接濟,東借西借。責任田是用來辦學的,責任山也是用來辦學的,微薄的工資有時也能幫助學生...

“妳的學生壹個接壹個富起來,妳的鄰居壹個接壹個富起來。妳有什麽,曾青香?”兄弟姐妹們也為曾的家人擔心。夫妻倆有八個兄弟姐妹,都過得比他們好。他們中的幾個已經搬到縣城,其中三個有車。

“以妳的聰明才智,曾本可以比別人更富有。妳鬼迷心竅,想做苦行僧。”曾的嶽父曾這樣罵過他。

但近幾年來,公公婆婆和兄弟姐妹都不再責怪曾,大家都時不時地幫助曾夫婦。因為就連曾的妻子羅也說過:“鴨有鴨路,雞有雞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香清是如此快樂和有活力,所以讓他快樂吧。我就不信家家戶戶都富了,我和青香還會餓死!”

“什麽是互相關心?什麽是靈魂伴侶?我和我老婆是!”曾說,這就是幸福,這就是幸福。

不僅僅是他的家人,每壹位曾和壹起工作過的老師都和他團結壹致,是夥伴。人們驚奇地發現,在過去的65,438+00年裏,無論是寫歌,還是寫教學論文,曾始終與人合作。最初是曾和羅,現在是曾和。曾說:“我們學習工作同體,* * *生* * *榮,相當默契。我有這麽好的伴侶,我能不幸福或者不快樂嗎?”

當然,讓他最開心最幸福的是看到學生們健康成長,看到村民們富裕起來,看到學校和老師越來越受到群眾的喜愛和信任。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多麽幸福。在都遼和華南,曾徜徉在受尊重的氛圍中。

對於家裏目前的困難,曾和妻子兒女都很清楚。兩個孩子寒暑假回來,也幫父母為學校做事情。學校常年給學生做飯燒水的柴火,幾乎有壹半是兩個孩子做的。在株州師範學院讀書的兒子範增也安慰父母說:“困難很大,咬咬牙就能熬過去。”幾年下來,我和姐姐先後就業。如果有什麽困難,我們可以壹起努力。"

采訪中,曾給我們每人遞了壹支白煙,笑著說:“妳們是難得的客人,我就奢侈壹下。平日裏,我抽2塊錢的1包經濟煙。”他指著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幽默地說:“我是‘規格’接待妳,今天穿了最貴的衣服和鞋子。”他告訴我們,他這輩子從來沒有穿過50元以上的衣服,也沒有穿過30元以上的鞋。但他每年都要花五六百元自費訂閱報刊,家裏的藏書達到1000多冊。曾青香自豪地說:“我追求詩意的生活。我的人生格言是‘只要生活充滿詩意,快樂和幸福就會伴隨妳’。我不是壹個苦行僧。精神產品真的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快樂。”

祝曾永遠詩意地生活。

***1第壹頁上壹頁1下壹頁最後壹頁轉到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