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隆安縣教育

隆安縣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立關庵、公南圩、小林、兩所小學(高中、初中)和公那中小學。這是隆安廢除科舉、振興學校的開始。小學堂實行癸卯學制,學生學習經典,不收女學生。清三年(1911),龍安府初級女子小學成立,但男女生仍不能同校。

民國元年(1912)建立廣智國民學校,後改為廣智高級中學(今楊灣尾)。民國年起,實行“忍子輕醜”的教育制度,取消小學的經典學習,讓小學教育男女同校。那壹年,全縣有5所二級小學,6所小學。民國6年,設立三所學校,分別是龍安(今那桐鎮)東區的李玉成高級中學、西區的鄭立揚高級中學(今南徐鄉)、北區的荔城高級中學(今姜妍鎮)。7年,建群英、聚賢兩所小學,12年,區內建群賢小學(現丁當鄉)。民國8年,建立了區李景山高級小學(今馬村)、東區李先賢小學(今白馬尾)、區李鎮東小學三所小學。

民國13年,隆安二等小學,政府,禹城二等小學,喬健二等小學,縣三等小學,鄭陽四等小學,西四等小學,北承德五等小學。民國14年,興縣二等小學改為縣第六小學,區廣智高級中學改為縣第七小學,區京山高級小學改為縣第八小學。民國二十年,區群賢小學改為縣第九小學,區鎮東小學改為縣第十小學。至民國二十三年,全縣共有小學187所(其中中心校10所,村街小學177所),在校生9717人,教職工347人。

民國24年實施省頒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實行“三位壹體”制。鄉長還兼任村民小組長和中心學校校長。鄉公所、鄉隊部、中心校合署辦公,每個鄉鎮設立壹所中心民族基礎學校;每個村(街道)設立壹所村(街道)民族基礎學校。縣城小學改為鄉鎮中心民族基礎學校,其他小學除中心外合並的為村(街)民族基礎學校。同年,縣官立女子小學與縣第壹小學合並。小學學制由“63”制改為“42”制,即初中四年,高中兩年。開設語文、算術、歷史、地理、公民、圖畫、音樂、體育等課程。31中,責令刪除“基金會”二字。此後,小學又分為“農村中心民族學校”和“村(街)民族學校”。當年,鄉中心民族學校17所,村(街道)民族學校245所,450個班,教職工496人,在校兒童14147人,占應入學兒童的81.1%。

民國38年,縣內設中正(今程響)、安良(今程響鎮)、嘉寶(今南威鄉)、南威、楊灣、姜妍、小林、伯公、喬健、板羅、古潭、那通、那中、丁當、白馬、楊民、劉德(今沿江鎮)等60個縣。

1950期間,由於土匪暴亂,除縣城壹所小學有74名學生外,所有農村小學都無法上課。經過1951年的剿匪打霸,全縣有17個學區,包括程響、鎮東、南圩、大通、姜妍、劉德、楊灣、喬健、板羅、伯公、古潭、小林、楊民、那中、那桐、丁當、白馬。1953解珍縣渡劫區劃歸龍安管轄,縣內新增渡劫、樂瞳、鹿蓮三個學區。那壹年,按照國家統壹規定,小學把原來春秋兩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學制仍遵循“四二”分段制。教學采用全國統壹編寫的教材。中小學開設語文、算術、體育、音樂。高中生有語文、算術、珠算、自然、地理、歷史、體育、圖片、音樂。

1956期間,縣政府教科文整改工作隊分五批深入小學,組織教師學習黨的教育方針,幫助教師樹立人民教師的榮譽感,克服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全縣小學教育取得了新的發展。1957,縣內成立船民小學。1958全縣有183所小學,在校生28322人,教職工634人,比1949分別增長4%、137%和68.6%。1959新增坪山、劉佳、布泉、興隆四個學區。

1960年國家經濟困難,縣裏減少小學教師350人。1963,全縣小學生22956人,比1958減少18.9%。1964實行全日制學校和非全日制學校兩種教育制度。全縣開辦了壹批小學(簡稱“耕讀小學”),學生半工半讀,教師半工半讀,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幅提高。到1965,全縣有小學557所,教師752人,學生34001人。

“文革”開始後,全縣所有小學都停課了。1967,全縣預備小學“鬧革命”停課,校領導靠邊站,學生放任自流,校規校紀消失。1968,各大隊成立了貧中農管理學校領導小組(簡稱貧管會),派宣傳隊到23所完全小學領導“鬥爭、批準、改革”(當時全縣有25所完全小學),還派了505名工人、貧農、民兵到各小學當老師。語文課以毛主席語錄、老三篇為教材,數學課以計算農田基本建設相關面積為主要教學內容。廢除考試制度。65438到0969,農村小學全部下放大隊管理,公辦教師全部調回本村任教。老師自己的工資交給生產隊,生產隊按勞付酬。同時,學制由六年改為五年。1972年實行江青反革命集團炮制的“兩個估計”(17年解放後,“毛主席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不執行”,“資產階級專門搞無產階級政治,大部分教師世界觀基本資產階級化”,教師思想包袱沈重,上課憂心忡忡。1974,對學校“修正主義”的批判死灰復燃,尊師重教被說成是教師的尊嚴,使得教學秩序更加混亂。同年,各小學貫徹毛主席“五·七”指示,開辦學校,組織師生學工科、學農業,在學校裏辦小農場、小林場或小工廠,在校外聯系工廠、農場,定期在學校裏辦工廠、農場,到聯系單位參加生產勞動。1975發起“教育營”,進行農業與教育的對流:壹部分教師分配到生產隊工作,從農村中挑選同等數量的貧困下中農擔任“教師”,在階級鬥爭中上課。教學工作處於無計劃、無要求、無制度的混亂狀態,學生學習成績很低。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隆安縣的初等教育獲得了新生。新增那灣、隆回、四聯3個學區,全縣27個學區。小學認真執行黨的幹部和知識分子政策。“文革”前,小學原副主任以上的67名領導全部恢復了領導職務。為冤假錯案平反22人,糾正錯畫右派29人。由於小學教師嚴重不足,收回1960回家當農民的小學教師342名,調整壓縮小學附屬中學,將在附屬中學任教的117名小學教師調回小學任教,充實了小學教師隊伍。1980年,全縣小學生4218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6%。

1981年後,執行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初等教育的決定》,鄉鎮制定普及初等教育規劃,發動群眾修建校舍。1981—1983,全縣所有小學修繕危房2萬多平方米。1983至1985,全縣新建小學校舍20棟。1984根據機構改革精神,全縣128小學調整領導班子。鄉(鎮)中心學校配備1名校長、副校長、教學主任;村校壹般配備1校長,65438主任。調整後學校領導227人,平均年齡465,438+0.5歲(比調整前年輕7歲)。大專學歷2人,師範、高中138,初中80人,小學6人。新班子成員年富力強,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到1985,全縣有10個鄉鎮,占鄉鎮總數的77%;有88個村實現了普及小學教育,占總村數的66%。根據年底統計,全縣有133所小學,520個教學點,共計653個;在校學生41257人,小學教職工2091人(含民辦)。其中教師1882人,占教職工總數的89.5%。全縣小學畢業生入學率為60.1%,高於全自治區,但低於全國。民國二十年(1931),隆安縣初級中學成立,這是隆安創辦普通中學的開始。那年春天,兩個班的初中新生入學三年;附初級教師第壹班,學生127人,教師6人,職工4人。31的春天,初中加了兩個班。初中重在為升學做準備,初級教師和初中重在為就業做準備。初中學制為四年制。學生學習三年可報考高中,畢業後可服務兩年以上考上農、工、商、師範院校。1933年9月,桂林私立立達初級中學遷至姜妍上課。民國36年,立達初級中學停辦,在姜妍創辦私立成德初級中學,校址在姜妍武文寺(今姜妍供銷社收購倉庫)。37年8月,私立興縣初級中學在那裏成立。到1949,全縣有初中3所,教師29人,學生631人。

解放後,全縣原私立中學全部停辦,原私立中學的學生分配到隆安縣初級中學。1950年實施縣人民政府壹號文件,取消國民黨開設的“黨義”、“公民”、“童子軍訓”等課程。學校向工人和農民敞開大門,優先考慮他們的孩子。那壹年,隆安初級中學在校生258人,畢業生43人,教職工32人。1953年,按照全國統壹規定,隆安初級中學秋季開學、畢業,原春秋兩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初中38班第五學期提前畢業。此後,全國都在編教材。課程包括政治、語文、代數、平面幾何、物理、化學、英語、動植物、歷史、地理、體育和音樂。定期考核,采用百分制,實行學年晉升和復讀制。

1956年秋,隆安初級中學新增壹所高中,招生107名新生,學校更名為隆安中學,成為全縣第壹所完全中學。學校實行“三三”分段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中開設政治、語文、代數、立體幾何、物理、化學、英語(或俄語)、生物、歷史、地理、體育等課程。從此,隆安縣沒有高中的歷史結束了。同年,在楊灣區白潮鄉和那桐區董娜鄉分別建立了初級中學,命名為隆安第壹初級中學(簡稱壹中)、隆安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二中)。全縣中學生總數由上年的498人增加到880人。中學教師人數增加了50%。1958年,在“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指導下,全縣開辦民辦中學12所,在校生1214人,全縣中學生總數達到2587人,比1956增長193.98%。從1960到1962,國民經濟遇到了困難。為了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私立中學紛紛停辦。1965年,全縣有中學1所,初中21所,學生由1950年的258人增加到2796人,教職工由32人增加到150人。

1966“文革”初期,大批師生串聯離校,“停課鬧革命”,在所謂的階級鬥爭中“渡過難關,見過世面”。1967年春,在上海“壹月革命”的沖擊下,中學領導被打倒為“走資派”,許多老師被作為“牛鬼蛇神”、“黑五”關進“牛棚”。當年夏秋之際,解放軍進駐隆安中學和那桐初級中學進行軍訓。1968年“復課鬧革命”,各中學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接著由工人、解放軍代表和貧農組成的工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分別進駐隆中、壹中、二中,開展“三查壹清”運動(查走資派、漢奸、富農反對右傾分子破壞活動的幕後活動,清理階級隊伍)。“三查壹清”中,三中49人,其中11被迫害致死。

1969之後,公社掀起了辦中學的熱潮。1970年,喬健、丁當、渡劫三個公社開辦了初中,興隆大隊在小學後首先開辦了附中班。隨後,全縣108所完全小學中,有96所開辦了附中。1972,楊灣、那桐兩縣初級中學轉制為完全中學。南圩、姜妍、那桐、喬健、小林、丁當、渡劫、布泉、屏山等9所公社初級中學也已建成。當年全縣初中招生82個班,高中招生18個班,中學生8853人,比1968高出3倍。預備中學將“三三制”改為“二二制”。沒有全國統壹的教材,取消考試制度,推行所謂的推薦和選拔“紮根洪妙”的學生。學生成績低。1973之後,所有中學都開門了。那桐中學率先在定遠開辦校辦農場,學生輪班工作,定期到附近廠礦和社會隊“學工科、學農業”。縣教育部門推廣那通中學“經驗”後,全縣有9所中學,13廠校掛鉤;有4所中學與4個農場掛鉤;有45所學校(包括小學)與973生產隊掛鉤,組織師生參加勞動,學習工程和農業知識。從此,帶著勞動意識參加中(小學)生的主課,課堂教學成了輔助課。1975年,貫徹自治區“教育大寨”會議精神,全縣12中學高中班分批到生產隊“開門”壹學期。到1976年5月,連續兩個班,25個班,1414師生。比如那通公社中學10班在1975下學期和1976上學期去大騰村伐木建學校和農場壹周;去龍江村燒磚,搞壹個月農場勞動;去芳村修水利壹周;拿起化肥,下地幹壹個星期;在掛鉤生產隊工作兩次,每次半個月;還有突擊支農活動,平均每月兩天。學校裏也有安排半天時間建學校、種菜(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生產青菜150斤、收集牛糞250斤以上)、管甘蔗、搞沼氣池。上課時間不到壹學期的三分之壹。

70年代初,由於各公社普通中學盲目發展,師資嚴重不足。很多小學骨幹教師被“拉出來”到初中任教,初中骨幹教師被“提拔”到高中上課,導致小學教師力量薄弱,中學教師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後來的“開放學校”,勞動成了學生的主課,導致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1979小學到初中錄取分數線只有50分,低分只有14分。初中的錄取分數線在上漲,有的學校只有90分。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認真貫徹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稿》,縣辦中學由“二月二”制改為“三月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中學課程14: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歷史、地理、生物、農業、體育、體質健康、音樂、美術、8至9科。壹年52周。初中每周28課時,高中每周29課時,自學6課時。進行5課時的文體活動和科技活動,保證中學生每天有9小時的睡眠。學校將恢復成績評估和晉升及留級制度。

1979,縣城建立龍安鎮中學。同年,各中學認真執行了教育部《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規定(試行稿)》和《中學生守則》。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德智體並舉,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按教學計劃組織教學,積極探索教學規律,教學質量開始回升。1979高考錄取45人,比1978多26人。

1980年布泉、屏山、小林、丁當公社中學只招收初中新生,1981年南圩、姜妍、那桐、喬健、渡劫等5所公社中學也停止招收高中新生。隆中、那桐、楊灣、鎮四所縣辦中學,招生15班,750名學生。實行全縣統壹招生,擇優錄取。先隆中,再壹中,二中,再到鎮上。該鎮主要招收城鎮學生。

1982年,該縣建成後開始將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公社中學的初中班和學區附屬中學也由兩年制改為三年制。當年全縣177名考生被區內外13所高校和25所中專學校錄取。其中專科生67人。中專學生110。按參加人數(348人)計算,升學率為40.8%。4名考生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這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校錄取人數最多的壹次。從1983下半年開始,公社中學所有高級中學停課。

從65438到0984,全縣所有公社中學改為鄉(鎮)初級中學。縣府辦配備5名行政領導:校長、副校長,各1;院長、副院長1,總務主任1。每所鄉(鎮)初中、聯合初中配備3名行政領導:校長、副校長(或副院長)各1,院長1。1984 18二月18、縣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楊民鄉初級中學。1985年4月5日、19年8月,縣人民政府分別批準楊灣鄉、古潭鄉設立初級中學。同年5月3日,65438批準楊灣中學高級中學轉型為職業中學,初中招生不變,實行壹校兩牌壹隊。1985,全縣有隆安中學、楊灣中學、那桐中學、鎮中學、浪灣華僑農場中學五所高中。隆安中學是縣重點中學。鄉(鎮)有12初級中學:姜妍、楊灣、渡劫、布泉、南圩、喬健、小林、那桐、古潭、丁當、楊民、平山。聯合初中1。中學生9796人,其中初中8087人,高中1718人。全縣中學教職工794人,其中初中生646人,高中生148人。同年,全縣初中畢業生入學率為26.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清末隆安縣小學有校長、教師、助教、管理員。光緒三十二年(1906),縣內有5所官、公小學,教職員工17人。13 (1924)學校改為學校,每個學校設校長、校監(即教育局長)、教師、助教。民國20年,隆安縣初級中學成立,校長、學科主任、教師、幹事。民國24年,國家基礎教育實施後,小學有校長、教學主任、教師,中學有校長、教學主任、學科主任、教師、軍官。清末官辦學校的教學,由地方紳士推薦,報經教學訓令和訓誡任命,經縣知事批準任命校長。教師有兩種:雇傭的和自雇的。民國時期,中學校長壹般由省教育廳提名,報省政府任命,也有由縣長選拔,報省政府追加派遣;小學校長由縣長任命。民國32年後,中學教師任用實行聘任制。大部分小學老師都是同學親戚推薦,縣長任命的。有的中學教師由校長選派,報省政府追加派遣;有的是校長直接任命,報省政府備查。中學的教學主任、文員、出納等工作人員,大部分是由校長直接選拔的。小學老師要求選師範畢業生,但大多是熟人介紹任命的。

解放初期,隆安縣的中學教師大多保留了解放前的原中學教師。小學教師由區、鄉政府選派,教授農村知青。後來中小學教師的來源主要是大學畢業生。其中有縣裏培養的師範生,也有國家分配的師範生。民辦教師由群眾推薦,學校評定,鄉鎮政府批準,報縣教育局備案。到1985,全縣有小學教師2091人(含民辦學校),其中教師1882人,占教師總數的89.5%,平均每名教師帶學生數21.8人,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小學教職工中有民辦教師955人,占小學教職工總數的45.7%。小學教師中,高中或師範畢業的有904人,占小學教師總數的49.8%,低於全區平均水平。全縣有中學教職工794人,其中初中646人,高中148人。每名教師平均學生數為:初中12.33,高中11.6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初中教師中,大專畢業或離校的有66人,占總數的10.22%,低於全區和全國平均水平。高中教師中,大學畢業的有32人,占總數的21.62%,低於全區和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