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麽?九鼎從哪裏來,又去了哪裏?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麽?九鼎從哪裏來,又去了哪裏?

傳說中的“九鼎”是什麽?九鼎從哪裏來,又去了哪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我去看壹看。

前陣子寫了壹篇文章,扔到平臺上,涉及商代晚期和周初。提到《封神演義》中的“冀州侯”是娛樂性的說法。故事發生的時候,不應該有冀州這樣的行政區劃,甚至不應該有冀州這個地名。

文章發表後,被打得很慘。這很正常。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和糾正他人的自由。作為作者,別人不知道。反正我很欣賞各種觀點。

說到“冀州”這篇文章,有評論提醒,“冀州”這個地名由來已久,基於“夏日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冀州是九州之壹;邏輯推理——早在夏朝,冀州地名就存在了。

這是壹個很好的提醒!

特別感謝這位不知名的讀者朋友。

這個提醒引導作者去琢磨和研究另壹個話題——九鼎。

(壹)九鼎的傳說來源和象征

關於九鼎的說法很多。其中比較通俗的說法是,這是壹個真正的九口青銅大鍋。常識層面上,主流是這九口大鍋出現在夏朝。

夏朝是中國文明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至今普遍公認。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世紀。夏朝的君主稱為“侯”,即後來“皇後”的“侯”,僅用在男性最高統治者身上,相當於後來的“皇帝”。夏商周斷代工程相關資料顯示,夏朝實際第壹代侯名為“齊”。

根據傳說,註意壹下,是“傳說”,而且可能沒有任何證實——齊的父親名叫“禹”,就是傳說中的大禹、、救了水的那個人。如果他是壹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確實是第壹代“夏後”啟的父親,那麽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時代不是夏朝,而是夏朝之前,應該比夏朝開始的公元前22世紀還要早壹點。

在流行的理解中,夏朝始於禹。換句話說,禹開啟了夏朝。

與主流觀點壹致,九鼎來自夏朝,九鼎是由大禹建立夏朝後九州貢獻的銅鑄造而成,以象征它們的原料來源。隨著歷史的演繹,這九口原料來自九州的大鍋被賦予了更高、更抽象的意義,象征著王權至上、國家統壹繁榮。再者,它又被升華了,在中國被視為中國的代名詞。

九州是指禹州、冀州、涼州、永州、青州、兗州、徐州、荊州、揚州。如果和今天的地名聯系起來,稍微懂壹點地理,就不難想象他們在哪裏,他們的地盤有多大。從古代的角度來看,九州指代我國,甚至作為中國的代名詞,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九州和我理解的九鼎不壹樣。

(二)關於九鼎的問題

關於九鼎的問題,近代以來屢見不鮮,從權威人士到對歷史感興趣又心存疑慮的少年。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觀點和分析它們的嘗試,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第壹,關於九鼎起源的問題。

第二,相比第壹個,這個更實物,這是壹個關於九鼎鑄造年代的問題。

第三,也是物理上的,但比第二種更絕對。這是壹個關於是否真的有九鼎的問題。

九鼎真的存在過嗎?在喜歡涉獵壹些歷史的作者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以建築、類似建築、大型器皿等為符號,從遙遠的古代到今天,是人類文明的典型特征。

由於地理、水文、礦產等原因,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與世界上同時期或以後的壹些其他文明相比,並不具備建造大型建築符號的條件,但卻發展出了可以用“繁榮”、“輝煌”來形容的青銅鑄造工業。因此,鑄造大而大的青銅器作為希望和凝聚力的象征是合理而自然的。鑄鼎固天下,幾乎是“必然”。

九是最大的壹位數。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觀念中,有“極多”和“無限”的含義。

鑄九鼎,接連鑄九鼎,用來表明統治意誌,象征多民族、廣地域的聚合、和諧與繁榮,相當可靠。

因此,九鼎作為器物的物理存在是不應該被懷疑的。

問題是,這九個物質存在的大鍋是什麽時候鑄造的?是壹次完成還是分批完成?

夏朝,甚至更早的大禹時代,有沒有青銅鑄造技術?

退壹步講——即使當時有青銅鑄造技術,是否已經成熟到可以鑄造大型象征物?

近代有相當多的方大師(包括在考古方面頗有建樹的郭沫若先生)認為,九鼎這個“中國九州”的象征,應該誕生在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完備的時代。這個時期也是從夏朝(公元前16 ~公元前14世紀)以後的商朝早期開始的。

我同意這種說法。

基於這種認識,我拼湊了壹些零碎的歷史知識,推測了九鼎誕生的兩個可能年代。

壹是商代中後期;第二個是西周早期。

商朝中後期,中央政權,又稱“殷商”達到頂峰,青銅鑄造業壟斷了相關技術和資源。與鄰近的部落和民族相比,其經濟和軍事實力表現出絕對優勢,成為擴張性極強的奴隸帝國。其疆域空前遼闊(但離今天還很遠),實行高壓極權統治,構成並播下了諸多內外矛盾。

這些矛盾不斷積累,相互作用,激化和分化的趨勢不可避免。為了維護皇權統治,可以推出各種措施增強凝聚力,顯示權威。帝王時代的殷商也熱衷於鑄造大型器物(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鑄造於武定時期,是迄今出土的最大青銅器)。需求,習慣,結合成熟的技術和相對豐富的資源,鑄造九鼎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殷商帝國由盛而衰,但過了壹百多年,就走向了制度的滅亡,被遠不如他們強大但善於“團練群眾”、溫文爾雅的農業部落“周”打敗,取而代之。

公元前11世紀中葉,中華文明進入封建農耕的“重生”。崇尚道德的周朝采取的是以分封制為基礎的民族聯盟政權;繼承了商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廣泛傳播以道德為基礎的農耕文化...文化和生產方式的趨同意誌與相對松散的民族聯盟政權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為了弱化和彌合這種矛盾,用象征性的物體來解讀政權,增強政權的凝聚力是必要的,也是相對容易的。

從需求上看,西周早期鑄造九鼎的需求比殷商中晚期更實際、更積極、更迫切。

但由於經濟實力和民族性格的原因,西周尤其是早年是否會鑄造大型器物,至今存疑。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判斷屬於西周,沒有發現大量。

不排除西周初年,為了穩定新政權,投入巨資鑄鼎。就像不排除,傳說中的九鼎其實不壹定很大。

如果九鼎象征天下九州,筆者認為其鑄造於西周的可能性較大。以前,九州還是多少個州,可能沒有這麽明確的地理概念。夏商時期,九州的荊州、揚州、兗州、青州不壹定是中央政府能夠直觀輻射和規範管理的地方。

有壹種說法認為,世界上九州的概念確實產生於夏朝,但其名稱和所指的區域可能與後世不同。確實是在夏朝就有了相應的象征物,但沒有青銅堅固耐用。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竭力拋棄商朝,以失傳已久的夏朝為假想的政治模板。按照現在的國家地理,依靠傳說,借用夏朝的名字,鑄造了九鼎。

不管九鼎代表的是什麽地域,也不管它是真的哪個朝代、哪個世代鍛造的,有壹點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九鼎不太可能是從全國九個不同地域采集的原料加工制造的。

我國銅礦資源的分布和其他大多數礦產資源壹樣,在地理分布上相對不均衡,銅礦不是哪裏都能開采的。而且就從古至今的青銅鑄造技術來說,並不是任何地方采集的礦物都可以作為鑄造物件。

(3)九鼎在哪裏?

楚莊王贏了,秦武王贏了,呂不韋“遷徙九鼎”...

所有這些在史書中可以找到的,不是“傳說”可以隨便描述的橋,都說明了九鼎是存在的,是大的,是重的,是象征性的。

作為權威的象征,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出,九鼎壹直供奉在周朝的宮廷裏。

如果是西周初年制作的,不算制作後的“到位”,史書記載可以考證,九鼎也至少經歷過兩次大的移動。第壹次是周廷棟的遷徙,是從西周到東周的過渡,從西周的都城濠井(今陜西Xi安),到東周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還有壹次,500多年後,秦國宰相武力滅周,把九鼎“渡”到秦都鹹陽。

據史料記載,戰國末九鼎第二次搬家時,壹只(或兩只)沈入泗水,其余被呂不韋帶回秦都鹹陽。

之後九鼎的去向就沒有了確切的記載。

如果沒有疏漏,可以認為九鼎最後的“目的地”(沈入泗水的除外)應該是秦都鹹陽。

但顯然,我們今天沒有看到他們。無論在鹹陽還是任何地方。

九鼎去哪兒了?

除了沈入泗水的,其余的都被運到了鹹陽、秦都,很多人傾向於說以下的話:

秦朝統壹後,建立了統壹的封建帝國。出於保衛勝利果實、穩定天下的意誌,秦始皇嬴政下令征集天下兵器,並以此為原料,在鹹陽鑄造建立了壹座保護帝國的巨型銅像,壹尊***12。

據說早年呂不韋帶回來的周庭九鼎也在同期熔化,成為12巨型銅像的鑄造原料。

如果這種說法可靠,那麽九鼎早在秦統壹時就在形式上消失了。

按照這種說法,後來不久,秦帝國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帶兵占領秦都鹹陽,對其造成毀滅性破壞。12巨型銅像,寄托了秦帝國統治者“天下不再戰”的心願,也在大火中融化,“自生自滅”。

就這樣,九鼎沒有了,毀滅了,消失了。

這樣壹來,他們很可能只會成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傳奇。

或許,如果史料記載不錯的話,總有壹天,兩千多年前沈沒的壹兩條會在泗水河底被發現。即使只剩下碎片,我們還是有希望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