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概念至少包含兩層意思:
我有壹個小問題:
另壹方面:
由於我們是旅行夥伴,很難想象當壹個人友好地說:
另壹個人說:
這似乎不是旅伴正常的交流方式。因此,歐文·亞隆大師在本書中提出了治療師(咨詢師)的“自我暴露”話題。
現在很多人都想做心理咨詢師(職業咨詢師),他們很享受在咨詢過程中給來訪者指明方向,解決其心理或職業問題的感覺。從壹開始,我用各種頭銜和證書告訴對方我是不平凡的,然後我期待我的頭銜和證書帶來權威,獲得來訪者的信任...雖然這種期望始於幫助他人的願望,但我似乎更同意歐文·亞隆先生的觀點:
亞倫把對病人(來訪者)的真誠放在壹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認為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是“讓患者(來訪者)完全把自己呈現給另壹個人(治療師),並且仍然被對方接受”。所以,沒有什麽可以淩駕於治療師(咨詢師)和患者(來訪者)之間關系的維系。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最有價值的資源是他或她自己。
所謂最寶貴的資源就是自己,我的理解包括三層意思:
自我表露,其實並不是不顧來訪者而堅持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是“真誠地與患者(來訪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詢關系,咨詢師會逐漸向來訪者透露相關信息,以更好地完成咨詢任務”。具體來說,治療師(咨詢師)的自我暴露有三種類型:
對治療機制的暴露是最基本的暴露。坦白妳打算對病人(來訪者)使用什麽治療機制。患者(來訪者)去找治療師(咨詢師)治療或咨詢,是因為遇到了焦慮的事情,而是去咨詢本身。面對壹個陌生的治療師(咨詢師),他們身處壹個從未接觸過的行業(環境),獲得壹種從未體驗過的體驗。這往往可能是因為他們因為問題而焦慮咨詢,但面對咨詢本身又焦慮起來(繼發性焦慮)。在這種情況下,適當暴露咨詢師自身的處理機制,可以系統地、有步驟地讓來訪者進入咨詢過程,為建立信任關系做準備。
把此刻的感受暴露出來,是協商過程中的壹種自保。為了與患者(來訪者)建立關系,需要表達患者(來訪者)此時此刻的感受。這是壹種情感技術,但我們在暴露自己的感受時,需要充分考慮這種暴露是否能促進患者(來訪者)的利益。歐文·亞隆強調:
這告訴我們,在表露自己的感受之前,壹定要仔細判斷,盡可能用積極的語言表達出來。在表達它們之前,我們必須問自己“這樣說對患者(來訪者)有益嗎?”
隱私信息的暴露。暴露治療師(咨詢師)的個人信息壹直是個敏感話題。從某種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其實是壹個“高危”行業。當患者(來訪者)發生共情時,往往會對治療師(咨詢師)產生厭惡或糾纏,並暴露治療師(咨詢師)的個人信息,可能會使患者(來訪者)幹擾咨詢師的個人生活,嚴重時甚至危及個人及家屬的安全。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很多心理咨詢師都非常註重個人信息的保護,拒絕向患者(來訪者)透露任何個人信息。歐文·亞隆說:
他認為,如果壹個人想和另壹個人建立真誠的關系,他不太可能保持神秘,不透露任何私人信息。所以,當患者(來訪者)在交談中想知道他是否結婚了,是否有孩子,或者他是否感到難以處理時,他會直接回答。那麽,作為壹名心理治療師,泰山北鬥歐文·亞隆為什麽要這樣做呢?我認為有兩個因素:
正好,我的導師杜健先生提出了壹個問題:
這是壹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當我們在問診過程中忍不住暴露自己的時候,尤其是患者(來訪者)在沒有詢問的情況下,忍不住通過界面暴露個人信息的時候,這就需要有意識,需要利用“此時此地”的技術來反思自己。我說的是這件事:
不要認為“我有壹個秘密,讓我告訴妳……”能贏得患者(來訪者)的信任和秘密。有些患者(來訪者)其實是拒絕心理咨詢師曝光的。他們期待的是壹個無所不能的治療師(咨詢師),而不是壹個有著同樣痛苦、困惑、迷茫甚至體驗的活生生的人。這種反自我暴露的狀態不應該隨便暴露,而應該可以利用“此時此地”的技術,了解患者(來訪者)對治療師(咨詢師)的期望,然後進壹步分析,澄清後打破不合理的信念。
自曝是壹項非常“危險”的技術。對於咨詢新手來說,這可能就像壹把沒有手柄的尖刀。用的時候總是擔心傷到自己。我們對待“自曝”的態度應該和禪宗壹樣。
總之,自曝,慎用,但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