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地質檔案的二次開發與利用

地質檔案的二次開發與利用

胡青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地質檔案是壹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大量實例證明,綜合應用這些地質信息資源,在篩選勘查基地、優化找礦靶區、綜合勘查、礦業權出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實現了地質檔案潛在價值向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轉化。

關鍵詞地質檔案二次開發利用

21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後,地質資料作為社會信息的壹部分,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信息資源。隨著知識經濟和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發展,經濟建設對地質資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地質資料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被各行各業所認識。挖掘潛在資源,重視地質檔案的二次開發,實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是地質資料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為了進壹步擴大地質市場,發展地質產業,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地質科技檔案。開發地質檔案信息資源,可以加快地質勘查速度,縮短勘查周期,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將地質資料二次開發成果進行有償服務和有償使用,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地質資料二次開發是對已有地質資料的第二輪系統綜合分析,即在新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下,對原始地質資料和各種觀測到的地質現象與地質找礦的關系進行加工分析,以獲得新的有用的地質信息,解決歷史遺留的地質問題。因此,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是對已知成礦區(帶)或老礦山進行新壹輪地質找礦預測的基礎。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在我國地質找礦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各部門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也提高了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開發研究地質資料,選擇勘探基地。

館藏地質檔案是不同時期提交的地質勘探成果,礦床(點)部分礦產資源的經濟技術指標或外部地質條件在當時不具有開發利用價值。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認識的不斷提高,探礦勘探技術裝備和分析測試手段的更新和發展,這些礦產資源在現有條件下可能具有壹定的經濟價值。這些地質資料如果不開發,就會成為“死資料”,永遠失去使用價值。通過開發和研究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直接篩選出勘探基地和礦床。近年來,地質部門通過開發地質資料,篩選出壹批可直接開發或值得進壹步勘探的礦床(點),其中壹些已產生經濟效益。如江蘇鐘祥鐵銅礦、江蘇東山鉛鋅礦、江蘇衡山銅礦、江西九華山金銅礦、江西樂平市樂華錳礦、江西景德鎮莊灣沙金礦等。是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評估報告中提交的所有礦床(點),都因規模小而被擱置。近年來,由於礦業開發的興起,通過對地質資料的研究和論證,認為它們具有開發利用或進壹步工作的價值,現已進行開發或補充勘探。2006年,河南省第壹勘察院通過地質檔案二次開發,從舊資料中挖出壹個大煤田,發現南召煤田,預計儲量1.5萬噸。2005年6月5438+2月,山東省地礦局第壹地質勘查院通過對前期勘查成果資料的充分勘探,在新疆伊寧發現兩處煤礦,提交煤炭資源量39.75億噸。這種利用前人工作成果,大規模編寫勘探總結報告的模式,為地勘單位開展這項工作提供了經驗和先例[1]。

2 .綜合分析地質資料,優選找礦靶區

館藏地質資料中有大量的地理、物質、化學、遠程位置等基礎數據。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新認識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往往能優選出新的找礦靶區。過去壹個地區的地理、物質、文化、遠程工作,大多是由不同單位的不同人員在不同時間完成的,數據分散在各個單位,對獲得的數據缺乏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現在,這些檔案已經歸檔並提交統壹管理,為地質學家提供了系統分析研究的條件。此外,隨著計算機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的成礦理論的指導,我們可以找出不同異常之間以及異常與地質體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進行找礦遠景規劃,還可以優化找礦靶區和靶區。比如江蘇郭利鐵礦西側有4km2的航磁、地磁異常,過去被微山湖淹沒,現在水已經退出湖底。根據郭利鐵礦勘查開采資料所反映的成礦規律分析,微山湖以西的礦帶銅金礦化有待加強,是在鐵礦外圍尋找銅金礦的有利靶區。

安慶銅礦28號礦體原是單孔礦的小礦體,不具備可采價值,其礦量被取消。地質技術人員在調查圍巖地層和礦石類型變化特征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利用地質檔案,推斷28號礦體具有壹定的補充勘探價值。通過探礦工程驗證,28號礦體探明儲量85萬t,銅金屬含量1143t,平均銅品位1.345%。安慶銅礦28號礦體的勘探是地質技術人員利用地質檔案找礦的壹個實例,對該礦充分利用現有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探邊掃盲,增加礦山地質儲量具有指導意義[2]。

3引用新指標開發舊數據,“留礦”重生。

江西德興銀山礦區因古代采銀而得名。50年代探明為中型鉛鋅礦床,後為生產而建。20世紀60年代初,鉛和鋅資源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保證礦山生產,江西有色地質壹隊開始在銀山礦區及其外圍進行勘探。6月1973,10發現9區銅硫礦帶。經過六年的評估勘探,以當時的坑采指標圈定礦體,即銅截止品位:w(Cu)≥0.3%,工業品位≥0.5%。B+C+D金屬銅計算量為436000t,B+C+D金屬鉛+鋅為1400t,伴生金為54.5t,銀為717.426t..1983,5月份經中儲糧委員會審查後認為:“該礦床礦體地質標誌不明顯,單個礦體數量眾多且復雜,相互之間難以銜接。對於這樣壹個復雜的礦床,在地質勘探乃至生產勘探和開采中,不可能搞清楚每個礦體的形態和規模。”因此,江西銀山九區銅硫礦帶已探明的礦產儲量是暫時不能動用的“死礦”。

80年代中期,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江西有色地質壹隊人員再次認真查閱相關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引進新的地質理論,拓展找礦思路。認為銀山和德興斑巖銅礦屬同源異位“火山-斑巖系列”礦床,成礦特征與銅廠和付家塢斑巖礦床基本相同。基於這種認識,斑巖銅礦露天開采指標為:銅截止品位≥ 0.2%,工業品位≥ 0.4%。重新標定礦體,使原來大小不壹的175礦體合並簡化為9個形態簡單、厚度大、完整的大礦體。根據這壹新成果,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經過采礦技術經濟論證,認為“該礦床采礦方法由坑采改為露天開采,經濟可行。”1988年5月至1989年6月,開展了“坑變揭露”地質補充找礦工作,僅投入少量實物工作,就將中型銅硫礦床變為大型斑巖型銅硫金礦床(銅金屬量62萬t,硫1303 t,金金屬量72t)。1990江西銀山九區銅硫金礦露天開采項目開工,大型銅選礦廠投產,為緩解我國銅產品市場需求做出了貢獻。

4.利用分析測試數據,綜合找“貧”礦變“富”礦。

中國內生金屬礦產的壹個主要特點是伴生礦產多,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由於認識階段和分析測試技術條件的限制,相當壹部分礦床的物質成分研究還不充分,不能完全查明伴生和有益成分。歷史遺留問題造成了生產礦山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同時也為當前地質找礦提供了壹個亟待開發的領域。因此,要在新的成礦理論指導下,開發利用以往的地質勘探資料,采用當前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充分利用原始的實驗測試檔案,核對正反樣,使“呆礦”脫胎換骨,壹礦變多礦,“窮礦”變“富礦”,老礦脫胎換骨。江西省宜陽縣鐵沙街是壹個老礦區。新中國成立後,地質隊先後三次進行銅礦勘查,累計探明銅金屬量不到6萬t,為小型富砷銅礦床。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建設對白銀需求的增加,銀礦地質工作得到加強。江西省有色第壹地質隊反復研究宜陽縣鐵沙街銅礦勘探報告,發現銅礦體組合樣品中銀品位普遍較高,決定利用其子樣系統開展銀的調查測定工作。在1984至1987期間,* *檢查1793子樣,投入2.3萬元,在銅礦體圈出12銀礦體,表中銀金屬量362t,在國內找到壹個可供開發利用的中型銀礦床。宜陽縣鐵砂街銅礦成為銅銀* * *礦,壹礦變兩礦,大大提高了礦床的經濟價值。

5.補充完善地質檔案為礦業權轉讓服務。

2004年7月,湖南省地礦局418隊在地質檔案二次開發中選定了湖南省綏寧縣界頭路鐵礦的找礦成果,並在邵陽市公開拍賣其采礦權。經過5家競買人的多輪激烈競價,最終由湖南湘潭合力焦化有限公司以730萬元競得。該鐵礦位於湖南省綏寧縣楓木疃鄉界頭路村。1958大規模煉鋼時被當地群眾舉報。經地質隊勘探,發現自1959以來,有多個地質隊在此工作過。1975年3月,湖南省地礦局418隊進入礦區,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找礦成果。1976年6月,418隊提交了《湖南省綏寧縣界頭路鐵礦區勘查報告》。當時該礦被認為是“厚度小、品位低、儲量少,雖有工業利用前景,但意義不大”的小型礦床。特別是,由於當時選礦技術的落後,工業選礦問題壹直沒有得到解決,導致該礦壹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2004年,為了開發檔案信息資源,該隊組織了強大的專業技術力量,對現有地質檔案進行了全面清查,並對地質檔案進行了二次開發。這個鐵礦的地質檔案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註。壹致認為,隨著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選礦技術的提高,這座封存在大山深處、不為人們所知的鐵礦,在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極具開發價值。為了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27年探明的礦床造福人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團隊做好了礦業權拍賣的前期論證和技術咨詢服務工作。礦業權的成功拍賣,不僅給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也提高了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地勘單位進壹步市場化帶來了新的活力[3]。

2004年,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對保存的地質檔案進行了系統整理,並及時補充,為兩宗礦業權轉讓提供地質報告,受益500萬[4]。2005年,山西隊213集中技術測量人員掃描歷年積累的地質檔案,根據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要,開展了礦權申報、維護和開發工作,成功出讓了襄汾縣廟坳銅金礦勘查項目礦權。根據原始資料,投入80萬元勘查宜城刁坳鐵鉬礦,發現有開采價值的鐵礦,申報了鐵礦、鋁礬土、煤礦測量等4個價格項。申報鐵礦普查和多金屬礦詳查兩個項目。通過地質檔案二次開發,加強地質勘探,收入2780萬元[5]。

可見,地質檔案在我國地質找礦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地質檔案的二次開發不容忽視。

6結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信息需求,人們對地質資料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數據的二次開發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已有數據的整合。使用地質資料時,不僅要求提供原始資料,還要求提供經過經濟分析和預測的綜合資料。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信息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活力。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不斷發展和IT產業的日趨成熟,地質檔案的現代化管理日趨完善,地質檔案的二次開發和綜合研究是未來數據利用的熱點。我們要抓住機遇,拓寬開發利用領域,借助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充分挖掘地質檔案的潛在價值,利用好現有資料,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

參加考試,貢獻力量

[1]高明博,王玉峰伊寧:地質檔案中挖掘出40億噸煤炭。地質調查指南,2005+02.38+07。

元·。科學利用地質檔案指導找礦。“J”有色金屬(采礦部分)2004,56 (3): 21 ~ 22

[3]劉國榮。“金寶貝”是在湖南省地礦局418隊地質檔案中發現的。中國礦業報,2004.08,14。

[4]任平軍,郝曉宇。河北兩個地質檔案賣了500萬。地質調查先驅報,2005年6月25日

[5]劉傑。舊數據產生新效益。地質調查指南,2005.40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