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漢儀房地產信息咨詢

漢儀房地產信息咨詢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南方更適合人居住,而在生產力發達後的北方,住在人工環境裏更舒服。畢竟南方寒冷多雨,北方幹燥晴朗。當然,也不能太北。我們可以看到,北方仍然有更多的發達地區,南方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

/question/15296674.html

中國最宜居的城市是哪個?衡量壹個城市是否宜居的標準是什麽?

自2005年6月5438+10月北京市人大會議正式提出宜居城市的定位以來,全國已有約20個城市將建設宜居城市作為目標。但是,什麽是宜居,這個專題概念包括哪些指標,不同指標的權重是什麽?

2005年6月5438+10月,《商業周刊》與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聯合進行了“中國城市宜居指數”多階段探索性調查。本文描述了公眾對城市滿足其居住需求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各個維度上的綜合評價,包括公眾對居住空間、社區空間和公共空間的評價,以此來尋找城市在公眾眼中宜居性的具體表現,探索宜居城市建設的路徑。

首先,我們訪問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沈陽、Xi、濟南、大連、廈門的3212位18-60歲的居民,請他們提出評價壹個城市是否適合居住的主要考慮因素。

其次,在公眾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由城市規劃、城市經濟、房地產研究、建築設計、生態研究等相關領域的專家、研究機構的教授、政府相關領導和資深媒體人組成的專家系統,經過三輪嚴格的德爾菲專家調查,得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的指標體系和相應的權重體系,包括3個壹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和56個三級指標。

第三步,從31個具有代表性的省會城市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大中小城市中隨機抽取3434名18-65歲的居民,對15個城市的1604名投資者進行電話訪談,請他們結合自身經歷和對各自城市的主觀感受,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城市宜居指數為65.7,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基於此,《商業周刊》雜誌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將進行持續的年度調查和跟蹤研究,並在未來每年發布壹份中國宜居指數年度報告和排名。

2005年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核心結果

●發現壹:大城市需要向沿海和內陸小城市學習。

宜居體現了壹個綜合的概念,包括居住條件、社區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生態環境等因素。所以某壹方面突出,並不代表這個城市的宜居性就好。本次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宜居水平普遍不高。宜居指數最高的城市都不到70分,甚至有些城市在宜居指數上不及格,與公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進壹步分析顯示,本次調查的31城市中,排名前10的城市既有大連、廈門、青島等沿海城市,也有綿陽、成都、武漢、南京、重慶等內陸城市,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中,只有上海入圍,北京、廣州、深圳只能排在中遊水平。據調查,沿海城市自然環境獨特優越,經濟發展迅速,自然受到青睞。而中西部城市自然優勢不如沿海城市,但氣候適宜,交通便利,人文氣息濃厚,生活相對悠閑,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因此,從宜居城市建設的角度來看,大城市需要向沿海和內陸的小城市學習。

●發現二:人文環境、生活設施相對較好,但經濟環境、個人家居環境明顯不足。調查發現,個人住房條件、環境管理、生活保障、社區管理、休閑娛樂、運動條件對整體宜居水平影響較大,但滿意度普遍較低。相對來說,受訪居民對各個城市的人文環境和生活設施都比較滿意。

●發現三:在個人生活空間方面,居民生活平靜,但沒有過得幸福。

調查顯示,目前六成以上居民居住的首套房戶均面積在80平方米以下,人均居住面積僅為30.1平方米,與建設部規定的城市平均面積35平方米仍有較大差距。此外,近15%的居民出租或借用房屋,擁有第二休閑物業或度假休閑用度假物業的居民比例不足8%。總的來說,居民生活水平還處於“安居”的基本水平,離“幸福居住”還有壹定距離。

不同收入群體的人均居住面積差異較大。月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居民居住面積更小,不到30平方米,這類群體對居住環境的評價也較低。31城市居民除了人均居住面積小,對住房的私密性和節能環保新技術在住房中的應用評價普遍較低。

通過住房條件因素與家居條件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在居住條件的各個方面,收入越高,對采光的關註度越低,對通風條件的關註度越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更註重隱私。

●發現四:社區空間方面,居住密度、物業管理、綠化面積不理想,體育、娛樂、休閑設施明顯不足。調查結果顯示,居住密度、小區物業管理、小區綠化面積是31城市人居住的社區空間最關註的方面,但公眾滿意度剛剛過去,需要大幅提升。社區體育、娛樂、休閑設施對社區空間也有很大影響,但目前是社區空間明顯不足。

●發現五:在公共空間領域,城市的環境治理、休閑娛樂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工作和發展機會普遍不盡如人意,但城市的人文環境和未來發展潛力被看好。在城市生態環境方面,主導工作總體做得不錯,但深層管理有待加強,高收入群體從生態綠化的人工改造工程中享受到更多實惠。調查結果顯示,在綠色環境方面,城市在生活用水量、環境清潔度、旅遊目的地便利性等顯性指標上表現良好,但對光汙染、汙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隱性指標的效果不太滿意。從群體差異來看,大家對噪音和水資源的感受是壹致的,甚至低收入群體的感受更好,而高收入群體的城市綠化和旅遊資源明顯高於低收入群體。城市人文環境方面,文化融合、人際交往氛圍良好,但缺乏基本的文化生活。調查結果顯示,城市人文環境的良好表現體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外地人的當地習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程度上,而居民對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圖書館、博物館等基礎文化設施明顯不滿。不同群體在人際融合上對社會穩定的感受相似,低收入群體在文化生活和基本文化設施上的滿意度明顯低於高收入群體。在生活設施方面,購物、餐飲、銀行等商業設施,以及各級教育資源相對滿意,而體育健身、休閑娛樂、保健場所、低價/免費公園、電影院等方面明顯不足,收費合理性飽受詬病。不同收入群體對交通和商業設施的滿意度相同,但在體育健身、休閑娛樂、醫療保健、教育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收入越高,滿意度越高。

在經濟環境方面,調查顯示,人們對城市的宏觀經濟活躍程度、市場秩序和人才吸引力普遍滿意,但對有關個人的人均GDP、就業狀況和創業機會的滿意度明顯偏低,低收入群體的個人發展環境明顯不足。

發現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宜居表現,不同的區域和規模有各自的特點。

在華東、西南、華南、東北、華北、西北六大區域的各項指標評價中,生活設施和服務的評價最為接近,而城市經濟環境和綠色生態環境的評價差異顯著。西南地區綠色生態環境和個人生活環境勝出,華東地區城市經濟環境和城市人文環境占優,西北地區各方面最差。

沿海城市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齊頭並進,直轄市壹馬當先,北方城市普遍優於人文環境。整體來看,大小城市的宜居水平不相上下。小城市的自然條件好於無形,空氣質量、溫濕度的表現明顯好於大城市,而大城市在有形、城市清潔、汙水處理方面的表現好於小城市。交通順暢與城市規模密切相關。城市越大,交通越不順暢。昆明、北京、南寧、Xi、重慶是本次調查中交通最不通暢的五個城市,不同城市居民對交通通暢度的滿意度差異最高達32分。小城市交通相對便利,74%的受訪者上班時間在30分鐘以內;大城市交通擁堵,70%的受訪者上班需要30分鐘以上。城市信息化調查結果顯示,大城市的計算機普及率、互聯網使用率和媒體豐富度明顯好於中小城市。

●城市的“宜居之都”得分大於“宜居”。

對於居民來說,宜居城市體現的是居住的感覺,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宜居城市是與投資掛鉤的。在本次對15城市的調查中發現,投資者對宜居環境的評價與投資環境存在正相關關系。投資者認為更宜居的城市也是投資者認為投資環境更好的城市,如大連、上海、廈門、青島、杭州等。整體來看,在同壹城市,投資者對其宜居性的評價(70.3分)高於普通居民(65.7分)。目前很多城市的“首都友好”成分遠大於“宜居”成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大力招商引資,建設投資環境,卻忽視了普通居民的需求。因此,建設宜居城市,需要打破以GDP增長為核心的傳統觀念。城市的特色是由城市中的居民決定的。宜居城市的建設順應了居民的意願,讓城市真正成為投資者的天堂,居民的生活天堂。從這個角度來說,居民角度的“宜居”建設還是需要努力的。

低收入人群更喜歡生活環境舒適的城市,高收入人群則觀點多元化。

城市裏的居民收入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資源不同,宜居標準自然不同。調查顯示,低收入群體認為宜居城市是壹些環境舒適的城市,如杭州、廈門、成都、三亞,而高收入群體認為宜居城市是多樣的,既有武漢、重慶、上海,也有大連、廈門這樣的沿海城市,還有南京、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而低收入群體認為較好的三亞、宜昌,高收入群體評價明顯降低。因此,如何實現宜居城市的團結和諧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對於城市這個人類制造的最大產品來說,宜居性本身就是其存在的根本。目前,中國許多城市都提出了宜居的定位。比如,北京以“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為目標;天津市計劃到2007年底建成空氣清新、河流清澈、環境清潔、市容優美的宜居城市;南寧實施“碧水藍天寧靜定居”工程;廣州計劃率先建設壹個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現代化大都市,等等。而這些城市離大眾心目中的城市有多遠?本次調查顯示,北京宜居度排名15,天津排名第20,南寧排名18,廣州排名16。相反,壹些不喊宜居口號的城市得到了城市居民的認可。

壹個城市的繁榮是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協調平衡發展。只有這樣的城市,才是最有人生價值的城市。宜居城市不僅需要考慮不同群體的居住感受,還需要城市管理者、房地產開發商、城市規劃部門、環境治理等各個領域的共同努力。宜居不是口號,而是結合公眾需求去實踐的城市。

宜居城市是為誰而建的?

“宜居”的口號正被更多的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和普通大眾所重視。面對眾多關於宜居城市的模糊口號,由《商業周刊》雜誌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聯合編制發布的《中國宜居城市指數2005》首次直觀地展示了公眾認可的宜居城市標準和公眾對城市宜居建設的態度,可為各地城市管理者提供參考。顯然,根據這份獨立研究,壹些高舉宜居大旗的城市的宜居水平確實不夠高;而且,壹些房地產非常火的城市,未必真的是在公共宜居性的標準上表現很好的城市。

◆同壹個城市的宜居感差異很普遍。

在眾多被評價城市中,生活在同壹城市的不同社會階層呈現出相同的宜居感受分布特征,即在同壹城市中,高收入群體高滿意度和低收入群體低滿意度並存。考察各種具體因素,發現不同居民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文化特色、自然條件的認知差異有限,而突出的差異集中在個人生活空間水平和社區條件上。這說明城市中不同財富水平居民的居住社區劃分已經形成,即不同社會階層居住在不同城市的格局基本確定。空間以及其中的建築和生活設施不僅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也是社會關系的生成機制。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追求和選擇的具體符號,也為同類居民提供了簡單明了的居住銜接方向。

城市本身就是不同社會群體生活空間的聚合體,而人們壹直爭論並將繼續爭論的壹個重要話題是,社會意義上的主流群體,也就是普通大眾,是否是生活在壹個城市最核心、最有價值的板塊的社會群體?現在的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壹個城市的空間不斷變化的活力也可以因為這種同城的多元化差異而得到加強,這顯示了壹個城市的動態進取能力。即使這些進取的現實成果並不為普羅大眾所擁有,但至少給了更多人目標和希望。

◆城市宜居不等於城市資本充足。

調查發現,宜居和宜資(適合投資)不能劃等號。因為資本友好型城市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的經濟水平有關,相當壹部分城市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房地產投資價值提高,整體生活費用有所提高,往往對普通居民造成較大的生活壓力。

適當的資本意味著城市建設中有投資能力的群體所對應的條件,而這類群體在整個城市居民中所占的比例還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宜居是壹個適用於更廣泛居民的概念。普通城市居民,尤其是大量城市中的中低收入階層對宜居城市的要求,如實現不同社會群體的錯位,享受高端服務條件等,與重視城市資本的群體需求(更強調與世隔絕,突出鮮明的社會地位,占據特殊的高端社會服務)正好相反。然而,另壹方面,宜居的概念也與資本充足率的概念相關:開發商和投資者在投資房地產時,越來越多地考慮和采納居民的宜居要求;居民在選擇住房時,即使是純自住,也更看重住房和社區的升值機會和投資價值。

◆中等城市更宜居。

理想狀態下,壹個城市的宜居因素應該是均衡的——涵蓋經濟發展、社會治安、人文條件、自然環境等各個主要方面,能夠在各個方面都發展得很好。而居民實際能獲得的宜居環境,往往只是某些方面強,其他很多方面弱,從而形成所謂的特色城市。這些特點大概意味著經濟較好的城市環境不太好,而環境較好的城市經濟和人文還是比較落後的。在整體得分僅為65.7的年度城市宜居性得分水平中,這意味著大多數城市的整體得分水平不高或者得分分布差異很大。壹個特定的城市可能因為某些實力而處於宜居排名的前列,但這未必符合不同人所認為的宜居的全景因素,尤其是當宜居條件的研究以該城市的居民為評價主體時,未必符合外國遊客所獲得的印象。在我們最初的探索性研究階段,已經發現壹些在宜居條件方面被當地居民高度認可的城市,在很多其他城市卻被網友詬病。但是,有壹點可以看得很清楚。從現有宜居因素的平衡水平和社會差異的緩和程度來看,中等城市顯然具備相對較好的宜居條件。

◆宜居的階級性質。

雖然在宜居感受和對宜居條件的要求上有不同的社會群體,但總體上體現了常住人口對壹個城市的居住環境表達平衡話語的權利。相反,住房市場反映了房地產買家,尤其是強勢買家的選擇趨勢。因為我們的公共宜居指數是面向整個城市居民的,在人口結構上,在金字塔收入分布圖上,處於較低層的人由於規模較大,在這個指數上有較大的發言權;從房地產價值分布的結構圖來看,生活在下層的人並不是開發商最賺錢的用戶群體,但對房價和成交量的影響較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房市指數和宜居指數有很大的天然區別。

影響住房市場水平的另壹個因素是不同地方的房地產投資者群體。零點公司的其他專項調查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大連、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日益成為外國投資者購買房地產的熱點。這些投資者看重的是這些城市房地產目前的升值空間,且大多集中在中高端和休閑物業,這在壹定程度上進壹步拉大了房市指數與宜居指數的差距。當然,住房市場的發展本身可以帶動特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提高當地房地產產業水平,提高城市社區配套水平,促進消費升級,從而有助於規模經濟意義上的城市整體宜居水平的長遠發展。但這既需要壹定產業規模的拐點,也需要壹定的政策驅動。

壹個城市讓人直觀感受到不適宜居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然環境條件惡化、交通堵塞、公共服務條件差,還有壹部分也與這個城市人文條件的多樣化、就業保障條件的高低有關。但事實上,今天很多居民對這些因素太不滿意了。相反,他們住的房子太小太舊,小區破舊,服務落後。許多居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改善他們的個人居住空間。我們從中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城市公共管理意義上的宜居建設定義和開發商提出的目標真的不壹樣。前者更側重於改善購買力有限的社會群體的生活條件,而後者將發現為強勁的買家提供升級的休閑住宅和投資物業更有利可圖。我們不怪開發商作為商人的選擇,但在考慮資源配置的趨勢時,自稱要建設宜居城市的城市管理者,壹定要明確自己建設的是多元公眾認可的宜居環境,還是主要被中高端投資者認可的城市。

最宜居城市排名

/xinwong/guonei xinwong/200510/xinwong _ 10293 . html

/508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