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海南濕地保護面臨多重瓶頸。記者近日走訪海南島濕地分布密集地區發現,部分濕地保護區保護能力滯後,濕地資源不斷被侵蝕,多部門管理權責不清,部分濕地資源管理處於“無組織、無人員、無經費”狀態。迫切需要引起重視。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
保護區陷入“三無”的境地
海南縣級自然保護區普遍存在無組織、無人員、無經費的“尷尬局面”。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持,自然保護區的日常監督管理必然會遇到各種尷尬。
165438+10月中旬,海南省東方市四更灣,海風鹹鹹的。
位於四更鎮的東方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椰子樹大面積倒塌。如果不是工作人員帶領,很難想象這是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的棲息地。就在距離自然保護區100米的地方,連片的魚塘成了四更鎮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壹些村民並不知道這裏是自然保護區。《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甚至發現,有村民在保護區內劃船、撒網捕魚。
東方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表示,該保護區成立於2006年。隨著保護的加強和近海環境的不斷改善,來越冬的黑臉琵鷺數量也越來越多。但由於保護區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沒有完全理順,缺乏專業人員,對黑臉琵鷺進行科學監測和科普教育仍“力不從心”。
位於海南臨高的白蝶背自然保護區也面臨著無組織、無人員、無資金的困境。臨高縣漁政管理站工作人員許介紹,保護區建立至今已有31年。目前掛靠單位是臨高縣漁政管理站。由於長期沒有機構編制、專用辦公場所和專項保護管理經費,保護區形同虛設。
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或珍稀瀕危鳥類的文昌麒麟菜、瓊海麒麟菜、陵水海上草原、明仁山鳥類等濕地自然保護區也處於“三無”狀態,難以有效保護這些保護區內的水禽。
“海南是壹個島嶼省份,濕地在維護整個海南島生態系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教專家盧剛介紹,目前,海南已建立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或涉及各級濕地的自然保護區25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12個,市縣級10個,保護管理建設逐步制度化、規範化。
濕地資源不斷被開發侵蝕。
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由於沿海酒店、房地產、水產養殖、灘塗圍墾、圍網養殖等因素的發展,壹些濕地資源正在不斷被侵蝕。
“妳不能碰這裏。誰敢碰紅線,誰就要坐牢。”房地產開發項目策劃人鐘昀呈(化名)在與文昌清瀾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對接時有些緊張。該房地產開發項目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省級保護區,剛好涉及保護區管轄的壹片320多畝濕地。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2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
如何保護這片濕地,成為開發商和地方政府頭疼的問題。作為開發商,保護好這片濕地能增加項目附加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沒有政策上的審批。鐘昀呈說他們無能為力。當地政府擔心項目對生態的負面影響,禁止開發商私自“保護”。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不少濱海濕地逐漸被征用為建設用地,人工濕地因經濟效益明顯而被高強度開發。記者在儋州市壹家高爾夫球會看到,球場延伸部分緊挨著紅樹林,生長稀疏。位於文昌市的某房地產項目,雖然項目嚴格執行生態紅線,開辟魚塘水體,但仍有部分紅樹林死亡。
國家林業局編制的《中國濕地-海南卷》顯示,海南島濕地面積明顯減少。據兄弟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統計,與2003年公布的兄弟第壹次調查結果相比,濕地面積減少了4.110000公頃,減少率為13.14%。其中,珊瑚礁、泥灘、紅樹林、沿海鹹水湖、永久性淡水湖等濕地面積明顯減少。
廈大教授王文卿說,水產養殖、底棲生物和魚類的過度捕撈導致鳥類棲息海灘,減少食物資源,水產養殖造成的汙染已經成為濕地的壹大威脅。
沿海壹些基層鄉鎮幹部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鼓勵沿海群眾開發魚塘,從事近海養殖。如今,隨著近海養殖對近海濕地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越來越大,海南各市縣相繼出臺了“退塘還濕”、“退塘還林”等生態修復方案。但資金缺口大,民眾不理解,成為退出池塘的主要障礙。
據文昌市清瀾港保護站工作人員介紹,以紅樹林造林為例,低級塘的清退每畝補償費為2萬元,高級塘的清退每畝補償費為2.4萬元。加上地上附著物和造林費用,平均每畝恢復費用在3萬元左右,財政來源主要靠地方政府,所以缺口較大。記者了解到,雖然中央財政自2010起設立了濕地保護補助專項資金,但監測支出、濕地恢復支出和管理保護支出所需資金仍遠遠不夠。自然濕地方面,除了生態公益林補償,沒有其他資金保障。
此外,退塘切斷了周邊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退塘還濕”、“退塘還林”能否順利推進,成為相關執行部門焦慮的問題之壹。
位於萬寧市萬城鎮五常村的禾車蟹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顧訓祥試圖用“可持續生計”的生態養殖模式解決問題。
“以前蝦兩個月收壹次,高密度養殖的汙染物直接排到小海,對附近生態的影響不可小覷。”顧訓祥介紹,現在企業都在運作,統籌小海周邊魚塘生產,走規模化道路,汙水集中處理。同時,樂和蟹、魚、蝦混養取代了單壹養殖蝦,而且是半年壹次,減少了排汙頻率。
即便如此,在小海附近的排汙口,記者看到仍漂浮著大量養殖垃圾。“我們壹直在尋找保護和發展的平衡點,但還是希望政府能拿出更有效的對策。”閆訓祥說。
“九龍治水”權責不清。
“濕地覆蓋面廣,管理部門涉及林業、環保、海洋漁業、農業、住建等多個部門。”《中國濕地-海南卷》主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蔣海生說,這容易造成管理混亂,甚至無人管理。
陵水林業局壹位負責人表示,紅樹林生長在水陸過渡帶,大量工作需要與海洋局等部門協商完成,進度會相對較慢。然而,在紅樹林濕地區域的資源測繪和動態監測方面,仍然存在職責不清,無法確定哪個部門負責的問題。蔣海生說,管理部門這麽多,很難通過全省統籌來管理。建議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提升為省級以上保護區,進行全省統壹管理。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了3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修復過程中,壹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部分地區生態修復存在急功近利的趨勢,引種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的拉古娜、無瓣海桑等外來紅樹林物種,擠占了本地紅樹林的生長空間,表現出值得警惕的入侵性。
更大的坎是,國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缺乏地方配套規定,執法還存在問題。
2013國家林業局發布了濕地保護部門的國家法規《濕地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共分37條,明確對濕地進行動態監測,禁止擅自改變濕地用途、排放汙水、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臨時占用濕地並予以補償,建立濕地生態補水協調機制等濕地保護措施。
海南臨高白蝶貝自然保護區負責人表示,白蝶貝是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由於其經濟價值高,壹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設備,為這個自然保護區的白蝶貝潛水。目前沒有專門的執法隊伍保護濕地,這就給了壹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事實上,省級濕地保護條例的出臺已經在進行中。
海南已於今年7月31日公布《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送審稿),向社會征求意見。“期待早日出臺,做到有法可依。”陸剛說。
多方保護行動
保護意識已經形成,社會各界力量不斷凝聚。壹些社會組織相繼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政府也展開了保護行動。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鄧偉傑表示,濕地保護可分為圍欄保護、執法保護、管理保護和可持續保護開發。有關專家呼籲,建立和完善省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優化保護資源配置。蔣海生、王文卿等專家建議,建立省級濕地保護聯盟,將所有紅樹林保護區推進到省級以上保護區,全省統壹管理。同時,通過全省濕地普查,建議對部分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濕地建立相關保護形式。
此外,有關專家建議,應建立濕地監測體系,利用現有數據庫和“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開展濕地生態動態監測,為濕地科學保護和管理提供數據信息支撐。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海南特區的優勢,創新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鑒於海南濕地“天然博物館”的重要地位,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各級財政支持,科學合理完成“退塘還濕”等生態修復工程。
記者了解到,目前,壹些社會組織已陸續參與濕地保護和修復,並取得可喜成績。
松鼠學校自然教育工作室的創始人高高說,她在做壹件有趣又嚴肅的事情:自然教育。
“海南有什麽資源?”高高向記者提問,很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是生態資源,是青山,是熱帶植物,是“萌萌噠”的昆蟲。海南的山川、河流、湖泊、植物和生物也給了我們信心和靈感去開展自然教育。自然筆記大賽、生態遊學、公益講座是松鼠會開展自然教育的“三部曲”。通過自然教育三部曲讓更多人了解自然和濕地。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了4
海南濕地已經被侵蝕。
此外,從2013年6月開始,全球環境基金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辦公室計劃用5年時間,加強海南省濕地保護體系的管理效率,以應對全球重要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所面臨和將要面臨的威脅。
據了解,項目辦將在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率先啟動社區* * *共享計劃,旨在促進保護區及周邊社區的濕地管理,合理科學利用濕地資源,緩解保護區壓力。
與此同時,政府也開始了保護行動。
海南省連續兩年開展六項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林業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專項行動被列為主要內容之壹。其中濕地保護部分明確,要結合“多規合壹”工作,各市縣要對轄區內的濕地資源劃定生態紅線,嚴格保護,建立重點濕地監測網絡;繼續加強東寨港、清瀾港、東方黑臉琵鷺、新迎紅樹林等10保護區濕地資源保護。
三亞作為中國唯壹的熱帶濱海城市,自2015起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修復與城市修復”試點工作。時隔近兩年,三亞市民欣喜地看到,曾經熱衷於“種樹賣房”的三亞,已經轉向種樹建園。壹條位於三亞河上遊的城市“綠色項鏈”悄然成型。壹個新的老九公園與綠道和水系串聯,形成新的“壹河九園”城市中央公園帶。壹個明顯的變化是,曾經又黑又臭的三亞河,已經很難找到白鷺了。現在河裏不僅有魚,河邊的紅樹林裏也有白鷺。
"從經濟優先到生態保護,城市發展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三亞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盛說,大多數幹部對在城市發展中犧牲生態環境進行了切實的反思。“現在,城市發展必須有濕地專家的聲音,因為保護生態就是保護飯碗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