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2005年,杭州都市經濟圈GDP達到4276.84億元,占全省的32%;人均GDP 40790元,已突破5000美元。三次產業比例為5.6: 53.9: 40.4,呈現“二、三、壹”的產業結構。杭州都市經濟圈總體上已達到中等發達地區水平,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過渡的發展階段。圈內形成了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機械建材、生物醫藥化工、食品飲料、包裝塑料、家具等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杭州周邊六縣(市)中,除安吉外,其余五縣(市)均在全國百強縣之列;2006年全國百強縣中,紹興排名第8,諸暨排名14,海寧排名21,桐鄉排名第24,德清排名第83。周邊六縣市強大的經濟實力是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的有利條件,也是與南京、武漢、哈爾濱等國內其他都市經濟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優勢。
(二)產業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在產業發展方面,杭州與周邊六縣(市)已初步呈現出分工合作、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壹定格局。杭州市中心城區作為都市經濟圈的核心,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金融、商貿、物流、研發、設計創意、軟件、會展、休閑旅遊、咨詢、中介等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杭州的產業發展和居民、遊客的需求,而且服務於全省特別是杭州周邊地區。蕭山、余杭、下沙是杭州新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杭州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主要空間,也是我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示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核心區。其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他們通過產業分工與合作,直接促進周邊地區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如汽車零部件產業、電子通訊產業、生物醫藥等。周邊地區制造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對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的需求,對杭州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周邊縣(市)部分企業總部遷至杭州,促進了杭州“總部經濟”的發展,如諸暨鐘毅集團、杜南集團等民營企業總部。
(3)城際交通設施框架較為完備。
杭州都市經濟圈形成了以杭州市區為核心樞紐,以杭寧、杭滬、杭甬、杭金衢高速和104、320國道為主要交通走廊的交通骨架。與宣杭、滬杭、浙贛、肖勇等鐵路和京杭運河、杭線、杭甬運河、錢塘江等水路交織成都市經濟圈內密集的交通網絡。隨著杭州地鐵總體規劃的批復和壹期工程的開工,都市經濟圈的前景將形成更快捷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蕭山國際機場是連接國內外主要城市的最快捷方式。公路、軌道、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的連接和享有,為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合作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環杭州灣產業帶的建設具有良好的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壹是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為該市加快環杭州灣產業帶建設奠定了基礎。
到去年底,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500.3億元,經濟總量上升到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位。壹般財政預算收入258.4億元,人均GDP達到2.75萬元,約合3300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門檻。這標誌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面推進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快速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這壹階段特征。
二是三大產業集群的快速崛起,為加快環杭州灣產業帶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目前,我市以臨港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主的三大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已基本形成石化、能源、造紙、鋼鐵、汽車、服裝、家電、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基地,為我市發揮比較優勢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以港口為中心的交通網絡的形成和完善,為該市加快環杭州灣產業帶建設提供了支撐條件。近年來,我市加大了港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壹個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港口正在形成。2002年,我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654.38+0.53億噸,居全國第二,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54.38+0.858萬標箱,居全國第六。
四是發達國家面臨廣泛的產業轉移,為我市加快環杭州灣產業帶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背景。
鑒於其產業基礎、制度優勢、技術裝備、人文條件和文化底蘊,長三角地區將在未來幾年內率先成為全球加工基地。產業結構布局的這壹重大變化,將使以臨港工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我市加快發展。
第五,工業園區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為加快環杭州灣產業帶建設提供了壹體化基礎和支撐。近年來,我市在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城鎮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較為紮實的工作基礎。該市已布局“10+3”為主工業園區,並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目前,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為環杭州灣產業帶下壹步發展提供了壹體化基礎。更重要的是,隨著工業園區的推進,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了。按照建設大都市的框架,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鎮-壹般鎮四級城市化框架體系,城市化水平顯著提升,為規劃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有力的城市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