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國家海事局船員申報系統電子平臺

國家海事局船員申報系統電子平臺

歡迎點擊下圖進入海事局船員申報系統電子平臺!

點擊進入船員申報系統電子平臺

明智的惠民在水上航行

-掃描信息技術在海事監管服務中的應用亮點

加快海事“三化”建設,助力交通先行發展。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海事人堅持創新驅動,探索向科技求安全、求資源、求效益的新途徑,激發水上交通安全監管服務新動力,創新水上交通安全監管服務模式,踐行水上交通安全發展新理念。

頂層設計:智能聯網,享受壹站式服務。

壹首古詩中有這樣壹句話:“登上山頂,妳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只有在最高層考慮全局,才能把所有細節都考慮進去。

經過精心醞釀和準備,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於2011發布了《海事信息系統頂層設計》,明確了智慧海事的總體目標是:內部協同管理,外部“壹站式”服務。根據頂層設計,他們成立了中國船舶動態監管中心,推動海事協同管理平臺和綜合服務平臺的應用。

“以前海事系統所有業務都是獨立的。要查詢船員信息、船舶信息、航行信息,我們不得不登錄不同的平臺進行查詢。壹個行政部門有許多賬戶。通過這兩個平臺的應用,我們構建了壹個各類業務高速互通的網絡,實現了各類業務部門與地方海事部門的橫向和縱向溝通。每個行政相對人只需要壹個賬號,登錄壹次,就可以壹站式辦理所有業務。”海事部信息司負責人表示,目前,“兩個平臺”已整合接入航運公司安全管理系統、海事法律管理系統等10多個應用系統,註冊用戶超過2萬人。

“海事信息系統頂層設計”猶如壹張高速公路網,突破“信息壁壘”,消除各類海事業務應用中的“信息孤島”,激發海事信息資源的綜合效率,達到“1+1 >: 2”的效果。

AIS信息服務平臺:世界末日變得近在咫尺,便利觸手可及。

“我在家就能知道他的船在哪裏航行,是否安全,這就放心多了。”說起AIS信息服務平臺,張靜臉上的笑容自然綻放。

互聯網時代,政府部門掌握數據分析,提供公共服務才是王道,海事也不例外。2065438+2005年2月4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自主研發的自動識別系統(AIS)信息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這是國內首個對外開放的船舶動態實時查詢官方平臺,也是海事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發揮專業優勢,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惠民利民的新成果。

AIS信息服務平臺基於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建設的AIS岸基網絡系統,采用最新的大數據處理技術。通過基於S57標準電子海圖數據的OGC海圖切片服務,整合了中國沿海和內河AIS船舶信息、船舶勞氏數據信息、港口基礎信息、潮汐預報信息、氣象信息等綜合數據,具有沿海數據覆蓋面廣、數據更新頻率高、數據準確等優點。據初步估算,AIS信息服務平臺可掌握日均3.5萬艘次船舶的動態數據,由於數據來源權威可靠,得到了用戶的高度認可。

AIS信息服務平臺正在深刻改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讓遠在天涯海角的船舶信息近在咫尺,讓船舶調度更加精準。“以前,電煤船會按照運行計劃壹步壹步航行。如今有了AIS信息服務平臺,這種運作模式正在逐漸改變。”中海發展有限公司的樓玉海舉例說,通過AIS信息服務平臺,燃煤船舶在出發前通過查詢港口實時船舶動態,了解到目的港有多艘船舶滯留。如果他們按照正常的操作計劃,他們將來會滯留在港口,影響正常的操作。因此,調整通航計劃,采用經濟航速,既可以避免港口滯留,又可以節約成本。

受益的不僅僅是航運企業,還有港口企業。港口企業通過AIS信息服務平臺可以準確掌握船舶的動向,便於合理調度和管理。

AIS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的船舶實時定位功能也給保險公司、海事法院等相關單位帶來了便利。比如海事法院部門可以準確定位船舶的肇事逃逸行為。AIS信息服務平臺在應急處理方面也能大顯身手。在航行過程中,如果出現意外事故或緊急情況,平臺的實時定位和歷史軌跡回放功能將發揮巨大作用,幫助救援。

口袋計劃:把快樂放進船員的口袋

“有了海事局的‘快樂船員’微信和APP客戶端,真的方便多了。只要帶上手機,就能把所有東西都裝進口袋。可以查看個人培訓、考試、認證信息,以及相關服務機構、培訓機構、體驗機構的信息,甚至氣象信息,還可以隨時查詢各種法律法規、管理規定等。”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曾感慨地說。

船員口袋計劃是海事部門internet plus在船員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應用。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O2O等技術為船員提供服務,提供海事許可、監管、服務壹體化平臺。

海員口袋工程是壹項綜合性的海員信息服務工程,實現了從“網上海事”到“指尖海事”的提升。該項目包括移動服務平臺、自助服務平臺、遠程教育培訓平臺和遠程考試平臺,其中移動服務平臺提供短信、微信、APP應用等服務,自助服務平臺提供自助信息查詢、準考證打印、證書申請、辦理任免手續、船員繳費等服務。遠程教育培訓平臺是通過計算機和手機終端為海員提供遠程教育和培訓。遠程考試平臺是在基層海事站安裝遠程考試終端,實現對船員的隨叫隨到考試。

雖然船員們每天的工作都是與冰冷的河湖大海和加固的鐵板打交道,但通過袖珍項目,他們感受到了海事部門最質樸的關懷。船員口袋項目真正擊中了船員業務辦理的“痛點”,大大提升了船員幸福指數。目前,海事船員短信、微信用戶已達56萬,發送各類業務消息350萬條。

電子口岸查驗系統:查驗程序由“網絡”完成

海事部門作為口岸檢驗部門,承擔著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船舶進出口岸暢通等重要職責。在傳統的口岸查驗模式下,船舶代理人需要攜帶船舶證書、單證、船上人員證件、貨物等資料到各查驗部門進行申報。為了完成壹艘船舶的進出境手續,船代往往需要往返於碼頭和檢驗機構,申報時間長,成本高。容易造成船舶因辦理手續時限過長而無法按計劃進出港口,進而影響港口泊位的利用效率和港口通關效率。

隨著天津海事局牽頭的“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電子檢查系統”的開通,這種情況成為歷史。該系統以天津電子口岸為基礎,整合海事、海關、檢驗檢疫、邊檢等單位獨立的查驗信息系統,實現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口岸查驗“網上申報、遠程打印”功能。

據天津市船舶檢驗協會測算,這套無紙化電子檢驗系統可為船公司節省運營成本約9000萬元,港口收益約3600萬元,代理公司約360萬元,累計效益約6543.8+0.3億元。

為了提高口岸查驗效率,各地海事部門推出了許多創新舉措。如今,國際航行船舶通過南沙港只需2分鐘,這是南沙海事處自南沙自貿區建設以來推出的創新舉措。

南沙海事處積極協助推進“國際船舶進港審批”業務“單壹窗口”運行,爭取上級支持落實國際航行船舶登記特殊政策,協助完善南沙自貿區網站專欄和口岸管理信息“三互”合作機制。目前,海事處海事口岸管理工作已與南沙自貿區“單壹窗口”對接,完成了船舶進出口口岸申報許可和查驗、海上危險品申報審批和核查流程的信息化工作。

智能終端:“曬”在陽光下的執法

江蘇鎮江正潤州海事處執法人員在檢查定義洲錨地時,發現壹艘名為“麗水機XXX”的船舶涉嫌超載。海事人員登船檢查,但船主拒絕出示證件。執法人員立即通過“海事通”核實船名,發現海事信息系統中並無此船。執法人員再次檢查船名和船位,發現“水泵”後面隱約去掉了“1”的數字。查了船上的航海日誌,確定了船名,現場核實了“海事通”。在鐵證和事實面前,船東承認因為貨物超載而更改船名以逃避執法人員的檢查。

“海事通”是江蘇海事與相關單位聯合開發的移動辦公執法終端。它是海上執法智能終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網格化動態監管模式的重要硬件支撐。“海事通”具有強大的現場綜合查詢功能,不僅可以查詢船舶基本數據、船舶簽證情況、船舶在港動態、重點跟蹤船舶查詢、滯留船舶查詢等業務數據,還可以查詢海事相關法律法規,為現場執法提供重要參考。現在“海事通”已經走向全國海事系統。海事工作人員在海上搜救現場、行政執法和取證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海事通信設備,及時記錄和傳輸現場情況,克服了過去僅靠語言無法全面、正確描述事件的缺陷,保證了執法信息的準確、及時傳遞,促進了執法管理活動的快速、扁平化。

張家港海事局巡邏艇“0872”巡航時,發現F2黑浮和F4黑浮破損,FB61紅浮移位。海事執法人員立即用配備的“海事鏈接”攝像功能進行拍照,並立即通過“電網組件異常”壹欄向指揮中心報告該事件,並配有文字說明。指揮中心也及時通過流轉系統收集相關信息,上報上海航標。因為圖像和文本信息是直觀的,

除了“海事通”,智能終端還有海事執法記錄儀,實時準確記錄執法人員的壹言壹行以及與行政相對人接觸的壹切活動,有效增加執法透明度,確保執法公開、公平、公正。

執行現場巡航任務的江蘇海事局巡邏船“06862”前往萬方碼頭,發現加油船“恒達8”號正在為“金穗”號補給燃油。根據相關管理規定,供油作業需向海事部門報告後方可實施。以前現場檢查遇到類似場景需要向指揮中心請示。現在,隨著執法全過程的信息化,海上執法人員只需要打開隨身攜帶的“海事通”終端,進入管理系統,就可以上網查了。執法人員核實作業備案記錄後,將檢查結果錄入,然後收起“海事環節”,繼續巡航。這個過程被他肩上的海上執法記錄儀記錄下來,這些實時準確的內容會自動上傳到服務器備案。

電子巡航:“智能”虛擬執法官讓監管高效無死角

在廣東佛山三水海事處河口監管點,海事工作者老張像往常壹樣開始了新壹天的巡航。只見他熟練地操作著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統,按照規定的“電子巡航”步驟進行選擇、點擊、放大、轉換...幾秒鐘之內,轄區水域的實時視頻圖像被自動轉播到屏幕上。他只花了20分鐘就完成了當天的巡航任務,而在過去,他至少要花5個小時才能完成。隨後,老張迅速填寫好巡航日誌,投入到接下來的緊張工作中。

從5小時到20分鐘,這就是電子巡航的魔力。

電子巡航,即在電子巡航平臺上使用虛擬海巡艇對轄區內的水域進行巡航。這種科技監管手段通過集成船舶交通管理系統、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無線甚高頻和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將船舶航行的動態信息實時顯示在海事監管人員面前。

“電子巡航為我們創造了3300多名虛擬執法人員,按照指令全天候做好水上監管工作,發現異常自動預警,像3300多名‘哨兵’。”廣東海事局科技信息處處長王繼紅介紹:壹年365天,壹天24小時,任何在廣東海事局管轄海域航行、停泊、作業的船舶,其靜態數據,如船名、船長、始發港和到達港、所載貨物等;其動態數據,如位置、速度、航向和航跡;其相關交通資料,如碼頭停泊、錨地、航道內船舶航行秩序等;其轄區的風力、風向、能見度、潮汐等水文數據可在海事局的指揮中心和分中心實時動態顯示和存儲,並可隨著船舶的航行在各轄區VTS分中心之間自動傳輸。

目前,海事系統正在全面推進電子巡航的廣泛應用,以電子手段為船舶提供更好的海事服務,有效減少水上事故的發生。通過電子巡航,他們解決了長期困擾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的難題:解決了無法實時動態掌握轄區所有船舶信息的難題,對其了如指掌;解決了無目的派人巡航的難題,實現了精確登船檢查;也實現了應急救援時對事故船舶的快速了解,調動壹切應急人力物力打出組合拳快速有效施救。

北鬥衛星導航:以厘米級精度征服用戶

夜空中懸掛的北鬥七星,千百年來為華夏子孫指明了季節和方向。現在,壹顆新的北鬥衛星環繞地球運行,以更精確的定位繼續“北鬥”這個名字的使命。它不僅是中國的“北鬥”,也是世界的“北鬥”。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已躍居國際行業標準前列,惠及全球。

20111 2004年,在倫敦召開的IMO MSC第94屆大會上,全體成員壹致認可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成為全球海事無線電導航系統的組成部分,這標誌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獲得了進入國際海事領域的“通行證”,獲得了與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同等的國際地位。

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和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的共同組織下,北鬥海事國際標準推廣實施項目順利開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可為用戶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可廣泛應用於船舶導航、水上交通管理、船舶遇險搜救、港口作業和物流等領域。,提高海上作業效率,確保航行安全。

覆蓋亞太地區的服務信號監測評估表明,北鬥系統的服務性能不僅滿足指標要求,部分地區還優於10米。在北京、鄭州、Xi安、烏市等地區,定位精度可達7米,而在東盟國家等低緯度地區,定位精度可達5米左右。東海航海保障中心進壹步研發建設的北鬥導航衛星地基增強系統(北鬥CORS系統),甚至可以將三維位置精確定位到厘米級。“在此之前,我們的定位只能精確到米。對於碼頭吊裝、船舶靠泊、海底管道鋪設、海上鉆井平臺建造等項目,精確到米級的定位容易產生比較大的誤差。”北海導航保障中心副主任柴朱槿說,“實現厘米級定位服務,打破了國外導航系統的技術壟斷,為壹些精度要求高的項目提供了自己的定位服務。”在洋山港E導航平臺船舶高精度定位和我國自主建造的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樁的定位中,北鬥CORS系統顯示了它的神奇力量,證明了它的強大實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產業升級,標準先行”。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北鬥系統為全球海事無線電導航系統的壹部分,顯示了我國智慧海事建設的高需求、高水平,預示著插上科技信息化翅膀的海事事業飛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