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J.K .羅琳的《布谷鳥的呼喚》?接下來我就《布谷鳥的呼喚》給大家說說我的想法,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到妳。
《布谷鳥的呼喚》是J.K .羅琳繼《哈利·波特》系列之後的又壹力作。它很特別。她沒有用真名,而是用了化名——羅伯特·加爾布雷斯。我想也許她是想擺脫哈利的光環,讓讀者從另壹個角度重新認識她。只是說這本書很有新意,懸疑的設定,人物的塑造,細節的描寫都顯示了作者的用心和紮實的功底,但如果要和《哈利波特》比,我個人認為並沒有超越她之前的巔峰,只能算平庸。
作者開始敘述羅賓在史崔克開設的偵探所應聘助理時,被男友求婚。對她來說那只是壹份臨時工作,只是在找到壹份更穩定、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做個過渡。史崔克是個偵探,但他沒什麽生意。很長壹段時間,他只有壹個固定客戶。他經濟拮據,和女朋友分手,無家可歸,參軍前還有壹條腿。布裏斯托找到史崔克,願意出雙倍價錢調查他妹妹、超模蘭德裏自殺背後的隱藏原因。他堅信,他妹妹即使壓力很大,因為精神問題吃過抗抑郁藥,也絕不會自殺。他認為她的姐姐是被謀殺的,並希望史崔克能幫助她進壹步調查此案。這個案子發生在三個月前。因為蘭德裏的名人效應,也是轟動壹時。為了生計,史崔克不得不接受警方早已認定的“自殺案”,開始著手調查。
起初,史崔克自己也不相信蘭德裏的案子裏還有別的東西。他只是想在新的調查後強化“自殺”的判決,讓雇主放棄。他開始走訪所有與死者有過接觸的人,了解蘭德裏在事發當天及之前的行為。協助調查的人有的認為她的自殺是意料之中的,有的則確信她沒有理由走出這壹步。隨著調查的深入,他逐漸接近真相。壹.因為他離死者住處最近,而且他有樓裏每家每戶的鑰匙,或者他的叔叔托尼,他和人們口中的蘭德裏不是很親近,可能因為壹些利益關系,下次被殺?或者她的鄰居,貝斯吉提先生?因為他壹直對她的美貌垂涎三尺,而死者又壹直拒絕參與他投資的電影,所以他不可能從中大賺壹筆!又或許是死者的司機——壹直想出名卻總是只演幾個小角色的瓊斯?還有死者的吸毒男友,以及表面上嫉妒她的閨蜜們...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是嫌疑人,但都有似是而非的不在場證明,但這並不影響史崔克的判斷。從人們對當時事件的回憶和描述中,他越來越接近真相,他也慢慢開始相信這不僅僅是壹起簡單的自殺案,更像是壹場蓄意謀殺。當真相最終揭曉時,令人驚訝的是,兇手竟是死者的哥哥布裏斯托,他曾花了壹大筆錢要求史崔克重新調查此案。
原來他因為經濟問題找他姐姐周轉,被她拒絕了。後來她才知道,姐姐壹直在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因為布裏斯托、蘭德裏以及他們年幼時不幸意外死亡的哥哥查理,都是被家人收養的。他們的父親去世了,他們的母親目前生命垂危。如果蘭德裏被殺,布裏斯托自然會成為她的繼承人,但布裏斯托知道蘭德裏留下了遺囑。我想把我所有的財產留給她同父異母的哥哥,而不是我自己。雖然警方已經認定蘭德裏是自殺,但萬壹當天遺囑泄露,他將失去壹切,於是想出壹個兩敗俱傷的辦法——就是把蘭德裏的哥哥誣陷為兇手,讓他公開享有繼承權。即使後來找到遺囑,也不可能給壹個殺人犯,所以他找到史崔克,想。我不知道史崔克很窮,但他是最好的偵探之壹。他的客觀和堅持最終會將罪犯繩之以法。最後查明,布裏斯托在20多年前把他的哥哥查理推下了懸崖。直到那時,大家才知道查理不是死於事故。
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作者的思考真的值得肯定。我認為,作為壹部偵探小說,如果讀者沒有通過他們之前的敘述猜出壹二,他們已經成功了。雖然沒有《哈利波特》經典,但依然是壹部精彩的推理小說。欲蓋彌彰,嫌疑人,在書中寫得透徹,對主人的身體和心理描寫細致入微。看完這本書,另壹個感受也是遺憾,遺憾查理,遺憾蘭德裏,當然還有家人的遺憾。如果布裏斯托為了錢殺了蘭德裏,那他就是因為嫉妒殺了查理。他嫉妒他的父母更重視他的兄弟而不是他。後來,他的哥哥查理離開後,他的小妹妹蘭德裏被帶到了他的家裏。大家的註意力又壹次轉移到他姐姐身上,他始終無動於衷。他終於又做錯了壹件事,這讓我想起了《孤芳自賞》這本書裏類似的壹幕,因為父母的關註點都在他妹妹莉迪亞身上。他哥哥所有的努力都被淹沒被忽視,他的父母也不關心他。有壹次兩兄妹在湖邊玩耍,他的哥哥居然把妹妹推下了湖,還好後來他的哥哥盡力救了他,但是就事件本身來說,這是多麽可悲啊!家庭教育和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確實有著不可分割的影響。再者,任何光鮮亮麗的背後,都可能有別人無法理解的悲傷或壓力。蘭德裏是公認的美女,也是幸運兒。雖然她在世人眼中的收養家庭長大,但家庭條件優越。就算她不努力做模特,也壹定會有溫飽,只是人們不知道她承受的心理壓力。她要想比別人先出名,就要比別人先吃虧。她承受了太多無處釋放的壓力。養母的占有欲,大哥去世的遺憾,二哥也可能是殺人嫌疑犯。當她終於找到了同父異母的哥哥,想找個人說說話的時候,她就出事了,所以很多時候她不用再盲目羨慕別人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她有了自己的主見和誌向。還有布裏斯托,多行不義必自斃。他鉆進了自己設計的陷阱,終於受到了應有的報應和懲罰。雖然我們不做像他那樣殺人的過激的事情,但是小肚雞腸,貪小便宜也是不對的。妳要知道,無論發生什麽,善惡終有報,不是為了小惡。自律和認真遠不止是野心勃勃和投機取巧。
《布谷鳥的呼喚》是JK羅琳的推理小說——雖然封面上作者的名字是羅伯特·加爾布雷斯,但這只是JK羅琳的筆名。歷史上,許多作家用不同的筆名寫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著名的阿加莎·克裏斯蒂就曾以瑪麗·韋斯特·麥考特的名義出版過《玫瑰與紅豆杉》、《母親的女兒》等作品。
雖然看這本推理小說最直接的原因是作者是JK羅琳(我真的很愛她的哈利波特系列),但我並不認為她的筆名是壹種掩飾,因為“JK羅琳”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壹個筆名。對於作者來說,壹個陌生的男性化名字,或許能幫助她脫離兒童文學,脫離魔幻世界,以另壹種身份寫作。至於我這個哈利波特的鐵桿粉絲,我真的希望“JK羅琳”這個名字只和哈利波特生活的魔法世界有關,就像如果“JK羅琳”這個名字印在其他書上,對我來說就是壹種背叛。所以,羅伯特·加爾布雷斯這個名字就像壹個很好的擋箭牌。她可以離開魔法世界去寫推理小說,我可以兩邊都愛——完美!
名字的“把戲”
雖然書的封底已經指出這本書的主角是科莫蘭·斯特萊克,但書的正文是從壹個叫羅賓的女人身上剪下來的。當我第壹次讀到“羅賓”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笑了,這很羅琳——她很認真的起名字。《哈利·波特》中的許多角色都有指代某些事物的名字。比如赫敏的名字來自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眾神的使者赫爾墨斯;斯內普的名字和英文單詞snake只差壹個字母,snake是斯萊特林學院的標誌。鄧布利多的名字阿不思在拉丁語中是白色的意思,因為他是對抗黑魔王的白色巫師(甘道夫:篤);另壹個例子是納威·隆巴頓。在英語中,Neville的意思是Neverville,Long Bottom的意思是永遠的底部,很符合他在小說中的形象。其他的,比如羅恩、麥格教授、魯邦、伏地魔等等,都有寓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多讀壹些。
回到書上。羅賓不是壹個常見的女性名字,但是羅琳在這裏用了,顯然是有所指的。我的第壹反應是,她會是壹個有效的助手——就像蝙蝠俠和他的羅賓壹樣。事實上,情況也是如此。對於落魄的斯瑞克來說,羅賓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羅賓”。
生活中的羅生門
電影《羅生門》家喻戶曉。就算是沒看過原著的人,也壹定聽過羅生門這個詞,明白它的意思。這三個字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就是不同的人眼裏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對同壹件事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最直觀的例子是歐文·亞隆出版的壹本名為《越來越近》的書。這本書由亞倫和金妮從各自的角度進行的咨詢的書面記錄組成。閱讀時可以發現,雖然雙方都出席了磋商,但對磋商中的有效成分的關註點、感受和看法卻完全不同。就像診室裏的“羅生門”。有時候,妳甚至會有壹點懷疑:這兩個人真的經過了同樣的咨詢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有機會在壹件事情上知道每個人的想法——即使妳問了,別人也不會告訴妳他們的想法。但在小說中,我們沿著史崔克的視角,走近事件中的每壹個人,我們“看”著他們,“聽”著他們。不僅如此,平時可能被我們的眼睛忽略的信息,通過文字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偵探是如何思考、如何觀察、如何提問的——閱讀時很難不為作者的才華感到驚訝。
小說中講述的故事並不復雜:壹名超模半夜墜樓身亡,警方判定她是自殺。然而,三個月後,死者的哥哥找到了落魄的偵探斯特萊克,讓他找出殺害妹妹的兇手。故事很簡單,但圍繞著死者死亡的當天晚上發生了什麽,十幾個相關人士給出了幾乎完全不同的描述。不僅如此,每個人的信息都因為自己的自私或欲望而有真有假。如何從這些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分離出真正有用的信息,不僅是破案的關鍵,也是史崔克作為偵探的魅力所在,更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醜陋”卻真實。
圍繞死者,羅琳寫了很多人物,比如她的家人、男友、模特朋友、時裝設計師、閨蜜、鄰居、司機、公寓保安、辦案警察等。通過這些人,我們了解到死者盧拉是壹個什麽樣的人,有什麽樣的性格。同樣,通過史崔克與他們的對話,我們也“看到”他們是怎樣的人。可以說,除了壹些不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主角都有問題,性格中都有壹些扭曲、瘋狂、極端的東西。
先說已故的盧拉。她很美,美得像墜入人間的天使,是個極其有錢的超模。從原公寓保安的口中,我們知道她善良開朗,會對保安微笑,關心他在阿富汗的侄子(這也是壹條線索,雖然在書末沒有直接指出,但仔細想想也很有道理);但是隨著了解的增加,我們發現她抑郁,易怒,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毀滅(這本書裏很多人都有),和吸毒的男朋友分分合合。這壹切都和她早年被生母拋棄,以及養母的強勢控制有關。
另壹個自暴自棄的人是史崔克的前女友。這位前女友並沒有直接出現在書中。讀者通過史崔克的回憶“看到”這種美好的美。她也很美,充滿野性,而且只在壹瞬間就俘獲了史崔克的心,後者即使分手後也依然記憶猶新。但與此同時,她撒謊,嫉妒,暴躁,沖動,魯莽,就像壹個被寵壞的富家女。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史崔克的母親也是壹樣的:壹樣的大美人,壹樣的暴躁,壹樣的沖動,壹樣的瘋狂,最後死於毒X在骯臟的床墊上。這就是史崔克的“強迫性重復”——他就是無法徹底放棄這個帶給他無盡爭吵和傷害的女人。
另壹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是設計師蓋伊·薩默。該男子最初的樣子令人作嘔——據媒體報道,他聲稱死者墜樓時穿的衣服是他設計的,所以他讓自己的衣服賣得很好。不僅如此,他還貼出死者生前拍攝的照片作為宣傳。這些舉動不禁給人壹種他是唯利是圖的卑鄙小人的印象。“遇見”他之後,脾氣暴躁,粗魯無禮,趾高氣揚,不停地大喊大叫,像壹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不停地聲稱自己真的很愛盧拉——這真的很虛偽。甚至當他拒絕讓史崔克稱盧拉為屍體時,我也沒覺得有什麽特別。直到和史崔克的談話結束,他淚流滿面,看到他“頭靠在墻上,身體不受控制地顫抖”,我才突然明白,他真的像他說的那樣愛她,甚至比他表達的還要愛。他叫她“布谷鳥”,給她拍最美的照片,為她壹個人設計衣服和包包——他所有的表現都在隱藏這壹點。當史崔克和他告別的時候,雖然他之前的氣勢全回來了,但我的內心已經不再覺得他討厭他,反而對他產生了壹些同情。
盧拉的男朋友也是。在我看來,這個人真的不是什麽好人。即使在書的前半部分,他看起來也是殺害盧拉的最大嫌疑人。看到他之後,還是讓人對他有惡感。但他和設計師壹樣,為盧拉的死而哭(雖然他哭的方式讓我有點接受不了)。他還在盧拉的母親去世後拜訪了她——不是因為她的母親快死了——而是因為他想和關心盧拉死亡的人談談。基於這些原因,我雖然不喜歡這個男人,但也不討厭他。
盧拉的“閨蜜”羅謝爾是另壹個版本的盧拉:又窮又醜。唯壹和盧拉相同的是,她有著相同的生活經歷(當然,她沒有那麽幸運被有錢人家收養)和嚴重的心理問題。我認識盧拉是因為他們在同壹個醫療互助小組。盧拉視她為自己最親密的朋友,甚至請她做自己遺囑的見證人。然而,她並不領情。她想要的只是更多的錢和奢侈品。她既貪婪又冷血。雖然她知道是誰殺了盧拉(但她認為的兇手並不是真正的兇手),但由於盧拉在遺囑中沒有給她留下壹分錢,她選擇了沈默,並利用她知道遺囑內容的事實來勒索他人(這個其他人在這裏就不做劇了)。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人,作者也是通過史崔克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可恨,可憐。作為身家千萬的超模閨蜜,她只能住在收容所,甚至從壹個收容所流浪到另壹個收容所。貧窮是她最大的痛苦,但她見證了這個閨蜜通過遺囑把自己幾千萬的財產給了另壹個人。這位“榮耀”的見證人不僅壹無所獲,之後還得走回收容所。她的怨恨可想而知。
作者寫過很多心理有問題的人,她對這些人物的描寫出奇的準確,仿佛親身經歷了每壹個人。但描述這些人“醜陋”的壹面,不是為了批判,也不是為了諷刺和揭露。其實作者從來沒有做過什麽道德判斷,她的敘述裏總有壹種悲憫。這些眾生,永遠是可恨的,可憐的。
從奢侈到貧窮
為了了解盧拉的活動痕跡,史崔克采訪了每壹個有關聯的人。這些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行業,屬於不同的階層。讀者跟隨史賽克走遍了大半個倫敦,見過不同的場合,見過不同階層的人,經歷過不同的地方。如果說福爾摩斯系列展現的是19世紀倫敦的街景,那麽這本書展現的是21世紀倫敦的城市景觀。
作者還描述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從最落魄的到最奢華的。史崔克是落魄的代名詞:他被有錢的前女友趕出公寓,不得不睡在自己的辦公室裏。他雇不起正式的私家書,只能用臨時工。另外,他有壹筆貸款,債權人是他的親生父親——這個父親是個大明星,壹文不值,但他雇了律師向私生子討債。他曾是壹名戰爭英雄,但在戰爭中失去了壹條腿。這個“榮譽”除了不便,並沒有幫到他。當我證明自己強大的時候,我只能說“我曾經是個拳擊手”。他連洗澡都不想花錢。每次要見重要人物,他都是怒氣沖沖,睜著眼睛去倫敦大學聯合會的免費浴池(為了讓保安不敢攔他)。然而,即使如此,他還是有很強的自尊心。他盡力在他的臨時秘書羅賓面前隱藏這壹切。他還拒絕了姐姐讓他申請傷殘軍人補助。即使摔了壹跤,他依然不肯在羅賓面前示弱,堅持在她離開後取下自己的假腿。他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憐憫。他想要尊嚴。看這些描述的時候,我不禁會想,這些是不是羅琳曾經的生活和心情。即使她現在身價過億,但在描述生活的窘迫時,她依然能瞬間把人帶到史崔克的小辦公室。
相比之下,是作者對倫敦上流社會的描寫。顯然我無法判斷這些東西是真是假。但書中對高級人士聚集的豪華公寓、頂級模特工作室、夜店的細致描述卻令人難以置信。結合作者是JK羅琳,可信度很高。
《布谷鳥的呼喚》是壹部很棒的推理小說,雖然有些人可能覺得JK羅琳寫推理小說很奇怪。但我不覺得奇怪。幾乎每個哈利波特系列都有解謎部分。在最後攤牌之前,我提前猜到了兇手,但不幸中的萬幸,我沒有猜中。很遺憾我的推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但很高興最後的反轉是我看推理小說時所期待的最大滿足。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是壹部高度完成的作品。書中有壹些小細節。乍壹看,我並不認同。我再看的時候,覺得和最後的真相非常契合,在攤牌的時候沒有全部說出來。這些細節就像壹些雞蛋,留給讀者自己去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