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今在壹系列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接受教育的孩子,總是顛覆流傳千年的金句:三四歲的小斌明明知道杯子喝水,她還要把魚缸裏的小魚撈出來養在杯子裏。奶奶會躺在地上捉弄她;五歲的薔薔清楚地知道他面前有壹個水坑,所以他必須走下來,弄濕他的鞋子。七歲的軒在懷孕的時候就知道姨媽應該有人照顧。她不得不推了幾下,差點摔倒。她還說,她只是想推她姑姑壹把,看她會不會流產...這些舉動讓人哭笑不得。她真的是壹個頭疼的“熊孩子”。
前幾天看到壹個視頻,壹個13歲的男孩做錯事,壹個女人好心勸他。沒想到這個“熊孩子”用尺子捅了女子的臉,導致破皮出血。更神奇的是,這個“熊孩子”的父母不僅沒有及時制止他的不當行為,反而讓狗幫忙追女人。
路人見此,義憤填膺,為該女子報警。警察來處理的時候,母親的
解釋很不可思議:“小孩子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孩子經常摸別人,其實是為了引起別人的註意..."
聽著這位奇葩媽媽的精彩講解,不禁讓人覺得尷尬。十三歲,還年輕?在他長大懂事之前怎麽寵他?我想知道這是什麽樣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說過:3歲的,6歲的李偉,12歲的李值!我想對這位媽媽說,不要拿壹些理論去錯誤地教育孩子。背離了教育和做人的基本核心,再多的解釋都是做錯事的人的“幫兇”!
當然,也有壹些問題發人深省:
壹、“熊”孩子是如何形成的?
有句話叫“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壹對父母”!所以“熊孩子”的出現,和家庭教育、家長教育有很大關系。分析當前“熊孩子”的性表現,其原因歸納如下:
1.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制定規則,長大後不聽管教。在上述案件中,13歲的孩子毆打小區的孩子,大人們試圖勸說,卻用利器刺傷了婦女。這是孩子小時候錯誤行為沒有及時糾正,長大後不斷承認管教,是非觀念淡薄的典型結果。
2.家庭成員無限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缺乏責任感。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小康社會,家庭生活。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二孩,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大多是6+1或者6+2。大人對孩子的需求基本是“有求必應”。即使做不到面面俱到,也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作為別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社會上有很多“假富二代”。
經常看到父母在工地上辛辛苦苦掙錢,獨生子上大學後失業卻在KTV唱《我的老父親》或《白發母親》和《不怕太陽,不怕風雨》......................................................................................................究其原因,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恩情”處處包辦,幼小的心靈裏沒有責任感。
3.父母不科學的育兒方式,讓孩子形成攻擊性行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父母和孩子,所以每個家庭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長大的。也有壹些家長由於文化水平和教育觀念的差異,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比如,有的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喊大叫”,有的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很少知道,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喊叫和毆打使他們變得孤僻或易怒。而且,在“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具有攻擊性或叛逆性。所以,教養方式是否科學,直接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
4.父母太忙,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讓留守兒童“散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建築施工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大。所以很多父母,尤其是農村的父母,離開家出去打工,使得很多孩子留守。也有很多家長只埋頭做生意賺錢,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缺乏關心和管教,讓孩子成為真正的“留守兒童”和“散養人”。要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父母關愛與有效陪伴的孩子,大多在行為習慣與人格發展上存在問題。
二、“熊孩子”對社會的危害
1.熊孩子無視社會公德,有違法的危險。“熊”孩子之所以是熊,是因為他們從小就不缺乏做人的基本標準,對壹些社會倫理道德充耳不聞。長此以往,就會觸犯法律,造成社會危害。
2.“熊”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無法感同身受,對他人造成傷害。“熊”孩子從小被父母慣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人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會為別人著想。遇到不符合自己意願的事情,絕對不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有時候還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就像十三孩子作惡傷害其他孩子的情況壹樣,不聽人勸,反而更加努力的去傷害和勸人。
3.“熊”孩子“熊”的結果,就是在他的生命中埋下了壹顆“炸彈”。熊海子小時候在家裏,所有的成員都對他百依百順,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或者被忽視,導致熊海子以自我為中心,明辨是非能力弱,行為習慣差。這壹系列的缺點,給孩子的人生埋下了壹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壹旦爆炸,人生大多不堪回首。
三、如何讓“熊”孩子變“惡”而改正?
1.家長改變教育方式,明確規則。著名教育家李玫瑾曾說過,“三歲不能說不”,“0-3歲要給他立規矩,3-6歲要給他樹立威信,65,438+02歲前要給他樹立價值”,“如果孩子在六歲前被管教,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都像“黃金”,十二歲後再被管教,父母的話就像“垃圾”。
說的是孩子三歲前壹定要重視行為教育,給孩子立規矩,讓她有敬畏感;六歲之前要註重習慣培養,樹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因為3-6歲是壹個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等到12歲再教育都是徒勞。所以,教育孩子的最佳時間是在六歲之前。家長要善於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管好自己,不要對別人粗暴。
2.樹立良好家風,形成正確三觀。家風,又稱家風,指壹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時尚或風格。良好的家風就像壹本精彩生動的教科書,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家風,要註意培養孩子高尚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和諧的成員關系,明確的家規,使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習慣,成就良好的品德,有良好的思想,有良好的命運。
3.把孩子當成壹個普通人,專心做真實的自己。現在的家庭,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愛要有原則。千萬不要太在乎,太寵或者愛全家帶火。尤其是家庭成員多的家庭,所有成員要想法壹致,口徑壹致,方法正確,和睦相處,對孩子“循環”愛,讓孩子正常,做真實的自己。我相信,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有壹顆善良的心,良好的習慣,與人為善,和諧相處。
4.關註孩子的第壹個錯誤,扣上人生的第壹粒扣子。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壹個試錯的過程。但關鍵在於家長是否註意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尤其是孩子是否是第壹次犯錯,家長是否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要小看孩子的第壹次錯誤。如果父母及時糾正,孩子無論多小都會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妳不註意糾正孩子第壹次犯的小錯誤,還抱有“順其自然”的想法,孩子還認為那是他做的。孩子長大了,就會犯大錯誤。所以,作為對孩子人生負責的父母,要關註孩子的第壹次試錯過程,註重矯正,為孩子的成長扣好人生的第壹粒扣子。
“人生之初,性本善”,其實每個孩子天生都有好的本性。只要家長註意自己的育兒方法,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
所以,家長壹定要重視“熊”孩子的不當行為!今天不糾正孩子的錯誤,明天社會就會教他怎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