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網絡傳播中倫理問題的成因:

網絡傳播中倫理問題的成因: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交流越來越普及。潤物細無聲?總的來說,它滲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給人們帶來了高效率和便利,但與此同時,網絡?壹把雙刃劍?,但也引發了壹些不容忽視的倫理問題。本文試圖從網絡自身、社會環境和網民自身等方面找出網絡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網絡傳播;網絡倫理;原因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206.2文獻識別碼:a篇號:1672-8122(2012)08-0053-02。

壹、網絡傳播中的網絡倫理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美國國防部的壹些人意識到未來的戰爭將取決於通信,並設想建立壹個類似?蜘蛛網?信息系統。那麽,在1969的夏天,ARPA互聯網?原型就這樣產生了。從互聯網在美國誕生到現在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也因為互聯網的豐富而變得精彩。人們相互交流,產生各種關系,形成社會。?網絡社會?同理,網民之間的互動是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圖像進行的,任何人都可以擁有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傳播者的雙重身份。我們迎來了壹種新的交流方式?網絡傳播。網絡傳播是基於計算機通信技術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的壹種傳播形式,具有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征。它打破了壹對壹或壹對多通信的限制,是壹種多對多的網絡通信模式。網絡以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資源享用性* * *越來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網絡版的呢?壹把雙刃劍?它方便了人們瀏覽信息,但也帶來了各種不確定的信息,甚至充斥著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內容,引發了壹些道德倫理問題。?網絡倫理?成為專家學者關註的焦點。網絡倫理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媒體傳播時的各種道德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媒體對象的關系[1]。

二、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的發明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產物。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創造了網絡,使其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最廣泛、最活躍的信息傳播載體。網絡交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壹)傳播內容。

習慣了刷微博看新聞,習慣了在MSN上問對方幾句話,習慣了點擊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現代人的生活似乎離不開網絡。海量的信息流通和簡單的信息獲取是網絡迷人的地方。過多過快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生產和傳播價值取向的復雜性以及網絡信息把關人的相對缺失,都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信息的不真實,使得網絡傳播的公信力受到質疑[2]。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網民壹方面為如此浩瀚的信息感到驚訝,同時也要忍受信息洶湧而入的痛苦。妳在線嗎?眼球經濟?在的驅使下,網站賺的很大方?點擊率?絞盡腦汁只是為了增加人氣,混雜的信息就會成倍增加。真實是媒體生存的保障,但在網絡中是非常脆弱的。娛樂新聞中虛假信息泛濫,也有藝人及其經紀公司炒作的嫌疑;網絡經濟信息中的證券信息和商業信息造假現象瀕臨泛濫。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為了迎合某些人的低級趣味,網絡上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色情圖片、色情文學和不健康的影片,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以垃圾郵件為主的網絡垃圾信息也是網絡傳播內容泛濫的表現之壹。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公然出現在受眾面前,導致信息* *。目前,網絡* *主要采用網上購物、網上聊天、網絡遊戲等方式。北京海澱公安分局還專門成立了?預防* *專網?。

(二)個人隱私的泄露

網絡交流中隱私問題尤其值得註意。匿名使得人們的交流範圍無限擴大,交流更加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匿名是網絡傳播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保護網民隱私的有效方式。管理者為了網絡信息安全,不得不對網絡信息進行監控,定期審查,必要時公開,這勢必會侵犯個人隱私。在電子郵件、論壇、聊天等網絡功能中,昵稱、id數不勝數,匿名被廣泛使用。通過網絡匿名,侵權、誹謗等不安全事件也在網絡中頻繁發生。濫用匿名不可避免地為網絡犯罪創造了機會,並導致隱私權管理的混亂。

人們開始關心個人信息的泄露和信息隱私,這是網絡傳播成熟的表現之壹。如何在保護網絡匿名和尊重網絡隱私之間取得平衡,是目前的壹個道德問題。我國自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5438日起實施《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對上網消費者的身份證等有效證件進行查驗登記,並記錄相關上網信息?,即網吧實名登記制。現在很火的微博,也要求實名註冊制;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幹規定》,於2011、12、16生效。實名後臺,自願前臺?,用戶註冊時必須使用真實身份信息,用戶可以自願選擇昵稱。微博、新浪、搜狐、網易等各大網站,2012年3月6日實行實名制註冊。

(三)信息不對稱的蔓延

媒體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媒體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跨地域、跨國界的性質。原版的嗎?三邊協議?從開始的媒體競爭到現在的新舊媒體競爭,直到網絡霸權,西方國家壹直占據著信息優勢,這也使得他們不斷壟斷,獲取利潤。在網絡交流中,信息交流的不平等更加明顯。傳播學學者提出了媒體傳播與獲取信息之間的公平性問題。知識差距理論?,網絡媒體不僅帶來?知識差距?,還要對這壹理論進行深入解釋,根據目前的使用結果,網絡媒體已經與其建設的初衷相符了嗎?自由、互惠、合作?漸行漸遠,造成更大?數字鴻溝?。數字鴻溝最早是在1999提出的,又稱信息鴻溝,特指信息富人和信息窮人之間的鴻溝。事實上,數字鴻溝是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7%,但互聯網用戶卻占世界的80%。平均而言,發達國家6.8人有壹個互聯網用戶,而發展中國家440人有壹個互聯網用戶。全球90%的電子商務量被發達國家壟斷。美歐發達國家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占全球信息技術總投資的75%。目前,81%的互聯網網頁是英文的[3]。我國對網絡倫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侵權、網絡成癮、信息等方面。除了網絡倫理的哲學基礎、學科歸屬等基礎理論探討,西方國家的研究還涉及:網絡知識產權、電子監控、網絡安全、黑客倫理、全球倫理、電子商務倫理等。西方國家對網絡倫理的研究起步較早,速度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