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長春機械工業學校的特色

長春機械工業學校的特色

近年來,學校領導始終把發展作為第壹要務,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確立了“以學生崗位技能培養為主線,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規模求效益”的總體發展思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教育理念的更新、辦學方向的確立、以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為重點的教學改革的深化、社會影響力的日益增強、機電品牌效應的形成、持續火爆的就業形勢和日益完善的辦學條件,特別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啟動,為學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機遇,走出了壹條“質量強校、特色興校”的內涵式發展之路。

1.辦學理念科學,辦學方向明確。學校始終堅持“學技術,做藍領,終身受益”的辦學理念和“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主導,以教育教學質量為生命線,突出機電特色,創建壹流學校”的辦學方向,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保就業、高起點、持續就業”為特色,為地方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而奮鬥。積極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活動,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積極開展“城鄉對接”活動,服務“三農”。

2.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育服務理念。學校在全校教師中積極倡導“學校是服務者,學生是服務對象”的新教育服務理念,明確指出按照既定的目標、方向、標準和要求精心培養學生,讓學生受益,讓學生就業,讓學生滿意,是學校對學生和社會的承諾,是學校壹切工作的出發點。

3.深化辦學模式改革,增強辦學活力。學校高度重視辦學模式創新,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形成了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校校聯盟、校企聯盟、訂單教育、城鄉對接、國際合作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4.訓練目標定位準確。學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制定了三個培養目標:壹是在中等職業教育中,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面向生產壹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二是在成人教育方面,積極開展與相關院校的聯合辦學,目標是培養企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在長短期培訓方面,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技能人才為目標,積極開展面向企業、下崗職工、社會富余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各種層次的職業培訓活動。

5.專業建設示範作用明顯,機電工程辦學特色突出。多年來,學校以“突出機電特色,建設職業教育名校”為目標,大力開展重點專業創建活動,成效顯著。2002年6月165438+10月,我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被教育部確認為國家級示範專業。2004年2月,我校被教育部、國家科委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確定為“國家數控技術應用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基地”。機電專業成為全省中等職業教育的排頭兵,示範作用明顯。

6.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壹是明確了市場導向、人才導向和教育導向,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出了“2+1”實施教學計劃;二是改革傳統的教學計劃制定模式,確立以專業崗位(群)合格為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用人單位要求為質量標準的教學計劃制定指導思想,重新設計教學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整合師資隊伍,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利用的“無縫”銜接;第三,堅持“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理論教學改革方向,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時比例調整為1: 1,逐步將與實踐相關的理論教學搬進實驗室和實踐工廠,徹底改變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第四,積極推進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第五,積極建立完全開放的“技能培訓超市”;第六,采用“刪減、合並、省略、創新”的原則,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7.註重德育創新,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根據青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努力探索體現時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它以德育為主渠道,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以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為切入點,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堅持德育“五結合”,即課堂教學、養成教育、實踐教學、家庭教育和時代教育相結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註重培養學生以“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職業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實用技能型人才。

8.堅持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重,實行靈活的辦學模式和學習制度。學校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推進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的難得發展機遇,大力推行學生多證制,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和學習制度,逐步把我校打造成面向社會的開放式、多功能教育培訓中心。

9、突出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畢業生供不應求。學校大力推行學生多證制,在學生中樹立“學歷+職業資格證書=就業”的思想,不斷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推薦工作,確立了“立足長春、面向華東、發展京津”和“確保就業、高起點就業、持續就業”的總原則,與省內外數百家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畢業生供不應求,形成了企業在家門口爭搶、預訂畢業生的良好局面,徹底解決了學生就業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