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清代南京官員是如何“治水”的?

清代南京官員是如何“治水”的?

近期,南方多個省份洪水頻發,造成財產損失。南京也是壹個河湖眾多的城市,古代水災頻繁。到了清朝,不到三年,南京就要遭受水災了。當時的地方官員是如何管理水的?

清代南京發生過多次水災。

在清朝,南京遭受了很多水災。據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水檔案史料記載,1736-1911年間,南京* * *遭受洪水64次,其中乾隆21次,嘉慶2次,道光15次。平均來說,南京不到三年就會遭受壹次洪水。

當洪水發生時,無情的洪水不僅奪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而且制約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按照受災程度,清代南京的水災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等級:較輕的是雨水和積雨。例如,據嘉慶九年(1804)五月江蘇巡撫王誌毅報告,“雨水太多,近江、近湖、近河低窪地帶,偶有淹苗”;更嚴重的表現是洪水決堤。例如,據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江寧布署使梁國誌報告,“五六月以來,因暴雨不斷,上遊山水下註,河潮泛濫,臨江湖兩岸皆淹”;最嚴重的表現就是洪水湧入人口密集的城市。例如,據道光十壹年(1831)六月兩江總督陶澍說:“六月十四日、十九日,又下大雨,河湧入城。希拉姆醫院的水深從二尺到七八寸不等,大門附近的民房和民房都被淹了。

關閉水閘,將湖水引入河中

據文獻記載,由於資金短缺,道光以前的官紳在處理水患時,以疏浚城內河道為主。然而,長江沿岸的堤防很難維護,這些堤防經常被城外的洪水大規模沖垮。

進入道光朝後,洪水進入多發期和兇猛期。在很多年裏,洶湧的河潮和景觀不僅侵襲了南京以外的廣大地區,還外溢到人口密集的城市。此外,城市中的積水無法及時排出,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官方和士紳迅速聚焦於防止洪水入城的目標,由此產生了兩種治水活動(思路):關閘和引湖入河。

關閉水閘是防止洪水進入城市的最有效方法。當時南京壹些重要的水閘門,如東水關、西水關,都修建了許多涵洞,用閘門來控制啟閉,在平時和災害時控制進出城的水流。比如道光十四年(1834),入城抗洪時,水閘的開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但在洪水來臨的幾年裏,由於洪水的潛在性和年久失修,官員和士紳往往選擇堵塞水閘而不是及時開閘,造成了城市中河流的停滯狀態。這種過猶不及的做法很容易導致悲劇。據王正儀《金陵水利道光十四年後記》記載,道光十壹年堵塞後,城內壹片死水,沿河居民壹萬余人,汙穢之物天天傾倒,無法清理。第二年春夏之交,河水變綠,臭氣熏天,疫情極大,死者無法統計。"

將湖水引入河流被認為是破壞了“龍脈”

除了在緊急情況下關閉水閘,還有壹個想法是將湖水引入河流。所謂引湖入河,是指玄武湖通過截山與長江相連,利用玄武湖相對較高的地形,使湖泊直接入河,從而減輕城市面臨的洪水壓力。

據甘的《白下鎖眼》記載,道光十壹年水災時,南京有人提出這壹主張,結果講究風水的官員、士紳認為會毀了,斥之為“愚不可及之舉”。道光二十壹年(1841)夏,又提出了引湖入河的主張。時任江寧使的程被迫采用,但甘勸說他與闞玉壹起放棄。從實際角度來看,引湖入河不僅是壹項巨大的工程,而且還會帶來外軍長泛濫、削弱城防等負面效應。

道光二十九年,南京遭遇空前的洪水。根據陳的《燭照錄》,“道光已久,金陵水患百年不遇。航行在桐城、東花園、王宓巷等地的屋頂都高出好幾尺。在乘船的過程中,它被樹枝掛在水中,人們稱之為渡海。”

那年初夏,引湖入河的討論再起,之後愈演愈烈。計劃從廁神門外的後湖岸邊開始,沿著城墻向西挖壹條十幾裏的河,到達下關河,“打算讓後湖(指玄武湖)的水迅速湧出來。”

當時兩江總督陸劍英正在清江浦監督河道工程。在江寧任職不久的楊·“派委員配合總監,到城外丈量,開春就著手動工。”聽到這壹決定,“李玟害怕,人民擔心”。

當地士紳甚至在第二年二月就到了北京,希望向南京官方求助。侍郎範曉雲甚至準備將此事上報道光帝。很快從南京傳來消息,陸劍英在回省親途中路過揚州時,聽從了刺史魏源的建議,月底回府後立即阻止了楊的行動。

綜合治水思想的萌芽

經過太平天國戰爭的洗禮,地方政府控制財政的能力大大增強,綜合治理水災的思想開始萌芽。正如《同治·上江縣誌》所載:“水旱之備,必在無事之日。到了溝裏,就不患淫了;若為句容山水挖赤山,為溧水山水挖白米,為北山水挖武鶯,則不患水患;秦淮外河位於龍江、北河口、大勝關,修建泄洪閘,沿河修築沙洲和堤岸,河水潮汐不會倒流。”從排水、泄洪、截洪三個方面反映了官方和士紳治理南京水災的思想。

但南京洪災頻發,與超出人類控制的天氣過程和長江流域蓄洪量下降密切相關。畢竟這種治水思路還是有點不成熟。盡管我們可以發現左等人在治水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但他們仍然無法阻止清末水患侵襲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