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壹個朋友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來了北京,和幾個IT朋友合夥成立了壹家線上課外培訓機構。他們滿腔熱血,踩在了風口浪尖上。他們找到天使輪投資,融資了幾次。當時市場空間大,前景好。但由於缺乏管理能力,在創業後期變得困難。最後他們權衡利弊忍痛放棄了自己想要的,選擇了被上市公司收購。這對他來說是壹個拯救自己於困境的好選擇。現在在北京壹家培訓機構做經理,彌補自己的不足,等待新的創業機會。
第壹,要破局,先要懂局。
1,慣性思維
?“第壹代鞋王”達芙妮在2065,438+02巔峰時期有68,865,438+0家門店,之後開始走下坡路,出現虧損。在2065,438+05采取“關店、裁員、降價”等壹系列措施後,她依然深陷困境,2065,438+07關店數量達到60家。銷量下滑,庫存積壓,死循環。他們不想改變直營店的模式,錯過電商時代,最後陷入泥潭。達芙妮的失敗令人遺憾,也發人深省,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模式被困”、管理思維過時以及缺乏自我創新的能力和勇氣。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局中,這是慣性思維。我們總是習慣於依靠已有的思維定勢來解決問題,或帶著認知偏見,或習慣於給自己設限,或局限於當下,或不敢嘗試,所以我們很難走出思維的牢籠。
愛因斯坦說:在問題本身的層面上是找不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的。也就是說,這個層次的思維很難解決壹個層次的問題,我們需要更高維度的思維來打破局面。
比如玩遊戲,打不過敵人,打不過怪物。這時候妳就需要升級裝備,增加各種技能屬性,提升戰鬥力,然後進行降維打擊。
比如,* * *很享受自行車的誕生和盲箱的出現,因為他們敢於嘗試,勇於創新,以超前的思維水平開發新的領域。
2.有限的視力
因為疫情,網上超市迅速崛起。疫情過後,我也習慣了網購。足不出戶就能把東西送到我家,非常方便。我家樓下也有兩家超市,偶爾會去逛逛。不管我們什麽時候去,都看不到什麽客流,不超過三五個人。新零售壹直在沖擊傳統零售,人們的購買力明顯下降,實體店越來越難做。
這個時代唯壹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我們跟不上時代,看不到趨勢,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目光短淺,就只能活在自己的格局裏。我們原有的人脈圈子長期穩定,無法創造新的信息鏈節點,所以信息面會比較窄。我們每個人都受到家庭、環境、教育、成長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會活在自己的認知裏,活在有限的世界裏,就像井底之蛙,很容易陷入困境。
第二,破局,需要升級。
打破遊戲就是打破現有體系,也可以說是降維的壹擊。破局的過程是壹個反人類的過程。要不斷改革,更新原有認知,拓展重組現有資源,不斷打破自己的邊界,開創新局面。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先重格局。”所有專家都斷了思維,這種思維重在格局,就是把不確定的人活成壹個格局。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點:思維破、技能破、關系破。
1,碎思維
我們長期形成的認知偏見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停留在遊戲中。要走出困境,就要提高思維的維度,降低原有困境的維度,情況或許就能解決。比如司馬光砸罐子,曹沖說如果不打破慣性思維,那就是兩難。拋棄存量,創造新的增量,敢於放棄妳已經擁有的,包括妳的經歷,學歷,知識等。
主動學習,自我提升,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涉獵壹些,多元化多維度的開放思維,讓自己的思維保持活躍,讓自己的知識體系不至於叠代升級。
2.技能壞了
要警惕“能力陷阱”,不要給自己設限。我們能克服多少,未來能做多少,我們對自己和天花板的認知就越高。
發現和發展自己的長板,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讓自己多壹項技能,讓自己的能力範圍更廣。
3.關系破裂了
維持現有圈子,保持活躍,多交流信息,通過現有圈子拓展新圈子,向有成果的人學習和請教,有所突破。
跳出舒適區,突破自己固定的生活和圈子,原來的圈子無法創造更多的信息鏈節點,可以進入新的圈子。妳可以付費向這個圈子的專家、有成就的老師、大咖咨詢或學習,與專家建立聯系,創造更多的信息鏈節點,然後不斷走出舒適區,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美國作家約翰遜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唯壹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美國著名企業家艾科卡曾說:“不創新,必死無疑。”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企業要想成功,就要有未雨綢繆的精神和自我創新的勇氣。
壹個人要想成功,就要樹立不斷提升自己的性格,要有不斷打破規則的思維,要敢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