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運用傳統文化

如何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運用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何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運用傳統文化?我來為妳解答,希望能幫到妳!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國內外許多大企業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代企業管理者在學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也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從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思想中吸取其精華,並創造性地運用到企業管理中。

壹,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精神因素的沈澱。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經典的管理思想對今天的管理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既要了解當代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又要深刻理解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重要啟示和指導作用。

如何科學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國學精髓和人文素質,融合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思想,科學總結中國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對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管理道路,進行自主創新,順利實現企業戰略轉型,增強中國企業活力和核心競爭力,構建和諧社會,培育中國優勢企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二、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和為貴”講究人員協調。

孔子曾在《論語·學而時習之》中說“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第壹,斯裏蘭卡很美”,儒家文化反對極端和片面。孔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也說過:“為中國人者,為天下之本;和者也,天下也。“國家人倫的五“道”是強調和諧的前提,和諧是最根本的人倫,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如果將“和為貴”的傳統文化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可以系統地協調管理者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首先,協調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和”象征著和諧統壹,也是中庸之道所提倡的。所以在企業人員素質和人才觀念方面,儒家堅信每個人都有價值的源泉,都有實踐的能力,都有價值的自覺。在與員工的關系中,管理者要貫徹孟子的思想“愛人者常愛之,敬人者常敬之”,關心員工的工作生活,做好獎懲工作,這就是“愛人”,經常與員工互動,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幫助他們,這就是“敬人”。這樣壹來,員工就會努力工作,服從領導,關心企業的發展,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也就和諧了。

其次,協調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中庸”思想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質和量的辯證關系。壹個企業的質和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觀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技術、人文等方面。如果企業在管理過程中無法超越外部,就要學會適應它,改造它,從而實現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統壹與和諧。和企業內部生產要素的供應商、競爭對手壹樣,可以稱之為外部微環境。企業應將他們視為同壹利益主體,也是實現企業目標的直接對象。雙方應該和諧相處,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而不是無意義的競爭。

2.“正義第壹”重視社會效益。

儒家文化的本質也有道德文化和倫理文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儒家文化通過“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和利益沖突,並影響至今,由此可見,當今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與“以義為先”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義第壹”管理方式的深層含義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追求利潤是本能。只有利潤充足,企業才能不斷向預期目標邁進,但不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因此,奉行“義為先”的價值理念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前提。

孟子曾經說過,如果給我的物質中不包含道德,即使把全世界都給我,我也不會去碰它。如果它包含了道德,即使是很小的壹筆錢也會在我的口袋裏。儒家認為,追求道德和追求財富並不矛盾,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矛盾。

中國封建經濟社會的企業主代表,都會用“儒商”來形容。如今,許多企業主讓別人這樣稱呼自己。所謂儒商,用最直白的語言來形容就是不拿不義之財,把商業道德放在第壹位。然而,在商業活動中經常出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現象。此時,企業管理者關註社會效益,積極貫徹“義為先”,為獲取企業長遠利益鋪路。在註重公共利益的基礎上,爭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則與儒家的義利觀不謀而合。儒商結合,就是把企業推向更高的戰略高度。

3.中庸之道促進和諧穩定。

儒家所說的“中庸”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平均主義”。中庸其實是壹種樸素的辯證思想。它所闡述的是壹種不偏不倚的極端的生活方式——“兩端並舉,各用其所”;它包含了解決事物矛盾的方法,體現了企業管理中的適度管理原則。

每個矛盾都有兩個對立面,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統壹的。解決矛盾就是從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中提煉出正確的東西,融合在壹起,這樣事情才能圓滿解決。就管理者而言,要註意理解和處理問題的程度,提倡公正,堅持正確,與時俱進,剛柔相濟,不聽偏信,不妥協放棄原則,以社會利益為重,高瞻遠矚,觀察全面。

在中國現代管理中,“和諧”精神是壹種基本的管理理念,它要求既要重視“和諧”,又要保持“中立”。因此,要解決矛盾,就要善於平衡看似不相容或矛盾的錯誤,把握矛盾的方方面面,從而化解矛盾,減少沖突,做到兼容並蓄,堅持中庸之道,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中庸之道”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壹是從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既要保護人,也要保護自己。企業經營好了,就要積極為社會多做貢獻,感恩社會;在管理不善的情況下,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改進操作,創新行為;其次,從具體的管理角度來看,管理者要保持剛性與柔性、集權與分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與事後控制、長期戰略與短期規劃之間的平衡。

4.“無為而治”講究的是管理的藝術。

道家“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維模式是基於柔性管理模式的理念,體現了壹種自然主義的管理模式。

無為不是不作為、不作為、無所事事,而是人、社會乃至國家、國家、世界應該順其自然的壹個基本原則。“道”就是法。既然萬物的變化都是道之功,那麽任何人都不可能人為地幹預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讓它們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發展變化。人的實踐活動只有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因道的力量而有所作為;通過還原人的自然屬性,達到“取天下而不取其物”的完美效果。

道家思想在管理領域影響深遠,對現代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壹是管理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情況,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地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次,管理者要以冷靜審慎的態度做事,順應自然之“道”,及時行動,堅定不移地執行。雖然“無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它必須有壹個前提:即管理對象和下屬能夠實現“自我管理”

如果壹個企業的所有機構、部門、員工都能自覺管理自己,按照企業目標去做自己該做的事,管理者自然會“無為”而“無不為”。管理者只有擺脫日常管理事務,集中精力考慮和規劃企業的戰略和未來,才能“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