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讀後感隨筆1從我們出生的那壹刻起,我們就開始想拿壹個做父母的資格證——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證書。
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有什麽職業是沒有證書的?記者、醫生、教師...開車,導購,做飯...似乎有了這樣的證書,就有了做這個行業的“敲門磚”。
而父母卻沒有,於是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時刻,在收獲巨大快樂的同時,作為新手父母,我們不禁心生恐懼——我們能把孩子養好嗎?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每對父母都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印記。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刻的認識,我們壹直對自己說,不懂學習,就不要斷斷續續地補課,因為這個“資格證”要等孩子成年後才能“頒發”。它對生命負責。
最近壹直在讀《艾米麗》,裏面包含了壹個很重要的思想:要讓壹個孩子像壹棵樹壹樣自然健康地成長,父母的作用就是在他經受得起風雨之前保護他;讓他及時享受陽光雨露和肥料;給他除蟲並剪掉多余的樹枝。
原文是這樣的:慈愛而有先見之明的母親,因為妳善於避禍,保護這顆正在成長的幼苗免受各種人類輿論的沖擊。妳應該培育這棵小樹,給它澆水,這樣它的生命才能延續。他的果實總有壹天會讓妳開心。盡早在孩子的靈魂周圍築起壹道圍墻。別人可以畫出這個圍欄的範圍,但是妳要在上面放壹個圍欄。
作為父母,我們有很多缺點,經常缺乏耐心。然而,被嚴厲批評的孩子是多麽的無辜。“孩子沒有錯,總是父母錯。”然而,我們明明知道這壹點,卻還是壹直在犯錯。讀《艾米麗》讓我再壹次明白,作為父母,是有限度或者界限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妳的責任是保護和教育,不是傷害和獨裁,不是讓孩子成長為妳想要或者希望的樣子。
所以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和保護。“孩子天生柔弱,所以需要力量;天生壹無所有,所以我需要幫助;天生無知,需要判斷能力。”這些出生時沒有的東西,壹定是教育給的。
作為壹名手機依賴的重癥患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和父親壹直在和這個問題做鬥爭。因為除去工作時間,我們剩余的時間其實是有限的。所以,如何放下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他得到滿滿的愛,是我們壹直在努力的過程。這也間接影響了對兒童的保護。孩子越小,和孩子在壹起的時間越長,關註度越高,孩子的安全系數也越高。當孩子不具備辨別好壞的能力時,及時利用經驗排除危險,是我們作為父母必須具備的技能。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在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中國著名心理學家周政說,其實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學校主要負責給孩子傳授知識,而最終決定成功的“內在動力”來自家庭教育。“內部動機”被激活的孩子,沒有必要去沖去或盯著看,積極生活,主動學習。他們會有很多朋友,自信樂觀。他們會被數學的神秘所迷住,陶醉於語文的美好。他們不怕問題,但眼睛發亮,躍躍欲試。即使他們原本成績壹般,也會自覺努力,後來居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孩子的內心充滿陽光,抗壓能力強,也是孩子身體健康、茁壯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我們要培養孩子在失敗時不要垂頭喪氣,情緒低落;不會在取得優異成績時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熱愛學習,對未知世界充滿濃厚興趣;熱愛讀書,把讀書當成生活的常態。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應該如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教育的目的不是獲取知識,而是獲取壹種思維方式——在單調乏味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被雜亂無章、無意識的生活拖走,而是掌控自己的生活。
這種教育“使壹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晰自覺的認識,使他在闡述觀點時有道理,在表達觀點時有說服力,在鼓勵觀點時有力量。”讓他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言歸正傳,解開思想的困惑,看透似是而非的詭辯,拋開無關的細節。讓他令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輕松精通任何學科。“同時,它具有識別和避免傷害的能力。
我們要讓自己快樂,讓孩子有尋找快樂的能力。如果父母沒有和自己壹樣的幸福感,怎麽讓孩子擁有幸福的力量?
30歲的我們其實已經在完善自己的路上了。這種完美是和身心齊頭並進的——“壹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起,趕到辦公室,應付8-10小時的挑戰性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過壹會兒就早睡。因為,第二天,我又要重來壹遍。人在這樣的生活中很容易形成無意識的慣性:不自覺的翻手機,生活節奏加快,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對身邊的人和事視而不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在學習為人父母的同時,其實有壹點很重要。就是要讓孩子看到,感受到父母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和選擇,這樣才有信仰和自由。這是每個人獲得快樂的能力,也是孩子應該向父母學習的最重要的能力。
“艾米麗”說: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我認為就是受過最好教育的人。
所以,要時刻告訴自己對自己誠實,對孩子更誠實,讓自己學習,也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相信自己,每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告訴自己妳能行,相信別人;學會接受失敗,否則妳永遠不會成長;允許自己有正常的感情,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感情;積極思考遇到的所有問題,學會感恩。感恩能給人類帶來最純粹的快樂;充分休息鍛煉,作息規律;愛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妳才有愛別人的能力...
我想讓孩子像壹棵樹壹樣自然健康的成長。
人們經常比喻“老師是照亮別人燃燒自己的蠟燭”,但作為新世紀的老師,我想我應該是壹個不停放電充電的電池。給自己做壹個用之不竭的電池。所以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走”的成功在於我們獲得的具體而真實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和系統方面給予我們更多的收獲,它們具有相互印證的作用。當妳用心去“行萬裏路”的時候,如果和“讀萬卷書”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這樣才能暴露眼界,陶冶情操。這樣才能成為質量過硬的電池。
這讓我拿起了盧梭的《愛彌兒》。我第壹次聽說《愛彌兒》這本書是在師範學校的時候。我覺得《愛彌兒》會是師範專業比較熟悉的壹本書。《愛彌兒》壹書中輕松嚴謹的語言,通俗易懂的詞語和表達,壹氣呵成!很欣賞和盧梭大師交流的感覺,讀了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良多。
在我的印象中,“埃米爾”是壹個人的名字,本書以此作為全書的書名。我覺得會是壹本描寫“埃米爾”成長過程的書。所謂“愛彌兒”,不過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思想而虛構出來的壹個教育對象。不是我原來想的那樣,即使很多涉及“愛彌兒”的案件,自然是盧梭虛構的。
第壹,倡導自然教育
盧梭早期著作裏說的話,最多讓我覺得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遵守永恒的自然規律,讓人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他主張教愛米麗唱歌:“聲音要準、穩、柔、響;他的耳朵應該識別品牌和押韻;但是,做到這壹點就夠了,不要要求太多。
擬聲詞和舞臺音樂在他這個年紀不適合唱歌;我甚至不想讓他唱歌詞。如果他想唱,我會盡量給他唱適合他年齡的有趣的歌詞,歌詞的意思要和他的想法壹樣簡單。“我個人非常欣賞這段話,我覺得我壹直在聽壹些孩子用不成熟的聲音唱流行歌曲的掌聲。太可惜了!我相信盧梭不希望聽到那些含糊的天真的孩子的聲音,這太違背他所推崇的“自然”了。
千萬不要拔苗助長,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數的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這就扼殺了孩子從小貪玩的天性,或者強迫他們讀厚厚的書,或者報名參加興趣班。經常看到壹個5、6歲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特長。大部分不是自願的,是家長老師逼的。
尤其是父母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孩子實現,所以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就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回想起來,身邊的孩子每個周末也在上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似乎很自然。但是我們是在扼殺壹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嗎?這些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強制教育下,是否朝氣蓬勃?是不是充滿了自由和翺翔的空間?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認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尊重他們的意願,盡可能地讓他們在原野上自由奔跑,盡情地歡笑玩耍。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收日月之精華,從而培養孩子的靈性和人格。
第二,提倡免費教育
在《愛彌兒》中,作者對“自由”的向往流露在字裏行間,所以特別強調教育要以自然為基礎,而不是以人為基礎,教育的對象應該是自然造就的人,而不是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被束縛的,如果任由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孩子是學不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然而,這個缺陷並不能掩蓋於。盧梭用平等和博愛教育了他的愛子。這個想象中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壹個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裏。希望我們的每壹個孩子都是壹個快樂的“艾米麗”。
作為壹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的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第三,倡導自我保護教育
盧梭的《愛彌兒》中有壹句話讓我很有感觸。那就是:“人們只想著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我們應該教會他成年後如何保護自己,教會他承受命運的打擊,教會他不要看奢侈和貧窮,教會他在必要的時候生活在冰島的冰天雪地或者馬耳他島的燃燒的巖石中。"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總是在講究方法,理解和思考,在工作、運動和日常生活中講究方法。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學習質量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大家都想盡辦法輔導他們,參加壹些繪畫、舞蹈、鋼琴培訓班,卻很少教育他們長大後如何保護自己。
教給孩子正確的方向和方法,讓孩子跌倒爬起,在跌宕起伏中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鼓勵孩子大膽提出新穎獨到的想法,給孩子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讓孩子邊做邊學,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這裏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孩子高質量的學習。壹切能有效促進孩子發展的學習,壹定是自主學習。
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充分證明,只有當孩子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感到好奇,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後得到適當的肯定,能夠看到成功的機會,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感到興趣並感到挑戰,感到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為了促進兒童的自主發展,需要盡可能地為兒童創造參與自主學習的情境和氛圍。
總之,讀完《愛彌兒》,我對“教育是壹門藝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要懷著愉快的心情工作生活,自覺熱愛教育事業,對孩子有責任感和愛心,這也是幼師的壹種滿足和幸福。這樣的老師能讓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健康、快樂、有文化、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有愛心地生活。孩子可以學會關註生命、尊重生命、贊美生命、捍衛生命。可以培養出有獨立人格,熱愛生活的孩子。
盧梭是18世紀最傑出的啟蒙運動活動家。他創作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其中埃米爾的影響最為深遠。屬於教育巨作,主要圍繞主人公埃米爾展開創作,講述了埃米爾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滲透了各種教育方法。它在現代教育藝術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完成這部作品的構思花了二十年,完成創作花了三年。壹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效應,掀起了教育狂潮。盧梭作品中的埃米爾不僅有哲學頭腦,而且努力工作,追求自由平等。這無疑是作者設想的壹個理想的人物形象。盧梭借助愛彌兒的形象對封建教育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縱觀全書,在本系作品中,作者滲透的教育思想如下:
1,把孩子單純當孩子。主張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鼓勵自由發展和自助成長,會讓孩子收獲更多的快樂和歡笑。
2.自然教育思想。本文中的自然教育是指尊重兒童的本質和天性,遵循正常的成長規律,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具體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
3.作者認為,孩子不是成年人,他們有不同的人生,童年屬於壹種自然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為成年生活打基礎不是童年的唯壹目的,它有特定的價值。
盧梭認為,教育教學應該尊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順應兒童天性,不允許任意幹涉,更不能生硬地給兒童加上成人思維。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父母為了不被殘酷的社會所排斥,給孩子過高的期望,以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怕孩子輸給別人,就給孩子報各種專科和補習班。鋼琴、舞蹈、繪畫等等占據了他們的課余時間,他們沒有時間去玩,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這種做法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扭曲孩子的性格,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盧梭主張教師要正確對待自然教育的理念,深入挖掘孩子內在的天賦,給孩子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讓孩子自由成長。
《愛彌兒》也是壹部關於人性教育的作品。盧梭在書中指出,收獲快樂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唯壹目標。他提倡自主教學,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自主性,實現從問我學到問我學的平穩過渡。
在這部作品中,從不傷害他人的思想給我最深的感受,這也是在向讀者滲透道德教育。無論在個人成長的任何時期,我們都應該嚴格遵守這壹課,善待他人,不允許損害他人的利益。
盧梭主張兒童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兒》的開頭就說,“對大自然的創造者來說,壹切都是好的,但壹旦手持就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符合兒童的天性,不幹涉兒童,把成人的思維強加給兒童,應該讓兒童自由成長。
任何社會對孩子的幹涉,都會讓孩子感到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後果。所以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應該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在自然環境中去看、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盧梭認為,兒童不是可以隨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規律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他主張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自然天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在他之前的壹位偉大的英國哲學家洛克曾認為,兒童就像壹塊白板,教育者可以用任何他們想要的方式塑造兒童。
在這種兒童觀中,教育就是反復的訓練,把兒童當作壹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念對教育的影響很大。在今天的學前教育實踐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面這個孩子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毒藥。作為壹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靈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讀了《愛米麗》這本巨著,我覺得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更加註重孩子思想和情操的培養,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大自然中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孩子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了解和掌握壹些最新的科技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向他們呈現當代和未來科學發展的燦爛藍圖。
教育的手段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官感受獲得所需的知識。盧梭主張使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方法,反對抽象的書本學習。這對現在的中小學教育體系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此外,他基於兒童個人愛好和興趣的“兒童中心論”教育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我覺得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沒有足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孩子的思想和情操,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
書中有壹段話很值得學習:“問題不在於教給他各種知識,而在於培養他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充分增長的時候,教給他研究學習的方法。”這段時間剛好他慢慢養成了長時間關註同壹件事的習慣。“這提醒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註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讓他們熱愛學習,主動學習。
個人認為在教育教學中單純培養自然人是不可行的,因為教育不是獨立發展的,它取決於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不斷把孩子帶入社會,最終有效適應。教育之路不是壹條康莊大道,沒有具體的規律和捷徑,需要我們壹步壹步去探索和總結。
埃米爾關於閱讀範文的思考4學校開展教師讀書活動,埃米爾是我讀的第二本書。在晚上和周末,我閱讀這部不朽的作品——埃米爾。這本書的內容簡單明了,讓我輕松地閱讀並愉快地享受它。總結了以下內容:
《愛彌兒》是壹本不同尋常的教育書籍。開頭的第壹句話就讓人覺得是壹個哲理深刻、感情沸騰的文化結晶。“壹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但到了人的手裏,就都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信念: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都要改革,要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的身心自由發展。
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教育他設想的教育對象愛彌兒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埃米爾是盧梭虛構的教育對象。這本書分為五章。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教育不同年齡兒童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體育、感官教育、智育、德育、愛育。雖然分階段教學,德智體分開是不科學的,但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盧梭的自然教育是遵從永恒的自然規律,讓人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親身體驗中,通過感官感受,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他提倡使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方法,反對抽象的書本學習。這種自然教育渴望“個性解放”,對今天的教育者也有壹定的教育意義,讓孩子從個人活動中獲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壹樣自然生長。蔡誌忠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做他自己。關愛學生人格的萌芽,讓每壹個孩子都能快樂地做自己。現實中可能很難做到這壹點,但我會時刻提醒自己,把教育這個指南針抓在手裏,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在談到孩子的幼兒教育時,書中表達了這個意思,孩子到了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壹些道理。這時候就可以進行教育了。孩子到12歲才能讀書,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之後再去學習,相信自己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小時候獲得的效果其實是零,也可能從教育者那裏獲得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種觀點,我深表贊同,孩子小時候對政治或類似的東西毫無概念。這時候他們就很難去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得到的結果其實很差,或者說什麽都沒有。從小給他們灌輸壹種觀念,起到了什麽作用?有沒有可能達到書上說的反效果?這個我不清楚,但是我認為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貫徹對學生的教育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雖然盧梭的自然教育在客觀上與我們現在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孩子的數量,教育對象的選擇性,教育環境等等。但是,教育的方法還是有很多* * *的。作者在書中寫道:青年教師,雖然我教妳的方法很難實行,但這是培養孩子的必由之路。如果妳不善於教孩子活潑,妳就很難培養他們聰明。不要反對孩子的觀點。要知道,妳管教孩子越嚴厲,孩子越調皮,在妳面前越拘束,在妳背後就越兇。看到這些文字給了我很多啟發。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我想多看壹些這方面的書,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