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發展,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40-057
教育技術起源於西方國家。它從誕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教育技術學到教育技術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本文試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分析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
首先,從領域到學科
早期的教育技術僅僅側重於媒體作為輔助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或者稱之為電化教學。20世紀30年代,無線電、廣播和錄音技術的進步以及視聽電影的出現,加速了視聽教學的發展,使視聽教學從單壹的視野擴展到視聽領域。程序教學成立於1925。它是壹種基於行為心理學原理,用機器來控制學習行為和過程的教學方法。20世紀60年代,在電化教學的基礎上,教育技術誕生了。與電化教育相比,教育技術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僅僅是技術和設備,而是對學與教的全過程進行系統設計、實施和評價的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AECT1963之前,教育技術壹直是壹個實踐或應用的領域。“40年來,教學技術領域集思廣益,定期進行自我審視,最終獲得了對自身的專業描述。”①直到1963才出現了第壹個教育技術的正式定義,它標誌著教育技術從領域向學科的轉移。從此,教育技術理論體系壹直是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乃至整個教育理論界的熱門話題。人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背景出發,對教育技術理論體系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和分析。
二、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
“媒體中心”系統
這種理解可以追溯到AECT1963的定義:“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壹個分支,主要研究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的設計和使用,包括:(1)可用於有目的學習的圖像信息和非表征信息的獨特相對優缺點;(2)利用教育環境中的人員和設備來組織和系統化信息。這些任務包括整個教學系統及其組成部分的計劃、生產、選擇、管理和應用。它的實際目標是有效地利用每壹種交流方法和媒體來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 ②
這壹定義表明,視聽傳播的學科範疇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壹個分支;視聽傳播以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視聽交流側重於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的設計和使用;教育技術的目標是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能。該定義還強調教育技術(視聽傳播)的工作領域是學習過程中信息的設計和使用,並將教育技術的目標設定為:有效地利用每壹種傳播方式和媒介,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能。
“媒介中心論”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在中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專註媒體技術的階段。在這壹階段,電化教育在實踐中主要提供硬件技術和軟件制作技術服務;電化教育在理解上被視為“教具”。
第二階段,即專註媒體應用的階段。現階段,電教在實踐中不僅提供硬件和軟件技術服務,還主要探索如何應用媒體解決教學中的局部問題,如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某個知識點、解決某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等。在認識上,電化教育被視為解決教學中局部問題的壹種方式。不過還是局限在媒體的範圍內。電教講的是媒體的技術和應用方法,還沒有涉及教與學的全過程。
第三階段,即註重整體教學的階段。在這壹階段,電化教育主要是運用教育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綜合目標、對象、內容、策略和方法,探索和研究如何設計、開發和利用現代媒體。重點探索和研究電化教育對壹節課、壹個單元、壹門學科教學的影響,對教學模式的影響,對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的影響,對教師觀念、知識和教學水平的影響。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育中的逐步應用,在上述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正在深入發展。同時,我們也提高了認識。人們已經認識到,電化教育不僅是現代技術手段和工具的應用,也是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應用。電化教育不僅要解決教學中的局部問題,而且要從整體上改革教學。電化教育是運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現代技術的工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和研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媒介中心論”的理論體系主要是關於視聽設備的性質和應用的研究。這壹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溝通理論、視知覺理論、操作強化理論、聯想式學習理論。
中國學者堅持這壹觀點,如肖叔子和南國農。從肖叔子的《電化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到南國農、李雲林的《電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版),都可以看到“媒介中心論”的思想。南國農堅持認為“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是我國電化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建立電化教育整體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他認為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的電化教育是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革命,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化教育的七大著名理論,即本質論、功能論、發展論、媒體論、過程論、方法論和管理學。
(二)“系統過程”系統
在1994年確認並公布教育技術新定義之前,AECT從1970-1977正式公布的教育技術定義出發,基本上將教育技術定位在壹個“系統”或“過程”中,因此相應的理論體系也是壹個“系統過程”體系。典型的定義是1977:“教育技術是分析問題並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問題解決方案的綜合有機過程,涉及人員、程序、理念、設備和組織,與人類學習的各個方面相關”。③
這個定義認為,教育技術只是壹個“過程”,是處理教學問題的壹個綜合的、有機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與人類學習相關的各種因素(如人和設備、思想和方法等。);“過程”是指人們將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思維方法應用於教育教學並加以優化的過程。這裏強調的是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過程。在這裏,人們只是把教育技術看作是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的應用,而沒有把它看作是壹門有自己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指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學習,教育技術是壹個涉及與人的學習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過程,涉及人員、程序、理念、設備和組織。
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認知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和教育傳播理論。
(C) AECT94界定了“五個領域”系統
1994年,AECT出版了Seels和Richey撰寫的專著《教學技術:場的定義和範疇》。在這部專著中,已經形成了壹個定義。這個定義是這樣的:“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應該包括學習過程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因此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這五個領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其理論基礎涉及心理學、工程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和教育學等。在這些理論基礎中,新理論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建構主義心理學。
(四)張兼維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框架。
青年學者張兼維在《當代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基本框架》中指出,作為壹門獨立的應用學科,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探索和應用探索兩個層次。在基礎探索層面,主要有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技術研究和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三個方面。教育技術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和校外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如圖2所示)。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兼維提出了兩個在我國還沒有引起較多關註的內容,壹個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創新技術研究,壹個是面向企業培訓的績效技術研究與應用。
各國學者對理論體系仍有不同看法。英國學者D·米切爾(D Mitchell)認為,教育技術應該包括五個研究內容:1。教育心理技術;2.教育信息和通信技術;3.教育管理技術;4.教育系統技術,即教育系統工程;5.教育規劃技術。日本學者阪本昂(1971)認為應該包括三個研究內容:1。利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成果提高教學效率;2.運用心理科學關於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學內容和方法;3.運用人機工程學知識開發設施、設備、教材、教具等。這對於教育網站來說很容易使用。而中國的顧明遠認為是壹個“要素組合”系統:“傳統教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學生和教育內容三個要素構成的。但是,隨著教育內容的復雜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教育的教育過程不是由上述三個要素構成的,必須加入教育技術。”(引自《教育技術學》教材序言)
三,發展脈絡:資源-教學-學習-績效
從這些紛繁復雜的陳述中,我們能否找到壹條教育技術的線索或發展脈絡?答案是肯定的。芭芭拉·西爾斯(Barbara Sears)和麗塔·裏奇(Rita Ritchie)在《教學技術的定義和範疇》中文版的序言中也指出,“從歷史上看,教學技術領域的重心有過幾次轉移,從強調資源到強調教,再到強調學習。很可能下壹個定義會指向表現,而不是學習。”這句話正好點出了教育技術的發展,是“資源-教學-學習-績效”。
每壹種新媒體技術都對教育技術產生巨大影響。教育技術人員總是關註這種新媒體技術提供的教學資源和環境,然後考慮將其應用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然而,媒體的廣泛應用只是豐富或改變了傳播和呈現的方式,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並沒有起到顯著的作用,這在中國尤為嚴重。AECT94定義後,重點逐漸轉移到對學生主體性的強調。但這種以媒體為中心的意識影響依然嚴重。因此,關註教育技術的專家及時提出了教育技術的改革方向,即創新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其實早在1989年5月,美國教學技術與技術教授協會在印第安納大學討論教育技術趨勢時,就強調了教育技術學科的重點之壹是企業績效技術的研究。中國學者張祖新也呼籲“教育技術人員要培養全局改革意識”。“現代教學系統的設計與表現技術,應著眼於社會環境變化與轉型、學校教育改革或企業發展提出的總體要求,根據上述系統要求進行整體改革,跳出現有系統的界限去思考和尋求解決方案。用這種思維方式開展工作,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成效會更加顯著。”我們認為,在當前的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中,應該把創新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作為教育技術改革的突破口,繼續重視資源和環境的建設,繼續重視教與學過程的設計、利用、管理和評價,使教育技術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510631)
參考
芭芭拉·西爾斯和麗塔·麗琪。吳美娜劉永前譯,《教學技術:場的定義與範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①25頁,②38頁,③42頁,④17頁)。
[2]何克康。當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中國電化教育,1996。
[3]張兼維。“當代教育技術研究的基本框架”,《教育研究》2002年。
[4]張祖新。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