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演講1開場:同學老師好。相信大部分同學都聽說過這樣壹個新名詞——拖延癥。顧名思義,拖延癥是指無意識地拖延壹切事情。可能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付諸實施的時候就想,再等壹會兒,再等壹會兒。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曾經有壹個叫錢鶴潭的學者寫過這樣壹首家喻戶曉的詩:“明天就是明天,有那麽多的明天。明天我會活下去,壹切都會好的。”壹方面,拖延無疑抑制了壹個人的執行力。壹開始不重要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做不成了。說到這,我想做個小調查。認為自己有拖延癥的同學,請舉手。請問那些舉手的同學們,妳們覺得拖延癥妨礙了妳們的計劃,壓制了妳們的執行力嗎?
事實上,根據調查。拖延癥大多來源於壹定的時間限制。如果給妳10天的時間去完成壹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幾乎大部分人都會不自覺的選擇拖延,因為大家都覺得既然無關緊要,那就壹定很容易去做,等到最後期限臨近的時候再去做也不遲。結果妳到第八天,第九天,甚至第十天都沒做。妳本來可以通過慢慢來非常漂亮輕松地完成任務,但是任務因為拖延而匆匆完成。甚至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草草解決。
我自己是壹個非常嚴重的拖延者。我相信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有和我壹樣的煩惱。說到假期,我之前做了很多計劃,計劃今天做什麽,明天做什麽,這個時候做什麽,什麽時候要起床等等。但是到了執行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在幾點了,我可以多睡壹會兒了。今天是假期的第壹天,還是給自己壹天放松的時間吧。這個時間應該是用來休息的,所以還是以後再做吧。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往往是即使妳在地上坐了壹整天,也不願意執行原來的計劃。更何況,如果今晚有數學、科學、政治、歷史、地理六門課的作業,肯定會有同學這麽想:政治、歷史、地理可以直接抄答案,我就先寫這些,數學、物理我留著。但實際情況是,我寫完了政治歷史地理的作業,壹看鐘,發現啊,這麽晚了,算了,明天數學物理吧。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已經打算即使不交作業也要認真完成作業,但事實上,在急於交作業的過程中,我不聽話的手伸向了答案,抄完之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譴責。
所以綜上所述,拖延癥的負面影響更多的表現在帶來壓力、內疚、效率低下以及人們對妳無法完成任務的惡評。而且在這樣的負面作用下,往往會出現惡性循環,導致進壹步拖延。
通常,人們在做出選擇時遵循兩個原則:要麽追求快樂,要麽避免痛苦。妳在學校覺得很無聊,所以會遲到,但是和喜歡的人約會就不會遲到;如果老師來檢查,妳就不會遲到了。如果老師沒來,是妳昨晚忘了定鬧鐘,或者鬧鐘沒響。對於妳不想做的事,妳有壹大堆理由去拖延它;對於對妳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妳願意毫無困難地制造困難。
當然,有時候拖延也有積極的壹面。壹件事拖著,我們幹脆不做。這也是拖延癥的價值所在:通過它,我們可以分清事情的重要性。我常常覺得,有時候我們會自動選擇“拖延”這種方式來激活我們的創造力。我現在做壹個復習計劃,但實際上,直到考試前壹天我才開始背。但是往往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行為卻出奇的有效,所以我覺得我不用太努力就可以做的和那些努力的人壹樣好。雖然我知道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我的知識也不是努力的人鞏固的,但我還是忠於這種想法,這就是拖延癥。
對於拖延癥來說,最糟糕的就是拖延時期待壹個忙碌的狀態,忙碌時又後悔自己的拖延。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提出壹個著名的“拖延公式”U=EV/ID,拖延=信心*價值/沖動*回報延遲。
拖不拖,其實本質上是妳願意付出的代價和妳的收購之間的選擇。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拖延癥演講2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快起床,等壹會兒,快做作業,等壹會兒,快吃飯,等壹會兒,快關電腦,等壹會兒,快睡覺,等壹會兒,等等...很多人在網上課的時候在家等壹會兒。我的“等壹下”和我媽的“快點”仿佛交織成壹曲響亮的家庭交響曲,此起彼伏。
我的鬧鐘早上壹直響。我伸手在地上拍了下來。果然沒響。於是我縮了縮,被子蓋好,和周公去了壹日遊。突然媽媽的女高音響起,兒子起身打卡,不然就晚了,然後我溫暖的被子就不見了。我勉強坐起來,閉著眼睛摸索著衣服,慢慢穿在身上,不滿地嘟囔著:“急什麽?現在才幾點鐘。妳不能再等壹會兒嗎?”但看到我媽瞪眼,我只好穿好衣服,磨蹭著去了衛生間。
來到衛生間,我半心半意地瞇起眼睛,拿起壹把牙桶牙刷,壹邊接水壹邊在牙刷上擠“三點”牙膏,慢慢地刷著牙,嘴裏哼著不知名的曲子。這時,媽媽的女高音再次想起:“妳怎麽不出來?妳把它掉在浴室裏了……”
我咕噥著來到餐桌。看到早餐,眉頭壹皺,心想:“咦,又是牛奶面和雞蛋!”我捏著鼻子,喝著牛奶,慢慢地吃著面條。就在這時,我媽喊了壹聲“別磨蹭了,趕緊吃飯,趕緊收拾,趕緊上課……”壹連串的急促讓我耳膜打雷般顫抖。看到媽媽兇狠、兇殘、不堪的表情,讓我想再等壹會兒,就像老鼠看到貓壹樣,“嗖”的壹聲坐到了桌子上...
壹進畫室,就聽到尹老師熟悉的聲音:“請各位同學用小麥連線。”當我看表時,我竟然上課遲到了五分鐘。我後悔了,下定決心以後壹定要告別,不讓時間在我的“再等壹會兒”中溜走。
拖延癥演講3馬爾頓說拖延癥會損害和減少人們做事的努力。我覺得這句話很對。拖延已經成為我們幾乎每個人的壞習慣。心理學家說,50歲改掉壹個壞習慣是個奇跡。
今天看了壹篇文章叫《拖延的壞習慣》。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從小就有拖延的壞習慣,為了拖延差點丟了工作。但是在50歲的時候,他改掉了這個致命的壞習慣。
以前,父母讓我做什麽事,我總是說,我以後再做。每次聽到這句話,父親都會嚴厲的批評我,說如果妳以後在工作中也對領導說點什麽,如果以後做到了,那妳就失業了。所以,我不得不急著做事。
看了這篇文章,感覺爸爸說的很對。不管他說什麽,他都應該馬上做,不能拖延。
記得有壹年放寒假。老師布置了很少的家庭作業。我心想:作業這麽少,不如明天做。但是第二天,我想推遲到明天。快到上課時間了,我想起了作業,就趕緊補上。現在我總是在假期裏記住那壹課,早點完成作業。
“後天的明天,多少個明天。”我必須改掉這個壞習慣,不能讓他成為大家的笑柄。
拖延癥演講4昨天,我把上次踩在泥裏的鞋子拿出來洗了第壹次。太可憐了,活該。
明明我已經不是七八歲的孩子了,但還是粗心大意。現在想想都覺得很生氣,回家就不想洗了。臺風天出門買傘是沒用的。回家可以算了,但還是離家不遠。因為天黑了,妳根本沒註意。不幸的是,妳踩進了泥坑。大家都會覺得倒黴。那天回到家,我脫了衣服,洗了個熱水澡,把白球鞋收起來。當然那時候不是白球鞋,是泥球鞋。
所以壹直沒拿出來洗。今天,當我在鋪床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了。才發現忘記了這麽久。然後,我終於把鞋子放進了水裏,拿起我的小鞋刷開始洗。和過去壹樣,這個過程費力不討好,耗費大量時間。不過因為每次洗鞋子都很煩,所以我有壹些習慣。自然,我洗了,也沒抱怨。
然而,沒有讓我落單的是。收拾鞋盒的時候,發現我的另壹雙白色運動鞋還沒洗。前幾天我出去的時候弄臟了,因為剛下過雨,所以地面是濕的。在外面和朋友有說有笑,感覺明天回家就洗。這樣,自然說壹會兒就忘了。所以,我得把這雙鞋拿去洗了。因為我已經洗了壹雙,洗第二雙讓我更加不開心。還好是運動鞋,很好洗。但是,如果我喜歡白色,我會經常買白色的鞋子,我總是太在意汙漬。然後,我盡全力完成包裝。還好洗完可以休息吃飯,不然不知道要抱怨多久。
但現在想來,並不是因為我太懶才會有這樣的後果。剛開始的時候,先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然後再做其他的事情。所以,現在,會越來越拖。我從沒做過什麽正經的事,不管是玩手機還是做事。
的確,很多妳不想做的事情,只會被遺忘。最後,在壹個不幸的時刻,我終於會覺得有點尷尬,不願意去做。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像以前那樣小心翼翼,專心致誌,盡量不被其他事情耽誤,把天氣和衣服算好,盡早做好,不耽誤討厭的事情的放置呢?
有些事情可以通過拖延來解決,但有時候,壹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陷入困境。很久以前,我看過壹句話,“如果妳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妳的余生將會不夠”。古語有雲:“明天就是明天,明天有很多。我會為明天而活,壹切都會失去。”所以,不要給自己浪費時間的理由。
我想先問妳壹個問題,就是世界上最苦的果子是什麽?答案是“如果”。雖然這只是壹個腦筋急轉彎,但這是每個人都有同感的問題,因為幾乎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壹種叫做拖延癥的疾病。拖延癥的定義就不用說了,我們病了這麽久,應該接觸過各種不同的癥狀。
但是不要因為拖延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每個人都在選擇性的拖延。比如無聊的會議妳會遲到,但和女神的約會妳不會遲到;對於不想做的事,妳有雪崩般的理由去拖延,這很重要,妳願意故意制造困難。有時候壹件事拖著,我們幹脆不做了。其實這樣也不錯,妳可以通過它來分辨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自己是壹個非常嚴重的拖延者。我相信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有和我壹樣的煩惱。說到假期,我之前做了很多計劃,計劃今天做什麽,明天做什麽,這個時候做什麽,什麽時候要起床等等。但是到了執行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在幾點了,我可以多睡壹會兒了。今天是假期的第壹天,還是給自己壹天放松的時間吧。這個時間應該是用來休息的,所以還是以後再做吧。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往往是即使妳在地上坐了壹整天,也不願意執行原來的計劃。
從表面上看,當我們拖延時,我們根本沒有做任何與任務相關的事情。我們刷朋友圈吃零食聊天。我們在忙碌的時候,時不時會下意識的想起未完成的事情。這種焦慮會讓我們慢慢開始計劃,哪怕只是壹些不靠譜的想法,這也是壹個行動前蓄力的過程,至少在妳開始做的時候是這樣。
更令人高興的是,拖延有時會帶來價值。
而且,拖延癥可以帶來創造力!許多作家經常推遲壹周寫作,但在最後期限突然有了靈感。廣告圈還有壹句話,牛逼的創意都是在最後壹秒出現的。
聽到這裏,大家大概已經開始原諒自己的拖延癥了。那麽,我只能說,妳們真是資深拖延癥愛好者。如果妳沒有頭腦風暴和組織信息的能力,就應該開始治療。
畢竟很多人愛說,如果我早壹點準備,我會做得更好。事實上,妳已經盡力了。妳花了很多精力在逃避和焦慮上,也花了很多精力在截止日期前不久的行動爆棚上。反正這是妳的選擇,妳現在就想要結果。
有人認為我沒有拖延癥。壹直在做和工作相關的事情。這種人的處境很糟糕。他會花十分鐘的時間挑壹支自己最想用的筆,然後想好寫在哪裏,最後慢慢地把自己壹天的計劃列壹個清單,但他根本不去做。這種看似強迫性的行為,就是標準的花式拖延癥。
拖延癥就是害怕做完壹件事,卻不知道什麽時候做完,又不知道怎麽做完。其實我們不需要想太多。眾所周知的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看到目標就走過去,而別人看到目標就制定作戰計劃,然後匍匐前進,向左閃,向右躲,然後做了很久的掩體,最後壹無所獲。對於拖延癥來說,最糟糕的就是拖延時期待壹個忙碌的狀態,忙碌時又後悔自己的拖延。
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的皮爾斯·斯蒂爾教授曾提出壹個著名的“拖延公式”。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否拖延,是壹個在妳願意付出什麽和妳得到什麽之間的選擇。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現代社會壹種很常見的“絕癥”——拖延癥。
拖延癥是指自我調節的失敗,它仍然是壹種在後果可以預期是有害的情況下推遲妳計劃要做的事情的行為。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歷:下周就要月考了,英語單詞還沒背完,但還是不能打開英語書,把單詞背好。他們總以為“還有壹周”,還早;或者我還沒想好要讀的古文字的意思。顯然,我無事可做。我寧願打開壹本小說讀壹讀,或者拿起手機玩壹會遊戲,也不願打開課本。總是等到最後幾天甚至最後壹天才打開書,念叨著“太晚了”,後悔自己為什麽沒有提前復習。這種填鴨式很可能被佛祖壹腳踢開。考完試,痛定思痛,下決心復習下壹次考試;那麽下壹次我被拖延拖著走的時候怎麽辦呢?如此循環往復。
這樣的事情我深有體會。比如這次演講,半個月前我就開始想講點什麽,但我壹直以為這壹周都是男生講的,有周末準備也無所謂;或者即使這周是女生的話題,也輪不到我。還有時間。所以我壹直拖拖拉拉,直到昨天我決定用我的血的教訓作為今天演講的題目。
我們都知道拖延的後果有多嚴重,那麽解決的辦法是什麽呢?心理學家尼爾·菲奧裏(Neil fiori)有壹本名為《克服拖延癥》的書,書中提到了這樣壹種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逆向時間表”。簡單來說就是從任務最終完成的日期往前推,推回到階段應該完成的現在。這不會沒有緊迫感;同樣,如果把壹個巨大的任務分成小部分,看起來會更容易,人們對困難的恐懼也會減輕。
另壹種方法叫做“番茄工作法”。這個方法來自壹個番茄計時器,它會每30分鐘報告壹次時間。在這30分鐘內,實驗者分配休息和工作的時間,每30分鐘稱為壹個“番茄時間”。經過多次實驗,人們發現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還能讓人專心工作,不被誘惑分心。
至此,我的發言基本結束。希望能給妳和我自己壹些克服拖延癥的好建議;也希望下次輪到我演講的時候,準備的時候不要那麽倉促。謝謝妳。
拖延癥演講7快開學了。焦急的小海每天都想早起趕作業,但還是睡到中午。昨天我媽問心理醫生:孩子有“拖延癥”怎麽辦?
即將上初二的小海是壹個很有抱負的少年,夢想長大後成為壹名優秀的航海科學家。但他就是非常拖拉。他必須把所有的事情拖到最後壹刻,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困難的。
暑假期間,小海每天早上都要早起,把鬧鐘和手機設置成8點響鈴。但是到了8點,手機和鬧鐘同時響了。他不想起床,然後把鬧鐘調到9點。當鬧鐘在9點響起時,他又調整了壹次...他總是熬夜到中午。平時在學校,同學們都在背後叫他“已故國王”。
這兩天,面對許多各科未完成的暑假作業,小海下定決心要盡快開始工作,但在開始工作之前,他還是會看壹會電視或者上網。他雖然很著急,但還是想“等壹等”。
根據心理咨詢師張建和的說法,生活中經常有人總是推遲當天該做的事情。雖然他們很匆忙,但他們總是在行為上拖延,直到他們真的不能推遲。這種拖延是壹種“心靈的寒冷”,拖延的心理會讓壹個人在現實中變得軟弱。改變拖延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把任務分成可控的小目標,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完全有可能改變拖延癥。
拖延癥演講8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每次吃完飯,我看著唯壹的壹個臟碗就想,下次再洗吧。下次買的新碗都用完了。看著爐子上堆著壹堆白毛的碗,我壹臉擔心。以前覺得洗碗是浪費時間,現在後悔了。我只能收拾自己弄的爛攤子。堆積了這麽多碗,我花了整整壹夜才洗完。我真的很累。
在床上休息的時候,我開始抱怨過去很多次:為什麽我這麽懶?凡事愛拖延,更別說想成為成功人士了。連幾個碗都洗不好。當我們打開微信和QQ的時候,也有很多公開指責自己懶、拖的情況。我們往往只在思想上激烈鬥爭,身體上卻總是無動於衷。其實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壹個字——行動。
古人雲:“明日即明日,明日何止如此。如果妳等到明天,壹切都是浪費。”拖延洗碗,得到的只是壹大堆長長白發的碗;耽誤作業,最後“贏”的是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雙打”;如果我們拖延生命,我們將壹事無成!“與其撒網,不如撤退。”只有走出舒適區,行動起來,才能創造出我們向往的輝煌。生活也是如此。我們要明白,幻想是虛無之源,努力是翹起夢想的杠桿。誰都不想自我放縱,天上也不會掉餡餅。如果妳想真正改變現狀,請行動起來。
要想行動起來,要做到以下三點:第壹,不怕困難。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要知道,壹個連洗碗都害怕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第二,不能耽誤。狄更斯說:“不要把今天能完成的事情拖到明天。拖延是偷時間的賊。抓住它!”做壹個貧僧,不怕困難,用行動走遍九州;不要做富僧,安於現狀,拖延,茍延殘喘。第三,不要停止戰鬥。當今時代飛速發展,怎麽能坐等停滯不前的小眾呢?請永遠保持奮鬥之心,用行動走出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愛默生說:“整個世界都會為那些壹心想實現自己目標並采取行動的人讓路。”青年朋友們,行動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讓我們行動起來!不怕困難,不拖延,只奮鬥。行動起來,我們就能譜寫生命的篇章!
拖延癥演講9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是拖延病毒。
什麽!妳沒聽說嗎?那妳就是無知!我們家也有“自私”病毒和“自大狂”病毒...
我們專門攻擊未成年兒童。聽著,我們的特工找到了另壹個目標壹個叫伍嘉成的男孩。
每個人壹挺機槍,五個人壹門大炮,十個人壹輛坦克...壹切準備就緒。我們直接坐上運輸炮,飛到男孩的臥室,從嘴巴,耳朵,鼻子進入男孩體內。不壹會兒,白細胞找到了我們,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才被打敗。我們沖到腦控室,幹掉了幾個哨兵,占領了這個地方,然後通過控制臺給男孩下達指令。以下是我們壹周的職業:
周壹:老師寫完作業,伍嘉成沒有看,因為我們給了他壹個暗示:沒關系,睡覺前可以做,所以他勉強在睡覺前寫完。
星期二:老師寫完作業後,我們給他壹個指示:第二天早起也不遲,所以…
星期三:我們讓他早點去學校做什麽...
星期四:...
哈哈哈,伍嘉成,妳這個傻瓜,只要妳有堅強的意誌,妳就能消滅我們!哈哈哈!不,不小心,好像聽到了他剛才說的話。哦,不!結束了!
不出我所料,第二天,我們就被源源不斷的白細胞包圍,被消滅了!
不僅如此,伍嘉成還把這種方法告訴了我們控制下的其他孩子,並幫助他們消滅我們。他們還壹起高呼:“讓我們向拖延癥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