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跪求初二上冊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大綱!!!

跪求初二上冊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大綱!!!

初二上冊生物期末復習

1.目前已知動物約有1.5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裏有刺;另壹種是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椎。

2.生物多樣性:1,物種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鍛煉方式的多樣性。

6.當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做模型,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做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輔助和協調作用。

10,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魚離開水後,鰓絲互相覆蓋,減少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無法從空氣中獲得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8,甲殼類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的各種生物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它們都受到水生環境的影響。它們種類的變化,數量的增減,都會影響人類的生活。

21.與水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幹;(2)晝夜溫差大;(3)水中浮力不足;(4)有氣態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節段組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30.與溫血動物相比,溫血動物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正常的新陳代謝。

33、門牙——切掉食物的犬齒——撕裂食物的臼齒——磨碎食物

36.盲腸主要用來消化纖維,食草動物的盲腸發達。

39.哺乳動物是最高的動物,尤其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種。除少數種類外,均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於溫血動物,牙齒有門牙、犬齒、臼齒)。

世界上有9000多種鳥。

41,鳥的外形是流線型的,減少了飛行時的空氣阻力。

42.鳥類的羽毛分為正常羽毛和羽絨羽毛(具有保暖功能)。正常的羽毛有羽軸,翅膀呈扇形,可以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通過拍打空氣方便飛行。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動物,已知種類超過1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腳,可以爬行。有些昆蟲的腳特化成跳腳,可以跳;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膀,會飛。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壹會飛的動物。

53.翅膀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躲避敵人、擴大活動和分布範圍、尋找交配和適宜產卵的場所。

55.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除了昆蟲,節肢動物還包括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相似之處是:它們的身體由許多節段組成;體表有外骨骼;腳和天線是分段的。

56.幼蟲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歷變態,然後過兩棲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膚呼吸。這種動物被稱為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取決於壹定的身體結構。

60.人有206塊骨頭:顱骨、胸骨、肋骨(不動)和軀幹骨(半活動)。

四肢可活動的骨關節(關節)。

61,人有26塊椎骨(半活動骨連接)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關節囊。聯合頭。關節腔。關節軟骨。吸盤

63.關節在運動中充當支點,是骨骼旋轉所圍繞的點。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9.骨骼肌具有受刺激收縮的特性。

70.為什麽骨骼肌會影響骨骼:當骨骼肌受到神經的刺激和收縮時,會影響關節周圍骨骼的運動,所以身體會運動。

71,與骨骼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協調。

72.全身有600多塊骨骼肌。當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放松。

74.當然,運動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需要能量的供給,所以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6.動物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從獲得行為的方式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種是動物與生俱來的行為,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稱為先天行為;另壹種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從生活經驗和學習中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9.動物越高,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的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需要學習的行為就越多。

80.先天行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壹個生物只有先天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那麽它就會被自然淘汰。

81,對於壹個人來說,技能訓練和知識學習是適應大腦的發展階段的,壹旦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期就很難補上。

82.社會行為特征:1。某些組織經常在群體內形成;2.成員之間分工明確;3.在壹些群體中也形成了等級。

83.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健康和兇猛程度,群體被安排在壹個等級系統中。

85.動物的動作、聲音、氣味都可以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86.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依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容易獲得食物和克服天敵的入侵,可以有效地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體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壹根頭發牽壹發而動全身”,使生物體與環境成為統壹的整體。

88.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維持在壹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平衡。

89.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授粉和傳播種子;4.生物控制。

90.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來控制病蟲害。除了控蟲,還有鳥類控蟲,細菌控蟲。

9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利用生物作為“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種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造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汙染。

95.通過對生物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菌落是細菌或真菌繁殖後肉眼可見的集合體。

98.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可以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上大致區分出來。

99.菌落常被用作菌株鑒定的重要依據。

101.細菌和真菌廣泛分布在生物圈中。

102.細菌和真菌也需要壹定的條件才能生存。如果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壹定的生存空間,有機物。

103.嚴格的高溫黴菌環境是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的。

105.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壹些細菌以簇或長鏈的形式相互連接,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生活的。

108.營養模式分為自養模式和異養模式。細菌和真菌都是異養模式,異養模式又分為腐生模式和寄生模式。

110.酵母是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細胞真菌。

112.真菌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孢子可以繁殖。

113.酵母正在發芽。

114.青黴菌:孢子呈青綠色,呈掃帚狀排列。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曲黴:孢子有多種顏色,呈放射狀排列。營養方式為異養。

116.導致食物發黴的真菌是黴菌。

118.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參與物質循環;(二)引起動植物疫病的;(三)引起動物疾病的。

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細菌和真菌將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22.***生活在壹起是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壹旦分開,兩個人都無法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做* * *。(壹旦分開,就可以獨立生活,稱為* * *棲息地)

123.寄生(往往有害);* * *健康(互惠互利)。

125.發酵:微生物的厭氧呼吸(也稱為呼吸作用)

127.壹些真菌能產生殺死壹些致病菌的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抗生素。

128.科學家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將其他生物的壹些基因轉移到壹些細菌中,只有這些細菌才能生產藥物(利用細菌作為生物反應器)。

129.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了抗生素。

130.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使每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中的位置壹目了然,進壹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性(形態結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將生物分為種、屬等不同等級。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物種。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常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137.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樣性,外在形式是物種的多樣性。

140.多正生態系統的破壞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142.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是由(1)生活環境的改變和破壞引起的;(2)掠奪性開發利用;(3)環境汙染;(4)生物入侵。

143.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護法等。(在每項法律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

144.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分為就地保護和封育保護。

珙桐是被子植物。銀杉是裸子植物。

初二上冊地理期末復習資料

1,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和優勢:我國領土從北到南跨越廣闊的緯度,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帶,不在(寒帶)。巨大的氣候差異為(多種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區位及優勢:(1)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部,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影響下,降水)富饒,有利於(農業)生產;(2)東部地區海陸兼備,有利於與海外國家的友好交往;西部地區(深入歐亞大陸)

,使中國的陸路交通可以直接與各國溝通(中亞、西亞、歐洲),方便對外(溝通合作)(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中國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陸鄰14。逆時針方向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陸地邊界2萬多公裏。

隔海相望的有6個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2.我們國家的人口

●總人口:2000年6543.8+2.95億。

●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和雲南騰沖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密度高,西部地區人口密度低。中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西部大開發要註意哪些問題?西部地區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目前,人、地、水、土的矛盾相當尖銳,西部開發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基礎,不能先開發後治理。

國家人口政策: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中國的民族

中國* * *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

●漢族分布特點: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以中東部地區最為集中。

●少數民族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西南。最大的少數民族是壯族。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民族風俗:

蒙古人那達慕大會

傣族潑水節,孔雀舞,

藏族群舞,藏歷年,

韓國人民的長期鼓勵等。

4.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地廣闊。

●山區開發與保護應註意哪些問題:

(1)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

(2)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註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

●中國的地形特征: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樓梯、海拔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和主要地形區域的分界線

第壹步,第壹步,第二步,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第二第三級臺階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青藏高原和4000米以上的柴達木盆地

第二階梯是1000-2000m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第三級臺階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平原、盆地交替分布在東南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

●中國地形的階梯狀分布對中國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形西高東低,有利於海上潮濕氣流向內陸推進,給我國廣大地區帶來充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形必然造成我國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河水從較高的臺階流向較低的臺階時,落差大,產生巨大的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東流的大河連接了中國東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聯系;樓梯交界處的高山山脈成為中國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

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域

西邊東邊

①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

②太行山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③巫山四川盆地長江平原

④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或雲貴高原。

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域

北方和南方

⑤昆侖山塔裏木盆地的青藏高原

⑥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

●山脈構成了地形骨架。

●四個平穩期

(青藏高原)中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地面開闊,壹望無際。

(黃土高原)黃土分布廣泛,地表有成千上萬的溝谷。

雲貴高原地表崎嶇,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裏木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準噶爾盆地。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脈走向: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昆侖山-秦嶺

南嶺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山脈-武夷山山脈

臺灣省山區。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5.中國的氣候

根據活動積溫,中國從北到南可分為五個溫度帶。

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此外,還有地勢較高的高原氣候區。

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中國可分為四個幹濕區:

幹濕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幹旱區、幹旱區。

植被:森林、草原、草地、沙漠。

農業類型種植(水田農業)種植(旱地農業)畜牧業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巴顏喀拉)、(岡底斯)。

●說出下列地理現象差異的原因:

中國長江中下遊特殊的“魚米之鄉”的形成,得益於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

長江中下遊與青藏高原大致處於同壹緯度,但氣候差異大的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

長江中下遊與阿拉伯半島大致處於同壹緯度,氣候差異大的原因是由於海陸位置和夏季風。

的影響。北京和烏魯木齊的緯度大致相同,但降水量相差較大。陸地和海洋位置,夏季風

在不同的溫度區域種植不同的果樹;不同的溫度區有不同的內部烹飪系統;南北傳統民居的建築結構也有所不同。原因是緯度。

東西方植被不同;東西部的農業類型不同,東部以農耕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東西方房屋的屋頂結構不同,東南多雉屋頂,西北多平屋頂。(不同降水量)

使中國的農作物和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氣候復雜多樣)

②形成不同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氣候復雜多樣)

人們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寒冷潮濕,愛吃辣椒;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面食。(氣候復雜多樣)

人的衣服也因為適應了氣候(氣候復雜多樣)而五顏六色

比如西藏的藏袍,是為了適應西藏日差大(地形)的氣候特點而設計的;⑤建築特色因地而異。北方屋頂坡度小,墻體厚,南方屋頂坡度大(溫度、降水);6.沒錯。……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廣州、哈爾濱;中國的雨帶正由南向北推進。

(4)因為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中國北方的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時間短。

●季風氣候造成的災害性天氣(寒潮)、(臺風)、(水旱災害)。

●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1)從圖片中讀出我國的氣候特征:氣候特征(復雜多樣的氣候)和(季風)氣候顯著。

(2)三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列舉並比較長江和黃河。

長江黃河工程

青藏高原的發源地唐古拉山和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

源頭脫脫河嶽古宗烈渠

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等省。

流經長江中下遊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有嘉陵江、漢江、贛江、洮河、湟水、渭河。

盆地位於秦嶺和南嶺之間,陰山和秦嶺之間。

開發水電(上遊)和航運水電(上遊)

治理和建設中上遊防護林(略,見下表)

●黃河各河段災害成因及治理基本方案。

河段的上遊、中遊和下遊。

主要災害是草地退化、荒漠化和嚴重的水土流失。

災難的原因是氣候趨於幹燥。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眾多。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遇到暴雨,大量泥沙隨雨水流入黃河。

黃河進入平原下遊,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緩,攜帶的泥沙沈積,使得河床逐漸擡高。

經營植樹種草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加固黃河大堤

8.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不足)。)

土地資源類型季風區或非季風區幹濕區主要地形類型

平原,低山丘陵和盆地東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耕地季風區

森林潮濕地區山地草甸非季風區半幹旱高原

西部半幹旱地區未利用土地的盆地和高原。

●中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壹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目前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時間: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空間:北方缺南風。

●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修建水庫可以有效控制徑流和水量的季節性變化。比如:三峽、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解決不同地區水資源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徑之壹:跨流域調水。例如,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工程和引黃工程。

●解決中國缺水問題的主要途徑之壹: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9.中國的交通

●中國交通網絡的總體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中國的主要鐵路幹線

①藍欣線②青藏線(未完工)③寶蘭線④京九線⑤寶成線⑤成昆線。

東西方向:北京-包頭-寶蘭線(包頭-蘭州);隴海(連雲港-蘭州)-藍欣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浙贛(杭州-株洲)-向倩(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南北方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京滬線(北京-上海);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京九)

劉嬌線(焦作-柳州);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中國主要交通樞紐和鐵路幹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寶蘭線)。

●根據需要合理選擇運輸方式(略)

9.中國農業

●農業的區域分布:

東西方的差異:

西部400毫米等雨量線東部。

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山谷和綠洲;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東部半濕潤和濕潤平原;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和東南部的人工林區。

東部沿海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業的南北差異;

該地區耕地類型的作物是熟的(壹年幾次),主要作物是熟的。

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旱地小麥、花生、甜菜壹年壹熟、壹年三熟、壹年兩熟。

在秦嶺淮河以南,水稻、油菜和甘蔗在稻田裏壹年收割兩次,壹年收割三次。

●三大棉區: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P102圖4.16填充圖冊P32 V)

利用當地(自然)優勢,將農業生產部門或待開發作物安排在最有利於自身發展和生長的地區,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壹。

●農業生產還受到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這也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

10,中國工業

●產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江)、(交通沿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京廣、京哈、京滬等國家級鐵路沿線產業基地。

(2)黃河流域工業帶。

(3)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區。

(4)沿海地區(長三角)、(遼寧中南部)、(京津唐)、(珠三角)等經濟最發達的核心區域。

●發展高科技產業;

(1)特點:聘用科技人員比例大;開發研究成本大;產品更新快。

(2)分布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3)發展重點:沿海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園型);邊境地區以(貿易型)產業為主;內陸地區側重於與(國防、軍事)密切相關的行業。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其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集中)。

●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上海:工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上海工業的變化)

北京:快速的增長速度推動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關村對北京經濟發展的貢獻

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網購、SOHO壹族、網絡社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