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養孩子難,教育好孩子更難!為什麽父母會對教育孩子感到焦慮?

養孩子難,教育好孩子更難!為什麽父母會對教育孩子感到焦慮?

為什麽家長對教育這麽焦慮?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和教育缺乏持久深入的了解。我突然意識到,我必須迅速處理它。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我開始擔心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種擔心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父母很擔心,因為他們壹直斷斷續續地關註著孩子。如果孩子有問題,他們會更加關註。如果沒有明顯的問題,他們會不太註意。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控制,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我毫無頭緒。所以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缺乏確定性。不確定就慌。

那麽,為什麽很多家長沒有把握和確定呢?

很多父母,在結束了學習生涯之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都達到了壹種表面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著“最舒適原則”,看起來無憂無慮,輕松自由,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問題都沒有完成,只是被擱置在那裏。

比如,這就像壹個“成長的懸崖”。很多父母以為自己選擇了壹條舒服的路,結果卻被動的陷在了困境中。最後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四十而死,八十而葬”?

我有很多比我大十歲左右的朋友。他們經常在壹起聊天,聊同齡人的狀態。發現四十歲左右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麽越來越有錢,越來越有魅力;要麽就是眼界越來越窄,和外界很疏離。壹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而死,八十而葬”來形容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心酸。

當然,選擇最舒適的生活狀態並不是壹個錯誤。但是,生活的話題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帕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實的概念就像壹張地圖,用它我們不斷地與生活的地形地貌妥協和協商。如果地圖是準確的,我們可以確定我們的位置,知道去哪裏和如何到達那裏。地圖漏洞百出,我們會迷路的。

有些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畫地圖了。中年以後,大多數人都認為地圖是完美的,世界觀是無瑕的。即使他們認為自己是神聖的,但他們對新信息興趣不大,似乎已經筋疲力盡。只有少數幸運的人能繼續努力。他們不斷探索、拓展、更新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的盡頭。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系來定位,即我們與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關系。如果我們不想畫“人生地圖”,那麽逃避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撤退,保持現狀。

很多人不接納自己,經常自我否定,自我攻擊,而是放棄內在探索,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系中的障礙,我們不是去化解,而是簡化人際關系,有的幹脆只剩下親情。在家人面前,即使任性,也會包容。然而對世界的看法卻不變,不再對世界好奇。

很多媽媽都沈浸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回避這三組關系。帕克的另壹句話言簡意賅:逃避問題和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

如果說,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逃避的,那麽孩子的到來,會讓母親們無處可逃。親戚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平等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情緒和成熟,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都體現在這個小小的生命裏。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督促父母補上之前忽略的課程,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與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又如何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呢?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壹位媽媽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明白“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在撫養他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我也不會對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思維模式進行探索和深刻反思。現在,我的生活開放了,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我們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給孩子。如果我們不能接受自己,對自己不滿意,我們就更加需要壹個滿意的孩子。如果不能處理好親子關系,我們心中就會有壹個“理想孩子”的形象,希望孩子積極滿足我們的期望。

所以,幾乎和孩子綁在壹起,* * *共進退,同甘共苦。孩子受到了老師的表揚,這壹天過得很愉快;當這個孩子考試失敗時,他的情緒突然變得低落。這樣,孩子就會成為人生中最大的“創可貼”。壹個孩子很難承擔兩個人成長的任務。這樣的狀態必然會出問題。

選擇和孩子壹起成長,意味著要重新審視三個最基本的關系,面對生活問題,尋求答案,提升自己。我們要麽18歲以上,要麽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在某些時候,我們只是超大的孩子。我們在成長中積累了很多隱傷,很多成長任務沒有完成。和孩子的相處再次浮出水面,也是壹個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倦和不知所措時,我們不妨停下來看看是什麽在阻礙我們。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根本。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就意味著離開了心理舒適區,進入了壹種不確定的狀態。世界上最美的花開在最堅硬的枝頭,成長是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著冒險,也伴隨著痛苦,這是我們回避成長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痛苦,會有迷茫,會有焦慮,但只要堅持思考,最終會找到解決的辦法。面對迷茫,讀書會打開壹扇窗,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壹些心理學知識。好在現在大眾心理學作品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壹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生活都會變得更加通透,更加順暢,不會再被同壹塊石頭絆倒。

每壹個困境的背後,都隱藏著生命的禮物。

我總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壹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是關於基本功的,還有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的感受。也就是說,父母將終生參與教育。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母親的教育責任更重。所以我壹直勸我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洗手做湯低到塵埃裏,是壹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僅僅知道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堅持不懈地培養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知道的,我們理解;孩子們不懂的,我們懂。至少,我們要和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尋找過程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所以,孩子永遠不會有同樣的起跑線。

所以,我很尊重那些勤奮好學,從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