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CPI和GDP,請進來討論!

關於CPI和GDP,請進來討論!

CPI:消費者價格指數,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價格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過大,說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導致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指數的過度上漲往往不受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的12個月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了2.3%,這意味著與12個月前相比,生活成本平均上漲了2.3%。當生活成本上升時,妳的錢的價值就會下降。換句話說,壹年前收到的壹張100元的紙幣,今天只能買到價值97.75元的商品或服務。壹般來說,當CPI & gt3%的漲幅叫通貨膨脹,意思是通貨膨脹;而當CPI & gt5%的漲幅,我們稱之為嚴重通貨膨脹,意思是嚴重通貨膨脹。

[編輯本段]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是對固定壹籃子消費品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也是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表示。在美國,構成這壹指標的主要商品分為八大類,包括:食品、酒和飲料;住所;服裝;教育和交流;運輸;醫療衛生;娛樂;其他商品和服務。在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是由勞工統計局每月發布的,有兩種不同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壹是職工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W,二是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U。

參考指標

(CPI)是壹個滯後數據,但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和政府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充分就業和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和經濟目標。但從中國的現實來看,CPI的穩定性和重要性並不像發達國家所認為的那樣“具有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而調整”。近年來,歐美國家的GDP增長壹直在2%左右波動,CPI也在0% ~ 3%的區間變動,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首先是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這兩年GDP增長都在9%以上,但是CPI波動不大。表面上可以說是“政府自由調節了經濟運行,市場行為非常理性”。二是壹年之內,CPI波動較大,相差幾個百分點;壹般情況下,除非經濟生活中出現重大突發事件(如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否則CPI不可能出現大幅波動,所以2004年我國CPI出現了異常波動。第三,隨著CPI大幅波動,國內經濟通脹率壹度過高,民眾儲蓄負利率嚴重。壹時間,居民儲蓄告別負收益,通縮陰影再現。這樣的經濟環境令人擔憂,那麽如何理解CPI指數就成了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計算公式

CPI的計算公式是CPI=(壹組固定商品按現價計算的價值)除以(壹組固定商品按基價計算的價值)乘以100%。CPI告訴人們今天購買壹組有代表性的商品比過去某個時候多花了多少錢。舉個例子,如果壹個國家的普通家庭每月用800元購買壹組商品的花費是1.995,2000年購買這組商品的花費是1.000,那麽這個國家2000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以1995為基數)CPI = 1000/800 * 100 = 654330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更關心通貨膨脹率,它被定義為從壹個時期到另壹個時期的價格水平變化的百分比。公式為t = (P1-P0)/P0,其中T為1時期的通貨膨脹率,P1和P0分別代表1和P0時期的物價水平。如果用上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物價水平,那麽通貨膨脹率就是不同時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的百分比。如果壹個經濟體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那麽這個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就是t =(112-100)/100 * 100。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PPI的主要目的是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壹般來說,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壹是原始階段:商品沒有經過加工;二、中間階段:貨物需要進壹步加工;三、完成階段:此時不會處理貨物。

PPI是衡量工業企業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指標,是反映壹定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的重要經濟指標,是制定相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PPI調查產品超過4000種(含9500多種規格),涵蓋全部39個工業大類,涉及186個調查類別。

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壹定影響。PPI反映的是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CPI反映的是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價格總水平的波動壹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過產業鏈向下遊行業擴散,最後影響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以工業品為原料的生產,有原料的傳導→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另壹種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有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遞。在中國,就以上兩條傳導路徑而言,第二條,也就是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是比較充分的。自2006年以來,食品價格上漲壹直是推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是第壹種,也就是工業品對CPI的傳導基本無效。

因為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和PPI在統計口徑上並不是嚴格對應的,所以有可能CPI和PPI的變動並不壹致。CPI和PPI持續背離,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導斷裂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品市場處於買方市場,政府人為控制公共產品價格。

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傳導到最終消費價格有兩種可能的情況:壹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升導致的工業品價格上漲(如能源和電、水、煤等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成功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二是在買方市場,由於供大於求,工業品價格難以轉嫁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來消化上漲的成本。結果是中下遊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下跌,企業利潤減少。對於壹些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來說,可能會面臨破產。可成功傳導的工業品價格(主要是電、煤、水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在政府調價範圍內。在上遊產品價格(PPI)持續上漲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轉嫁上遊成本,會提高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最終導致企業利潤減少。

PPI通常被用作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由於食品價格因季節變化而上漲,而能源價格往往會意外波動,為了更清晰地反映整體商品價格變化,壹般會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動,從而形成“核心生產者價格指數”,進壹步觀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趨勢。

在美國,美國生產者價格指數的數據收集由美國勞動局負責。他們通過問卷從主要制造商那裏收集數據。采集的基月是包括13在內的當周2300種商品的報價,然後加權換算成小數形式。為便於比較,基期定為1967。壹般來說,當生產者價格指數大幅度上升並持續加速時,該國央行相應的反應是加息以防止通脹快速上升,因此該國貨幣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真正的經濟學家關註PPI,而媒體關註核心PPI。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稱為“核心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實走勢——這是因為食品和能源價格歷來受季節和供求關系的影響,波動劇烈。核心PPI短期內會產生誤導。

怎麽算,PPI主要關註工業、礦業、原材料、半成品的價格。目前也加入了服務業,但比例較小。美國勞工部將在25000多家企業中進行調查,得到產品價格,並根據不同行業及其在經濟中的比重分配比例和權重。

PPI可以反映生產者獲得的原材料價格波動,計算出預期的CPI,從而估算出通貨膨脹風險。

總之,PPI上漲不是好事。如果生產者轉移成本,最終消費品價格就會上漲,通貨膨脹就會上升。如果不轉移,企業利潤下降,經濟有下行風險。

GDP:GDP是GDP的英文縮寫,即國內生產總值(香港和臺灣地區翻譯為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壹般將GDP定義為: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在壹定時期(壹個季度或壹年)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市場價值。在經濟學中,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常用來衡量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普遍采用的措施。GDP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受關註的經濟統計數據,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指標。壹般來說,GDP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是壹定時期內所有居民單位生產的全部商品和勞務的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商品和勞務的價值之差,即所有居民單位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式看,是壹定時期內所有常駐單位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式上看,是商品和服務的最終用途減去商品和服務的進口。GDP反映了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總增加值。

[編輯本段]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首先,用支出法計算GDP

支出法是用來計算GDP的,它是以產品的使用為基礎,把壹年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加起來,就是當年購買的最終產品的支出。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最終產品法和產品流法。

如果妳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那麽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為:

q 1p 1+q2p 2+……QnPn = 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服務的最終用途主要是家庭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所以,用支出法計算GDP,就是計算壹個國家或地區在壹定時期內居民、企業、政府采購和出口的支出之和。

居民消費(以字母C表示)包括冰箱、彩電、洗衣機、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支出,醫療、旅遊、理發等服務支出。蓋房子的支出不是消費。

企業投資(以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房屋和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建造新工廠、購買新設備和建造新房屋的投資。為什麽住宅屬於投資而非消費?因為房子和其他固定資產壹樣,使用時間長,消耗慢。存貨投資是企業持有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國家企業庫存年初2000億美元,年末2200億美元,那麽庫存投資就是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因為年末的存貨價值可能大於或小於年初的存貨。企業存貨被視為壹種投資,因為它可以產生收入。

GDP中包含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置換投資和凈投資之和,置換投資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具體分類要看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政府采購(以字母G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警服務、政府機構辦公用品和辦公設施、舉辦道路等公共項目、開辦學校等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是政府購買的。政府購買是壹項實質性支出,表現為商品、服務和貨幣的雙向流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GDP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壹部分,另壹部分政府支出,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並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對本年度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不支付的支出,包括政府用於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養老保障、醫療衛生、農業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可以通過其職能在社會不同成員之間進行收入轉移和再分配,將壹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壹部分人手中。其本質是財富的再分配。當有政府轉移支付時,即政府支付這些費用時,並沒有相應地得到任何商品和服務。政府轉移支付是壹種貨幣支出,全社會總收入沒有變化。所以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

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代表出口,M代表進口)是指進口和出口的差額。進口要從國內購買總額中扣除,因為這意味著收入流向國外,同時也不是購買國內產品的支出;出口應該加入到國家的總購買量中,因為出口代表了國外收入的流入,也就是購買國內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包括在總支出中。凈出口可能是正數,也可能是負數。

以上四項加起來,就是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第二,用收入法計算GDP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獲得的各種收入相加,即把勞動獲得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的地租、資本獲得的利息和企業家獲得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也叫要素支付法和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就是其創造的GDP,等於要素收入加折舊。但當政府幹預時,政府往往征收間接稅,此時的GDP也應該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征收的稅,包括貨物稅和流轉稅。這個稅名義上是向企業征收的,但企業可以把它計入生產成本,最終轉嫁給消費者,所以也應該算是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贈和消費者的壞賬),這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而應該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因此也應視為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該計入GDP。因為雖然不是要素收益,但是包含在總投入裏面。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也應該計入GDP。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店主、農民的收入。他們用自己的資金,是個體戶。他們的工資、利息、房租由於自己經營,很難分成工資、自有資金利息、自有房屋租金等。就像公司的賬目壹樣,他們的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往往作為非公司企業主的收入混在壹起。

這樣,收益法計算的公式為: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理論上,用收入法計算的GDP和用支出法計算的GD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

第三,用生產法計算GDP

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根據提供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各部門的產值來計算GDP。生產法也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GDP的來源。

用這種方法計算時,所有生產部門都要扣除所用中間產品的產值,只計算增加值。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也采用增加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所以按照工資收入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照生產方式,國內生產總值可分為以下幾個部門:農業、林業和漁業;采礦;建築行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力、燃氣和自來水行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保險、房地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起來,再加上國外要素凈收入,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生產法計算的GDP。

從理論上講,支出法、收入法和生產法計算的GD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往往會出現誤差,需要增加壹個統計誤差項進行調整,使之壹致。在實際統計中,壹般采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作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計算的GDP為標準。

四、兩種國民收入核算體系

上面介紹的是西方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簡稱SNA)。這壹體系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認為創造物質產品和提供服務的勞動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並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是目前大多數國家采用的壹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壹種較為合理和科學的核算體系。首先,在世界經濟呈現全球化、壹體化、市場化、信息化趨勢的今天,信息、知識、技術、勞動部門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物質生產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因此,應將無形生產性服務納入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有必要將所有有償服務的市場價值納入GDP。其次,根據SNA計算國民收入時,區分名義GDP和實際GDP是合理的。當然,這個體系在用GDP衡量國民經濟總產出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方面也是有缺陷的。比如非市場交易活動(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的生產)無法體現,無法說明人們休閑的享受性和安全性,無法反映壹個國家的環境汙染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壹些重復計算,等等。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前,還有另壹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被前蘇聯、東歐和中國采用。該體系以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為基礎,以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總成果的基本指標。這種會計制度適應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全球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其缺陷日益凸顯。比如不能反映信息、勞務等無形生產部門的發展情況,不利於反映綜合國力和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不能系統反映社會資金的運動情況,不利於國家宏觀管理和調控;不能反映國家經濟周期的全貌和各環節之間的聯系,不利於國家把握整個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因此,東歐、俄羅斯等經濟轉型國家和中國逐漸采用了西方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從1985開始,我國正式采用GDP指標作為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指標。目前,中國已經計算並公布了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但尚未計算並公布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