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給高中生做心理輔導?

如何給高中生做心理輔導?

第壹,理解學生是前提。

壹般來說,現在的學生在13-16歲進入青春期,就是性成熟。進入青春期後,隨著身體形態的發育,性器官和功能的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現,學生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積極的壹面,如:感覺特別親近自然,對藝術有新的欣賞方式,要求與人交往密切,有友情感情,擅長幻想等。,以及消極方面,主要包括:

1,心情多變。進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變化很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緒反復無常,容易激動,生氣,易怒,焦慮,經常會有莫名其妙的煩惱。他們壹會兒高興,壹會兒沮喪,就像童謠裏說的:六月的日子,如洋娃娃的臉,壹說就變。強烈的興奮,起伏不定,喜怒無常。

2.嚴重厭學。高中生,尤其是普通高中生,知識難度加大,課業負擔加重,成功幾率降低。在壹次次達不到預定目標的情況下,學生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3、渴望異性交往。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性發育的成熟,進入青春期的男女生對異性有著向往和仰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渴望相互接近和交流。但由於紀律的約束、家長的勸說、老師的幹預以及自身條件的不成熟,他們無法更進壹步“談戀愛”,產生了極端的心理矛盾和恐慌。他們欣賞不起異性,所以很壓抑,常常無法自拔。

4、家庭和自身生理因素的影響。據了解,學生的心理障礙很大壹部分來自家庭的影響。比如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留守人員家庭、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家庭的子女以及身體有缺陷的學生,他們往往有著強烈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看不到生活的陽光,對未來感到無望,不善於看到自己的長處,挖掘自己的潛力。久而久之,他們性格內向,行為古怪,沈默寡言,不善於與人交朋友。

因此,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仔細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變化,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師資質量是關鍵。

教師自身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好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行為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有這樣壹個例子:壹個非常敬業的班主任,工作認真負責,責任心很強,就是眼裏揉不進“沙子”。班裏有兩個成績很好的同學在談戀愛,經常傳紙條。有壹天,我被老班抓住,不僅訓斥,還把“情書”的內容讀給全班聽。兩人覺得很丟臉,非常尷尬。女生帶頭離校,男生在後面追。他們漂泊到外地,最後放棄學業,過著兼職的生活。兩個風華正茂很有前途的高中生,毀了他們的前途。如果班主任了解十七八歲高中生的心理,妥善處理這件事,認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也許結果會是另壹種樣子。

可見,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進行培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掌握青少年心理特點規律,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註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第三,以學生為核心

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是愛。只要有愛,再難的工作也能完成。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們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有人格健全的人,也有人格缺陷的人。面對優秀的學生,我們教學輕松,效果好;面對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滿腹牢騷,滿腹牢騷,甚至無可奈何,感嘆“教育的無奈”。雖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的用我們的愛去改造他們。

1,用愛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難。他們會對未來感到迷茫,會壹時沖動輕舉妄動,會因為同學之間的誤解而產生情感上的孤獨,會因為老師的批評而感到恐懼,會因為家庭貧困或者自身的殘疾而自卑和放棄。這時候,老師要用愛去影響他們,關心他們,融化他們心中的冰霜,打開他們心靈的窗戶,喚起他們的進取精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給他們溫暖和力量,他們就會找回內心,增強自信心,迅速健康地成長。

2.耐心教育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冰心曾說:“陶琪的男孩好,陶琪的女孩聰明。”。對於那些調皮的學生,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教育他們;我們要和氣,要有說服力,分析他們犯錯的原因,然後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不要因為壹點小錯誤就大聲責罵、嘲諷、諷刺,而是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動人,以行動引導人。這樣,學生的心理會得到滿足,自我能力會得到充分肯定,潛能會得到釋放,個性會得到張揚,能力會得到發揮。

3.充滿信心地鼓勵學生取得進步。無論是德困生、學困生還是差生,他們在學習中往往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這不行,那也不行。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充分挖掘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然後給予鼓勵,搭建平臺,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揚長避短,樹立信念。有了前進的動力,他們才能揚帆遠航。

第四,日常工作是根本。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作為常規工作來對待,是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

第壹,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體系。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些人的工作,而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壹是建立以政教處-年級組-班級師生幹部為主體的思想管理體系。通過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活動、班主任工作、師生談心、小組幫助等方式,教育學生,溝通心靈,讓學生在平等愉悅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二是建立以教務處-年級組-教師-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管理體系。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在安靜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其次,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學校必須有專門的人員來關註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專業的教師,有壹批骨幹教師,特別是壹批班主任,使他們成為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同時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郵箱或網站、心理熱線和溫馨的“心靈小屋”,讓學生找到釋放情緒障礙的對象和空間。

第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計劃,做到有教材、有課程標準、有教師、有課時、有過程、有結果,統壹管理、統壹要求、統壹考核,通過壹定的量化評價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不流於空談。

最後,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咨詢。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存在很多心理差異,如女生的脆弱,差生的自卑,道德困難生的放棄等。根據不同的群體,要分門別類地開展不同的心理咨詢。比如我們學校開展適應環境、放飛理想、高考同齡人等不同內容的心理輔導。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提供身心健康咨詢;針對貧困學生、品德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弱勢學生、單親兒童等不同類型的學生,不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