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浙東浙西邊界的由來是什麽?它們各自的文化和地理特征是什麽?

浙東浙西邊界的由來是什麽?它們各自的文化和地理特征是什麽?

浙東浙西的分界線是浙江——也就是錢塘江。

浙江文化的分化,其實就是吳越文化的分化。在外人看來很普通的浙江,也是不壹樣的水鄉,不壹樣的文化。自然地理條件和自然生態的差異導致了古代吳越文化的差異。在隨後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僅吳越與兩地的地理邊界始終存在,而且對兩地的文化也不斷產生影響,並使兩地產生對立。

首先,壹條錢塘江。吳越和上海的分界線就是這個浙江。錢塘江把浙江分為浙東和浙西。“兩個浙江”的名字就是這麽來的。唐代浙江分為浙江西路和浙江東路,宋代改稱浙江西路和浙江東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浙江通誌》中有記載。

”元至正二十六年,浙江等地為中書省,始稱浙江省。。。。。。因為州朝,省會叫杭州、嘉興、湖州、範三府,在大江(即錢塘江)的右邊,為浙西。寧波、紹興、臺州、金華、衢州、兗州、溫州、滁州、範八府,皆在大江之左,為浙東。”

小時候聽父親說“下三福”的時候不太懂,以為是壹個叫“下三福”的地方。現在才知道是我們浙江的無棣。

兩地民風真的不壹樣。浙西尚商,浙東重農。浙西是江南糧倉,有肥沃的杭嘉湖平原,物產豐富,河流通往楚國,靠近中原和大運河的便利。南北交流比較多(也是這個原因,我們浙東的方言口音比較純正,和紹興壹河之隔的杭州話我也經常覺得不舒服,這也是他們在交流過程中摻雜了太多北方官話的原因。)烏鎮,南潯,盛澤。。。。。。我也聽說過這些著名的集鎮。其實地方誌的記載更多,但是我不會去查,因為就算寫了,看了的人也不壹定知道(我自己作為壹個熟悉地理的浙江人也不知道,呵呵,大家應該也不知道。所以史書上說的也是真的,“天下布施,十之七出江南”。這個長江以南包括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還有杭嘉湖。這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地方。這兩年談MBA,然後就跑遍中國,找歷史上來自中國的商人,先是壹個晉商,再是皖南徽商,再是我們浙商。其實浙西只是商人的地方。(對比現在說的浙商兩個概念,浙商其實大部分都是浙東人。),他們輝煌的時候,大概是明清時期。其實當時徽商就是因為他們而出名的。比如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在杭州生意很好,他也是徽商。新華網的城市論壇上有很多噪音。皖南有人想把他們的黃山市帶到浙江,浙江有人同意,浙江有人反對。認同者,多為浙西人,心理上與被千島湖隔開的皖南人接近。反對的多是浙東人,對安徽人沒什麽好感。懶惰和貧窮是對他們最大的印象。至少在我年輕的時候,來乞討的基本都是安徽人,以至於“安徽佬”成了乞丐的代名詞。浙東人的富裕不是靠天,而是靠自己奮鬥,所以看不起不自己努力的人。這有點類似於西方的宗教觀念“天助自助者”。

聊了壹會兒,我們繼續說浙東。與浙西各地商人相比。浙東基本可以用“自耕農的世界”來形容。浙東的自然環境基本是這樣的:壹面臨江(錢塘江),壹面環海,東南被山阻隔。山洪泛濫,海潮入侵,造成浙東先民生存條件艱難——越人破文身,斬草,漂大澤,受降水,激農事,忍苦難,慘經營,用自己堅強的生命把這裏變成了沃土。越人浴血奮戰的歷史和內化的精神酵母,使越文化在江南浪漫文化中脫穎而出,成為剛健豪放的性格,滲透到浙東大地,註入到浙東人民的天性中,關系到這片土地的命運。紹興府誌:居會稽與余姚之間,地方狹小,遠近聞名。階級可以老實,孝順,聽天由命,但確實惹事的,多發揚精神,少矜持。

現在浙江最有錢的地方在哪裏?在我看來,是沿著錢塘江南岸,在杭州和寧波之間。這片土地是浙東最好的地方。但這也是我們的祖先與自然鬥爭的結果——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壹直在填海造地。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紹興的海灘面積至少增加了100平方公裏。如果不填海,現在的沿海工業區只會存在於圖紙上。這是最富有的地方。東南的山區呢?

我們先來讀壹段:“浙西有很多水域,除了華乾和彰化,都是可以通航的。浙東除紹興水鄉、溫州、寧波嚴海濱外,其他各縣均有重疊山體。兗州、泰州、滁州更是山,像太行吳王的山。”浙東壹面江,壹面海,西面和南面都是山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浙東先民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封閉,所以在古代被稱為‘荒衣之國’。"

也有自耕農的例子。在《我的世界和我》中,曹聚仁舉例說明了浙東和浙西的區別:“浙東最大的富戶,不會擁有200畝以上的土地,也不會有不好好耕種的地主。”“浙西屬於資產階級世界,浙東總體上是自耕農社會。”

所以在我從小形成的觀念中,家鄉有很多“四季八節”,很多都和農耕有關。

現在有壹個概念叫“縣域經濟”。這個詞是我們浙江發明的。而我現在想的是,也是因為我們浙東的地理原因,才出現了這個名詞。浙東的農耕社會不同於杭嘉湖和蘇錫常的商業社會,不可能產生大城市。在浙東,紹興歷史上長期是縣令,但直到現在也沒有發展成大都市。最大的城市是寧波,也是因為開海禁才擴建的。如果海禁不解除,完全歸自耕農所有,就不會產生那麽多市民階層。封建社會,在浙東,除了寧波以外的城市,比如紹興,基本都是以手工業為主。——無棣揚州等地可能因為大運河而發展服務業,但在半封閉的浙東,就沒有這種福氣了。如果沒有大城市,經濟上富裕,其實也是壹種普遍富裕。那也得叫“縣域經濟”而不是“縣域經濟”——曾經全國都在鼓吹城市經濟,中國大到看不起農民。但是我們浙東的農民起來了,我們的自耕農翻身了。其中有歷史傳承。歷史上,沒有大地主,他們通常是富裕的自耕農自由產業。我們的浙東模式到現在也是這樣,和蘇南模式的區別在於壹些大資產階級擁有全部或者外資擁有全部(或者大部分)。在浙東,是個體老板自己擁有資產。另外,我覺得值得壹提的是,50億的老板和50萬的老板在心理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骨子裏都是農民的心態。他們可能都穿著布鞋,最愛吃的是鹹菜或者幹菜,對身邊的親朋好友可能還是壹樣的態度。他們的手勢讓人感覺很好。我吃鹹菜的時候經常想,這是我們窮人家吃的,那不是富人家吃的。這種工作作風讓浙東這壹代人對富人不那麽敵視。所以在這裏,足以說明浙東人看不起安徽人。比如正月期間,浙東人往往初六就動手,最晚的也不超過初八。而安徽人沒有親人及時離開,必須打牌九麻將到正月十五。浙東自然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妳在安徽好像更差。妳不努力,卻這麽懶。還有壹個壞習慣——最多乞討,妳怎麽買得起?所以兩個月前看到關於安徽乞丐專業村的相關報道,難免又被罵了壹頓。(可能對很多其他安徽人來說是無辜的,但我只能說,妳們老鄉的惡劣作風毀了我對妳們的印象。)

我很佩服浙東人的素質,就是復仇。

春秋時期,吳越戰敗,越王勾踐“嘗膽”,帶領越國開國元勛的子民“十年聚,十年學”,最終成就了興國大業。留下的復仇精神在這裏的人們中間代代相傳,正如王所說:“這種‘以眼還眼’、‘有仇必報’的精神,魯迅對家鄉復仇叛逆精神的傳承是盡人皆知的。他曾多次自豪地引用明末王思仁的話來說明浙東文化的歷史傳統:“會稽是報仇雪恨之地,不是藏汙納垢之地”,並多次表示:“我從未忘記我的意圖。"

我比較喜歡看歷史,說紹興人也是宋朝滅亡的第壹批造反者。在明朝滅亡的時候,至少建立了壹個魯王政權來抗衡滿清政權。當然,人們往往記住的是嘉定的十大屠夫,卻忘了曾經監國的魯王。清末民初,陶的行會非常有名。它是中國的壹個風向標。當然,刺殺恩明失敗的徐錫麟,鑒湖女主角秋瑾,後來都出名了。但至少證明了幾千年來越南人民的復仇和反抗精神依然存在。

記仇不太好,但是不記仇呢?我覺得這個哲學命題比較有意思,但壹時答不上來。

或者說,這些都可以概括為浙東的性質,因為地理文化的內涵應該已經包含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