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有關於留守兒童和空巢的研究文章?

誰有關於留守兒童和空巢的研究文章?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中,導致農村出現兩個新的特殊群體——“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了了解這兩個特殊群體的生產、生活、學習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筆者近日通過“家訪民情”活動深入花湖鎮阮灣村,通過交談和問卷調查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況,特別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情況。詳情如下:

壹是阮灣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現狀

據了解,阮灣村華山洪灣17戶80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9人,占總人口的11%,身邊無子女的空巢老人3人,占60歲以上人口的33%。兒童21人,其中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人,約占兒童總數的9%。雖然從統計上看,這個海灣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比例並不是很高,但通過我們對他們的深入采訪,我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壹)“空巢老人”問題

1,生活簡單艱難,生活環境不太好。我們在調查和采訪中發現,“空巢老人”的飲食普遍非常簡單,他們只想溫飽,尤其是在農忙季節。因為年代久遠,無法修繕房屋,有的房屋年久失修漏雨,有的布滿灰塵和渣土。這景象令人同情。最典型的是胡忠秀的婆婆,82歲,體弱多病。全家人都出去打工了,家裏只有她和壹個十幾歲的孫女。全家人全靠她瘦弱的身體抵抗,看著她步履蹣跚不是滋味。

2、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除了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壹般的“空巢老人”還在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有的70歲以上還在從事體力勞動,比其他老年人更緊張。有壹個眼睛有殘疾的老人。妻子因病去世,他不得不背債種田。難度可想而知。

3.肩負著撫養教育孫輩的重任。教育孩子本來就是年輕父母的事。然而,由於他們的孩子大多在外打工謀生,所以他們的孫輩的閱讀和教育任務就全部落在了他們生活在農村的祖父母身上。目前,由於農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較低,他們大多數只是為子女提供溫飽。至於學習,心理,性格,道德教育,他們也只能聽之任之。照顧孫輩是他們力所不及的,有的甚至自己照顧自己,大大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負擔和精神負擔。

4.生活中的孤獨和缺乏關愛。人老了怕孤獨,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要求不高。在滿足溫飽的情況下,老人往往渴望子女的親情,不在乎子女的錢和物。尤其是獨居老人,他們無處訴說,訴說苦難,非常孤獨。同時,因為孩子不在身邊,我非常害怕生病。因為臥病在床,沒有孩子照顧,也沒有端茶送水的人。生活極其不便和艱難。

(二)“留守兒童”問題

1.“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令人擔憂。“留守兒童”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有效的監管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目前,壹些“留守兒童”代代由爺爺奶奶撫養,滿足老人對子女的各種要求,無論合理與否,使得“留守兒童”缺乏精神道德教育和引導;有些老人因為觀念相對保守落後,對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壹些老年人與子女溝通困難,缺乏相應的文化知識和不科學的教育方法,難以對子女的學習進行幫助和輔導,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健康成長。

2.“留守兒童”課余生活差,家務負擔重。“留守兒童”除了和朋友壹起玩,幾乎沒有什麽課外活動和愛好,也沒有人參加收費高昂的課外愛好輔導班。他們不僅課外生活貧乏,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和生活壓力。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他們的智力發展和性格培養基本來自學校教育,缺乏家庭教育和培養。

3.“留守兒童”的生活存在很多隱患。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時有效的家庭監管。另外,他們年紀小,頭腦簡單,明辨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低。而爺爺奶奶等臨時監護人由於年老體弱,無法認真行使對孩子的監護權,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留守兒童得不到及時救治,經常遭受意外傷害。兒童的安全狀況存在很多隱患,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4.“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和心理是有偏差的。農民工期望孩子的教育來自學校。然而,由於學生人數多,教學任務重,教師很難從心理上關愛“留守兒童”,也很難與家長溝通。由此,大部分“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差,生活習慣差,表現為不聽養父母的指令,頂撞祖輩,壹意孤行,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拒絕接受管理,說假話,成為“問題”

二、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壹)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的對策

1.加大農村老年法的宣傳力度。為了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我們應該加大對老年人法和有關老年人優惠政策的宣傳和實施力度,不僅讓子女明白尊重和贍養老人是他們的義務,而且要讓全社會形成幫助和尊重老人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中享受到實惠, 醫療保健和維護老年人權益,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心和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

2.拓寬集中供養範圍,建立有償服務機制。現在農村集中供養僅限於五保老人和孤兒。“空巢老人”無法進入行列,應適當拓寬集中供養範圍,特別是對農村的老年“空巢老人”,建立有償服務機制,並為其子女提供生活補助到供養機構,使老年“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顧。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來人口回鄉創業。政府要因地制宜,找準村民致富的路子,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特別是應該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壹部分農民工回鄉創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減少“空巢老人”的數量。

4、建立農村公共* * *醫療上門服務體系。因為村裏的房子都是分散的,尤其是“空巢老人”得了重病無法去醫院,甚至沒有人知道。應建立農村公共醫療上門服務體系,實行區域管理,與村醫、鄉鎮衛生院簽訂責任書,定期為“空巢老人”免費體檢,重病時減免壹定費用。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5、建立黨員、幹部的強制監護和幫助制度。村黨支部、村委會要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對村裏的老年“空巢老人”進行登記,實行自願監護幫扶“壹幫壹”制度,既給予物質幫助,又給予精神慰藉,解決老人孤獨感。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強化家長責任。家長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努力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孩子教育的關系。建議父母外出打工時,盡量留壹個人在家撫養教育孩子,或者盡量帶孩子去當地學校。如果不能帶孩子,要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關心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家長要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及時引導教育,防止孩子滋生消極思想傾向。

2.解決“留守兒童”的入學問題。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措施是終結“留守兒童”。要把解決“留守”問題作為當前“三農”的又壹項重要任務,進壹步推進城鄉壹體化,制定出臺各項政策措施,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改善農民工子女就學條件,讓“留守”子女與父母同住,與城市孩子壹起享受城市文明。

3.充分發揮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監護作用。由於農民工個人和家庭的原因,壹些農民工子女仍然堅守在農村。因此,加強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教育和關愛,應成為當前農村教育的壹項重點任務。壹是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相關信息。農村學校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對“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詳細調查,主動與他們聯系,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學習成績及時向其家長和監護人匯報,達到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重點吸引“留守兒童”住進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和同學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多的守護、關懷和愛,感受到學校是壹個溫暖的家。三是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培訓,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自信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加大政府和社會的關註。關註“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是壹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市委、政府、相關部門和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加強輿論宣傳,特別是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目前,鄂州市婦聯開展了“愛心媽媽”、“愛心先生”、“留守兒童”活動,使全市“留守兒童”得到了親情和關愛。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關註“留守兒童”,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兩個特殊群體問題。它們解決得好不好,不僅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未來。因此,我們認為,要真正解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必須進壹步加快城鄉壹體化。農村有農村的優勢。我們建議政府想辦法發展農業生產,加大對農村的財政和科技投入,讓更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開發,讓他們在農村掙錢,既不會影響他們的富裕,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