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麽家暴會被原諒?
如果妳身邊的壹個朋友經歷了家暴,卻選擇了留下或者原諒,妳會怎麽猜原因?我們會考慮她是否有經濟能力,是否為孩子做出了“犧牲”,是否有獨立人格,甚至是否有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依靠。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也許她真的愛他。
大多數走進咨詢室的來訪者都面臨這種情況:被傷害是痛苦的,但失去愛人似乎更痛苦。另外,他真的很愛我。所以這次沖突可能是高層,他誠懇道歉,承認錯誤。為什麽我就不能相信他壹次,就這麽輕易否定我們的愛情,毀掉我們的幸福?
電視劇《大大小小的謊言》劇照
所以,即使大家都在說家暴只有0,無數,但第壹次發生的時候,真正能做出選擇,拒絕原諒的人,其實是很少的。我們傾向於認為這是壹個意外,是壓力的產物,是我們互相激怒的結果。畢竟10分鐘的沖突,在10個月甚至10年的感情面前,都顯得太過短暫。如果妳不能理解這壹點,妳可能會從壹開始就錯過妳的訪客。
2
為什麽家庭暴力不應該被原諒?
我能理解為什麽我會選擇原諒和接受,即使很多做出這種選擇的女生會告訴我,“從小到大,連父母都沒打過我。”他們還是會選擇“再相信他”,因為愛情真的很刺激。但我還是要說,0或者無數次,也許不是危言聳聽。
首先,我們之所以相信不會有下壹次,是因為我們把家暴理解為壹種情緒沖動,我們看到了極其真誠的道歉和懺悔。如果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錯誤,又怎麽會再犯呢?就像壹個偷東西被抓的孩子,不會因為壹時走火入魔而再犯錯誤。
等等,是真的嗎?如果偷竊只是簡單的教育,甚至是忽視,這種行為會消失嗎?還是會增加?同樣,從行為的角度來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發展出兩種不同模式的行為路徑:
受害者:
爭吵和沖突(行為)-受傷(懲罰)-吵架和行為減少(行為減少)
犯罪者:
吵架沖突(行為)-實施傷害,情緒宣泄,吵架停止(加劇)-無後果或對方吵架減少(加劇)-吵架行為/暴力增加(加劇)。
所以,立即原諒本身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為強化不良行為埋下伏筆。
電視劇《大大小小的謊言》劇照
其次,我們都知道家暴是情緒失控,原諒是因為我們認為情緒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我告訴妳,每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生理和大腦發育有關,妳還會這麽想嗎?
壹個人因為吵架和路人打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壹個人和他愛的人打起來也是完全不同的。很簡單的壹個問題,就算妳再生氣,妳會打父母嗎?拋開道德原因,我們不會的壹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愛和關心,以及從中存在的理性和自制力。所以這段關系中的動手可能不僅僅是認知風格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的情緒反應都會受到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控制。交感神經會在緊急情況下增加心率和血壓,激活身體應對危機,而副交感神經則有助於平衡,抵消癥狀,恢復平靜。但有些人具有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快,副交感神經系統代償慢的特點,因此更容易沖動和出錯。
另壹方面,我們都知道,人腦可以描述為本能腦、情感腦和理性腦。從發育的角度來看,本能腦在嬰兒期相對完善,情感腦直到青春期才趨於完善,而理性腦直到成年才基本成熟。而且我們的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本能腦和情感腦有將近80%,所以我們對大腦有絕對的控制權。所以,可能很難指望對方克服本能的、情緒化的反應去理智地處理問題,尤其是如果妳的伴侶還沒有成年(25~30歲),妳甚至要懷疑他不會再犯的可能性。
所以,零次或者無數次是有道理的,但是妳壹定要只有壹次選擇嗎?
三
妳可以選擇不勇敢。
做心理咨詢的時候,很容易遇到“家暴”的話題,而最讓我難受的是來訪者擔心我因為她沒有選擇離開而失望,擔心我覺得她不夠“勇敢”。我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所有的行為似乎都簡單地與我們是否勇敢聯系在了壹起。
我之前說過,雖然從行為和生理角度來看,家暴都有可能再次發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出選擇的。無論是出於愛,不情願,還是恐懼和責任。被至親傷害過的妳,不應該再背負“無法抉擇”的指責或焦慮
作為顧問,我們要做的絕不是給妳更多的壓力或自責。我們要做的就是和妳站在壹起,幫助妳抵禦可能再次發生的傷害。如果妳沒有準備好,如果這只是壹場“小沖突”(當然,嚴重的家暴是在協商的例外範圍內),如果妳想再相信壹次,我會陪在妳身邊,至少這樣妳就不會感到孤獨。至少,當傷害再來的時候,妳可以說出來,或者妳可以很自然的告訴我妳遇到了什麽,妳需要我的幫助。
勇氣有時候不是與生俱來的,果斷也不壹定屬於每個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耐心的陪伴和成長,學會保護自己,學會選擇。畢竟,愛情應該是被呵護的,而不是被脅迫的。願每個人都珍惜自己所愛,讓傷害永遠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