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名言在很多人看來可能很荒謬,但在美國兒童作家溫德林·萬德拉·安南的小說《心跳》中卻名副其實。
該書以兩個孩子的視角,用簡單可愛的筆觸描述了壹段跨越年齡限制的純真愛情。作品壹經推出,便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感動了全球無數讀者。
如此優秀的市場表現,小說被好萊塢買下進行電影改編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0年,年過六旬、在好萊塢名利場待了幾十年的羅伯·萊納執導的電影版《心跳》正式上映。
該片獲得了全球觀眾的壹致好評,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獲得了多位影評人的壹致好評,也引發了壹場對青春愛情的追憶與反思。
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的制作成本,包括後期宣發在內,只有654.38+04萬美元,與同時期投入上億美元的那些好萊塢特效動作大片相比,低得可憐。
但影片搶眼的市場表現,讓無數所謂的大片汗顏。在好萊塢越來越依靠動作特效和巨大場面取勝的新時代,《心跳》又回到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專註於電影劇情本身,精心打磨電影制作模式。
在Rainer神父的導演下,《怦怦心動》沒有選擇好萊塢愛情電影中使用的單線敘事結構,而是采用了原著小說的全新敘事模式,采用了雙線並行的敘事結構。
影片以片中男女主角的視角形成兩條敘事線索,並行交替敘述,讓原本簡單明了的故事,在兩位主角各自的視角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觀感和魅力。
同時,這種簡單、重疊、分叉的敘事結構大大提高了傳統單線敘事無法比擬的敘事效率,壹方面營造了時空循環的美感,另壹方面也極大地推動了故事的不斷發展。
這使得該片對今後同類型青春愛情電影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借鑒和思考意義。
影片首先描述了女主角朱莉·貝克。在小鎮長大的過程中,她壹直堅定不移,篤信三件事,那就是大樹(尤其是對她有特殊意義的梧桐樹)是神聖的,她家後院的雞下的蛋是最衛生的,有壹天她會親吻命中註定的男孩布萊斯·羅斯基。
然而夢想總是遙不可及,事實總是極其殘酷。朱莉和布萊斯從二年級認識後就沒說過壹句話。布萊斯甚至認為朱莉是個怪胎——不然她怎麽會把養雞和坐在樹下當成樂趣呢?
故事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分界線是鋸平樹。
朱莉壹直相信梧桐樹是極其神聖的,但她無法阻止人們傷害它。
絕望中,她見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布萊斯,大聲呼籲布萊斯和自己壹起保護這棵樹,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布萊斯登上校車,不為所動地離開了,但樹也難逃被砍倒的命運。
朱莉從這件事上改變了之前對布萊斯的愛,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男孩是否值得她心動。
俗話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有空的話,兩個都可以扔。愛情對於壹個人來說的確是壹種珍貴的存在,但是如果妳愛壹個人,妳要為此犧牲自己的尊嚴和人格,那麽這樣的愛情又有什麽意義呢?
當朱莉看到布萊斯扔掉她給她的雞蛋,想到她父親對自己說過的意味深長的話時,她對這個男孩完全失去了興趣。
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羅伯特·麥卡蒙在他的不朽巨著中寫的那句名言“就像射箭壹樣,妳明明射中了目標,卻百分之百確定自己會射中。沒想到箭還沒射出去,就被突如其來的風吹走了,還沒射中紅心……”
對朱莉完全不感興趣的布萊斯,意外地通過爺爺得知了自己當年出生時差點遭遇的不幸,對朱莉家庭的不幸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過朱莉的家庭,布萊斯壹步步走進了她的世界,逐漸發現了這個女孩獨特的氣質和魅力...
當年電影的上映首先引發了成人世界對愛情的思考和討論,隨之而來的是東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
如果朱莉和布萊斯的故事發生在中國,我們毫不懷疑,他們還沒來得及眉目傳情,就會被父母和老師拉到壹邊,好好教訓他們壹頓。
在應試教育體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中國社會對青少年感情的態度卻從未改變。早戀至今仍被視為阻礙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於學習成績的野獸。
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我們不僅要關註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註他們的情感教育,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保持良好的情商,這不亞於高深的學問。
家庭就像孩子的避風港,或者另壹所學校。如果說在學校學的是知識理論,在家裏學的就是價值觀。妳到底想要什麽?在追求夢想的同時能為夢想付出怎樣的代價?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自尊自愛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麽?
通過影片中布萊斯和朱莉的戀情,我們可以看到,影片很大壹部分情節表面上是在描述兩個悸動的幼童相識相知,互相愛慕的過程,實際上卻是在討論家庭在青少年成長中應該扮演什麽角色,男孩和女孩如何正常交往。
布萊斯的家庭(主要是他父親的生活態度)是他對朱莉有偏見,沒有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而朱莉父母的教育,讓她有了別樣的毅力和勇氣。
電影中樹的存在象征著兩個人之間的愛情。和布萊斯壹樣,朱莉也對梧桐樹有著深厚的感情。她總是喜歡壹個人爬上樹眺望遠方(也常常期待布萊斯出現在她眼前,和她壹起眺望遠方),忘記壹切世俗的浮雲。
但後來有人想把樹砍倒,鋸樹象征著布萊斯這個朱莉心中的帥氣小男孩不再是她心中完美的存在。就像影片中壹樣,朱莉的父親聽了女兒的哭訴後,意味深長地說:“是時候了……”
這棵曾經和朱莉壹起長大的樹,象征著初戀。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壹幅畫,也壹直成為朱莉成長的壹部分。
正是從這裏,影片前半段對朱莉毫無興趣的布萊斯開始覺醒。尤其是半夜爺爺說“有些人平庸淺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不經意間,有壹天妳會遇到壹個彩虹般的人,從此以後,其他人都只是匆匆的浮雲。“讓他開始反思對朱莉做了什麽。
當布萊斯用前所未有的眼光看著這個不起眼的女孩時,漸漸被它迷住了,嗅到了愛的萌芽。
他曾經對生活和自然漠不關心,在朱莉和爺爺的行為影響下,有了自己的“改過自新”。
到了這個階段,朱莉對愛情判斷更加成熟理性的布萊斯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布萊斯也逐漸陷入了愛與悔恨之中。通過兩個孩子簡單的視角,導演似乎在問觀眾:孩子還知道愛情的可貴和不易,現實生活中怎麽能隨便處理和對待自己的感情問題呢?
直到最後,經過種種挫折和考驗,布萊斯和朱莉終於走到了壹起。影片結尾,兩個人* * *種下了壹棵同壹物種的新樹苗。這壹幕象征著已經不存在的愛情又發芽了。
在看《怦然心動》之前,我很疑惑為什麽壹部簡單的純愛電影會這麽受歡迎和好評。但在故事的結尾,回顧整部電影的故事發展,發現電影不僅僅是壹部關於青春愛情的愛情電影,更多的是對青春和成長的思考。
電影中的朱莉和布萊斯,在彼此相識的青春歲月裏,通過苦與甜,終於明白了什麽是愛情。在當今這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廉價,越來越功利的時代,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作為兩個孩子對愛情的探索和思考就顯得更加可貴。
對於導演羅伯·萊納來說,電影也是他電影生涯中至關重要的壹部作品。2007年,當時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羅伯托·萊娜(Roberto Lena)用壹張遺願清單表達了他對人生價值和人生目標的終極思考,引發了廣泛的熱議和深思。
三年後,羅伯特·賴納用這首《怦怦直跳》表達了他對青春和成長的關註。他曾在壹次采訪中表達了自己創作這部電影的想法。他認為每個人在十二三歲的時候都會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疑惑。
在這樣壹個階段,如果妳能遇到壹個類似人生導師的角色,壹直陪伴妳成長,那麽人生會變得比以往更加光明。
很多看過《心跳》的人,也會陷入對過去歲月的回憶。無論是還在青春悸動中的男孩女孩,還是已經為人父母的成年人,或許他們都有過電影中那樣絢爛而懵懂的青春,也有過自己喜歡的“真愛”。
然而時間過得很快,也許我最終的伴侶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了,這是壹個無法回頭的遺憾。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努力活在當下是那段感情最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