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福州到底大不大?

福州到底大不大?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遊,北緯25° 15′—26° 39′之間,東經118′—120° 31′之間。東海,與臺灣省省隔海相望,西與三明市、南平市接壤,北與寧德市接壤,南與莆田市接壤,陸地總面積12152.5平方公裏。福洲-戴雲山脈西部的九峰山,東臨大海,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地貌類型從中山到低山、高丘,臺地平原臨海。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72.68%。岷江自西北向東南穿山而過,峽谷深,江面窄,水流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水流平緩向東,在福州盆地形成了全區最大的福州平原。此外,鰲江、龍江下遊還有許多小平原和山地盆地。福州平原被鼓山、旗山、五湖山、蓮花山環繞。在地貌上也是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兩個盆地。福州海岸線漫長曲折,但兩者直線距離只有118公裏。海域廣闊,有許多港灣和島嶼。這些島嶼受到海浪的沖擊和侵蝕,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和美麗的風景。福州橫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熱,適宜樹木和農作物生長。然而,這裏經常發生幹旱、洪水和臺風等氣象災害。境內山地眾多,山地氣候垂直變化也相當明顯,造成了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布差異。福州市土地資源不同程度豐富,林地面積大,耕地嚴重不足,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沿海島嶼嚴重缺水,夏秋季幹旱。非金屬資源豐富,而金屬礦產短缺。海洋資源豐富,港口條件優越,“海上福州”建設潛力無限。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福州先民就創造了炭石山文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的後代,失去“閩越王”稱號,建“冶”城,開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墻建設。唐朝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浮山”,故原名“福州”,壹直沿用至今。唐末五代初(公元901 ~ 908年),福建王先後擴建“洛城”和“南北嘉城”,將美麗的玉山、巫山、屏山圍入城內,故福州又稱“三山”。北宋時期,福州知府張博昱提倡“織戶植榕”,使“滿城榕樹,夏不遮”,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譽。元朝時,福建在福州建都。明朝末年,唐朝國王朱在福建稱帝,福州也被稱為“傅晶”。清代設福州為府。65438年至0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建立福州。8月1949日,福州解放,定為福建省省會。福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口岸。早在東漢時期,福州就與東南亞有了貿易往來。唐宋時期,福州已成為繁榮的國際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明代,福州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福州港正式成為國家口岸。著名航海家鄭和在福州太平港(馬尾、長樂)增加補給後七下西洋。到了清代,經過康熙、雍正,福州的對外貿易再度繁榮,“使西南諸港鹹互惠”。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壹。改革開放以來,福州成為全國首批14沿海港口城市之壹,享受國家給予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園區、出口加工區等優惠政策。福州民風淳樸,文化繁榮,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早在三國兩晉時期,高燕、俞源、江淹等名人就曾在福州傳播中原文化。唐朝開元年間,福州成立了寺觀研究院。韓愈曾稱贊:“閩越長才,示人知文書,好如國齒。”他以為福州的文化水平可以和京都的長安相媲美。到了宋代,福州的教育文化更加發達,出現了“十客九奢在路上,南巷北巷讀書聲”的盛況。當時福州開設的巢經樓是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石鼓書院也被稱為中國四大書院之壹。明清以來,福州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聚集地,“開壹代風氣”的名人如繁星。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福州籍進士超過4100人,其中語文狀元16人,武術狀元7人,在全國名列前茅。福州永泰縣,自宋二年至宋八年,連續七年獲得“狀元”稱號。宋代嘉定元年的狀元、狀元、“丁甲三號”都是榕人,都被譽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奇跡。目前福州有50多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福州是壹座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掘證明,早在5000 ~ 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氏族部落就在福州長期定居。“閩人”是當時的土著人。大約在4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1年底到公元前16年初,這裏的閔族居民就與中原的華夏族有了接觸。到了周朝,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屬於周朝,而且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孫武江被楚威王打敗並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皇室逃往南方。部分越人進入福建,與閩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進軍福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王、嶽為國君,在福建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閩越人民先是反秦,後又協助劉邦攻打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壹為閩越王,福州成為閩越王都。沒有人能靠煉山造城,就叫“煉城”。金太康三年(282),撫州為晉安縣的縣市。首任縣長高燕重建縣城,稱之為“子城”。南朝隋唐時期,福州曾是福建鳳州、泉州、建州的城市。唐開元十三年(725),福州改名為總督府。從此,福州得名。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與其弟王超領兵南下,占領福建全境,建立福建,定都福州。王安置中原移民,選拔人才,興文教育,深湖擴城,減稅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光復年(901),王在淄城外環築大城池,有八門、九門、三門,稱為“雒城”,都是用印有“錢文”圖案的城磚砌成。除了官員的住所,洛城的人還被允許在指定的地段建造房屋,周圍是分段的高墻,稱為廣場。這就是“三坊七巷”的雛形。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各建壹座月城,大城夾在其間,稱為“夾心城”。因為南門外的地區地勢低窪,所以修建了城墻來防洪。當時整個城市略呈圓形,王越山(屏山)、九仙山(玉山)、巫山都被圍在城內,故有“三山”之別稱。後來,王的兒子王建立國家“大民”,並改名為福州“長樂府”和“東資本”。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瑜在嘉城外建外城。南宋紹興以後,遊牧民族橫行,中原被抹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之人漸至,人物十分繁盛。南宋末年,益王趙登以福州為駐地,將福州提升為福安為都城。元十五年(1278),福建在泉州建都,三年後遷回福州。明朝統治者不重視稅收,重獎清廉抑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有所恢復,紡織、商業、航海業也有所發展。明朝洪武四年(1371),在唐代賈城和宋代外城的基礎上,為防倭寇入侵,修建了壹座石頭城。這是阜城。直到辛亥革命,這座城市才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在福州登基,稱福州天星府,又名“傅晶”,為都城。明清時期,福州由福州政府統治。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壹,城市日益擴大。市區、南臺、倉山連成壹片,上杭、夏航、仲婷、臺江成為商賈雲集的市場,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中國海軍和造船業的發源地,為中國培養了壹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