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業知識主要考察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規、新課程理論、師德修養等五個模塊的相關知識和應用能力。
教育學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質
2.教育和社會發展
(1)教育的社會約束(社會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科技、人口等的影響。論教育)
社會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科技、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教育的社會功能(文化對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的反作用)
教育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人口功能
(3)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和挑戰。
現代化、全球化、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多元文化與教育改革
3.教育和人類發展
(1)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包括教育制度和素質教育)
(1)教育目的、功能及其價值取向
(2)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3)當代中國的教育目的和政策。
5.課程
(1)課程、課程類型及其特點
(2)布魯姆和加涅的目標分類理論。
(3)課程開發及其影響因素
6.教學
(1)教學的意義和任務
(2)教學過程的本質和基本規律
(3)教學的基本環節和實施要求。
(4)小學教學組織和課堂管理。
(5)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6)教學評價的功能(即功能P156)、類型、原則(P158頁的知識拓展)、方法(補充內容:觀察、測試、調查、自評)。
(7)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國內外主要教學模式。
7.德育
(1)德育及其意義
(2)道德發展的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P428-430)
(3)小學德育的目標和內容
(4)小學德育的基本原則、方法和途徑(與中小學相同)
8.班主任的工作
(1)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和作用(和中小學壹樣,照本宣科就好)
(2)小學班級集體建設與班級管理(如中小學,照本宣科復習)
(3)原則(補充: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集體教育原則、民主公平原則、寬嚴相濟原則、以身作則原則)、方法(補充:說理教育、榜樣示範法、契約法、獎勵法、懲罰法)和藝術。
(4)小學班級團隊活動的策劃、組織和管理(與中小學相同,P197)
(5)學校與課外教育活動和家庭的聯系與協調。
9.學生
(1)小學生年齡特征(年齡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重點是心理方面P341)
(2)小學生認知發展和學習風格的特點與教育(認知發展主要指觀察、思維、想象、記憶等。)心理學第二章是認知發展與教育,重點是小學生認知方面的水平。教學過程中應該做些什麽)
(3)小學生的個體差異(認知差異、性格差異等。)和教育(P351-353)
(4)特殊兒童及其教育的概念和類型。
補充:
1.特殊兒童是指在各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可以表現在智力、感官、情感、肢體、行為或言語上,包括發育低於正常的兒童、發育高於正常的兒童和犯罪輕微的兒童。
2.類型:(1)妳需要知道的:智力超長的孩子,智力低下的孩子,有特定認知或學習障礙的孩子。
(2)關註:學困生(後進生)和優等生(P197頁關於後進生和優等生的教育)★
10.教師
(1)小學教師職業特點(同中小學)
(2)小學教師的專業要求、專業發展階段(P86擴大知識面)和途徑(P86)
(3)良好的師生關系及其構建。
(2)心理學
1.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1)註意的概念、性質和規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2)感官知覺的概念,感官知覺規律的應用,小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和培養(像中學壹樣,是在書本上背的)
(3)記憶的概念、性質、過程和規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4)思維的概念、思維品質、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
(5)想象力的概念和小學生想象力的培養(P262-163根據書中內容記憶)
(6)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P271思維過程)和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教育心理學P420部分)
2.學生的情緒、情感和意誌
(1)情緒的概念和類型
(2)情緒的概念和類型
(3)意誌的概念和品質
3.小學生的個性發展
(1)需要、學生興趣及其培養(P308-309)
(2)智力的概念、智力理論(P312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和智力發展的個體差異(P350)。
(3)能力的概念、能力的類型、影響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能力的培養。
(4)人格的概念及影響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4.學習和學習理論
(1)學習的概念和分類
(2)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3)學習動機的概念、分類、影響因素、激發和培養。
(4)遷移的概念、類型、教與學。
(5)知識學習的類型、過程和策略。
(6)運動技能的概念、運動技能的形成階段以及影響運動技能形成的因素(即運動技能的訓練要求P416)是外因,而內因:(1)性格:在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性格特征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進行某種動作時,人的性格不同,行為模式也不同。(2)智力:關於智力與運動技能的關系,心理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心理學家松原將眾多研究成果歸納為兩種情況。第壹,當學習者的智力處於正常水平時,小肌肉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智力呈低正相關。智力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好;大肌肉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智力幾乎沒有相關性;通過心理訓練學習運動技能和智力之間幾乎沒有關聯。第二,當學習和智力有明確的正相關關系時,智力越低,學習進度越慢。(3)知識、經驗、理論:知識不等於技能,但技能的形成必須是軍事知識。知識越豐富,越有助於克服技能學習中的困難。但是,只學理論,不學操作,是很難形成任何運動技能的。因為知識和運動分析儀之間沒有聯系。只模仿操作,不學習相關理論,他們的技能無法得到進壹步的發展。理論可以加快運動技能的獲得,避免或減少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的錯誤。壹些心理學家對電氣裝配工人進行了實驗研究。壹組工人只是機械地重復學習技能,另壹組工人講解操作原理。結果表明,兩組工人的初始水平相似,但後來第二組工人的表現遠遠超過第壹組。)
(7)心理技能的概念、形成階段和培養。
5.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標準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主要途徑和方法(P470) (P471)
(補充:原則:教育性原則、總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活動性原則、保密性原則)
(3)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4)教師的心理壓力和應對
(3)教育法律法規
1.教育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P534)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尚明教育網)、《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尚明)
2.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1)教師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2)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規定的教師教育行為。
3.保護學生權利
(1)學生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2)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犯罪
(四)新課程理論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目標和基本理念
2.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方案的主要內容(可以網上下載看看)
3.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
4.新課程教學觀、學生觀和評價觀。
5.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校本課程)
6.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
(五)教師職業道德
1.教師職業道德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年),《安徽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試行)》(2013)
2.教師職業行為
(1)教師職業行為規範的要求和主要內容
(2)加強師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120分鐘,試卷成績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案例分析題等。
4.內容比例:70%左右的被試具備專業知識,30%左右具備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