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區古松巍峨,湖水碧波蕩漾,金瓦紅墻絢麗奪目。充分顯示了這座封建皇家陵園的雄偉氣勢。“風水之地”特有的莊重、清醒、神秘,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勾起對往昔的懷念。
陵區周圍有紅白藍三色界碑,前面有442塊木塊(也叫“拒馬某”)。陵區南北狹長,東西狹窄。陵墓的最南端是馬霞紀念碑,北面是華表和石室。石獅北面有壹座神橋和壹口滌綸井。沈橋是壹座石牌坊,在北面。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壹個小院。東跨院為梳妝亭,靜室。梳妝亭是皇帝在祭祀時換衣服和午睡的地方。這個安靜的房間是皇家廁所。西院是省祭祀亭,是建築。省祭亭是祭祀時宰殺畜禽的地方,建房是祭祀的地方。石牌坊的北面是陵墓的正門——大紅門,陵墓四周有朱砂墻環繞。大紅門內有壹條筆直的“神道”,神道兩側自南向北分別矗立著壹對擎天柱、壹對石獅、壹對石獅、壹對石麒麟、壹對石馬、壹對石駱駝、壹對石象。這些石獸把妳團結成壹只“石象”。再往北,神道中間,有壹座神力聖德的亭子。亭子的兩邊都有“面房”。碑亭北面是方城,方城正門叫“隆恩門”,門上有建築。方城中間是隆恩殿,兩側是附殿和附樓。龍恩寺後面有兩個柱門和壹個石壇,然後就是票門。檢票口頂部是大明大廈,檢票口入口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玻璃幕墻,兩側有“斜路”。月牙城後面是寶城和寶頂,寶頂之內是陵墓的“心臟”——地宮。寶成背後是人工堆砌的山——“龍爺山”。此外,陵墓西側,保定對面,有壹組名為“怡景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的建築群,是唐太宗嬪妃的安葬之地。昭陵建築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前朝後寢”等陵規。陵墓主體建築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他附屬建築均衡布置在其兩側。這種設計思想主要體現皇權至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群穩定、平衡、統壹等美學效果。“前院後寢”是出於“物死如物生,物亡如物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宮殿都是按照“前院後寢”建造的。按照古人的傳統觀念,皇帝死後也應該如期“朝朝”,仍然有壹個吃住的“寢宮”。
昭陵的管理有兩個政府辦公室:民事和軍事。壹個叫將軍衙門,壹個叫海關衙門。海關衙門主要負責陵寢區域的防衛,海關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壹般修繕。
應該指出的是:
下馬石:在古代,凡是向陵墓獻祭的人都要在此下馬,走到陵墓前。據說皇帝也走進去了。且排隊進入,不準穿越,違者格殺。
華表:每個華表由柱基、柱體和露盤組成。層層雲霧連綿不絕的石柱上,壹條巨龍盤繞其上,給人以玉龍翺翔天際的感覺。雕龍巨柱頂端,白石雲翼交叉成花狀。雲翼之上是壹圓承露盤,盤上有壹蹲獸,名曰“望天”。據說華表頂上蹲著的野獸叫侯,是龍族九子之壹,有觀看的習慣。
壹般有兩對中國名表,壹對在門外,望天朝南,望宮外,人們稱之為“王”。他們負責觀察皇帝外出時的行為,希望皇帝早日回宮,不要老是在宮外尋歡作樂,在外久留,浪費國家大事。當皇帝出去玩了很久也沒回來,《王》說,“國君,不要在外徘徊。回來處理國家大事。我們日日夜夜盼著妳回來,眼睛都快紮破了。”
在門後,壹對中國手表面向北方,看著宮殿。人們稱之為“望君”。他們負責監控皇帝的宮廷生活。如果皇帝住在後宮,不常出來察民情,就勸皇帝說:“國君,不要老是待在宮裏,只和後妃們玩玩。妳應該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我們日夜盼著妳出來,眼睛都快透過來了。"
神橋:昭陵神橋是壹座三孔拱形石橋,青磚鋪面(現改為條石),兩側為石護欄,欄桿上雕刻著天馬飛騰,還有草、海水、河流、花草、犀角等“八寶”。護欄上方雕有“寶瓶座雲拱”和“倚蓮”守望臺,橋兩端石獅守橋,橋下有“玉帶河”。
“神橋”是清代帝王陵墓中廣泛使用的建築形式。它不僅具有裝飾陵墓建築的功能,而且具有實用價值。就昭陵而言,陵墓的地形基本上是前低後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會有大量的雨水從後面漏到前面,沈橋的玉帶河就成了壹條排水通道,起到了保護陵墓的作用。現在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幹的,但是雨季還是會下雨。
石牌坊:牌坊是明清兩代的典型建築。它是禮儀筆記的起點,也起到裝飾墓葬、增加氣勢的作用。這座石坊是壹座木架結構雕塑,造型生動逼真。另壹方面,最引人註目的是起夾杠作用的五對石獅。他們蹲在須彌上,高昂著頭,張著嘴。整個石坊雕鑿貫通,即平雕、圓雕、浮雕、通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和壹爐,是石雕藝術的巨大寶藏。
正紅門是陵墓的主要入口。房間中間有壹扇“神門”,是唐太宗和蕭端文的“神門”。平時不開,只有大祭祀的時候才開。東側的壹個叫“軍門”,是皇帝來祭奠陵墓時走過的門。墻裙和墻頂用黃色釉面構件裝飾,墻面為紅色。這堵墻又叫“紅城”或“風水墻”,陵墓主體建築環繞其中。對面鄭弘門東西兩側各有壹面琉璃套筒墻,長8.5米,高5米。所謂“袖墻”,在外形上和照片墻壹樣,只是不在門的中間,而是在門的兩邊,就像衣服的袖子壹樣。套筒壁中央有壹個橢圓形的彩色玻璃,學名“盒子”。它鑲嵌著雲龍,壹種彩色玻璃,墻的兩邊有四條龍。奇怪的是,每塊彩色玻璃磚都有壹系列不同的數字。
神道(風水壹目了然):
進入鄭弘門,中間連接神門的道路叫神道,和神門壹樣,是陵墓主人靈魂出入的通道。
按照明清陵墓制度,神道有很多限制。第壹,不允許從神道的壹端看到另壹端,中間必須有建築隔斷,這意味著風水壹目了然。
建在昭陵神道上的亭子起到了風水壹眼看不出來的效果。第二,不允許隨意亂逛。
從正紅門的君主門望進去,可以看到神道和沈工聖德碑亭。
石像生是指神道兩側擺放的石人獸。石獸共十二對,有坐有站,分別是獅子(象征權力)、獅子(象征正義)、駱駝(象征交通)、大象(象征吉祥平安)、獨角獸(象征吉祥平安)、馬(象征戰鬥),其中駱駝、大象、馬是異地交通工具,所以象征疆域遼闊;共有12個石人,包括4個武官(象征禁衛),4個文官(象征親近文官),4個尊官(象征功勛官員)。
陵墓前的石人,也稱為翁仲,有兩個對稱的人物,即公務員和武官的形象。有壹種說法是關於的形象,它來自壹個名叫阮的秦代大力士。據說他有10英尺長,力氣很大。他駐守臨洮,征服匈奴。他死後,秦始皇特制的翁仲銅像矗立在鹹陽宮的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到鹹陽,遇到銅人,就為活著的阮而逃。從此,人們把故宮或翁仲陵前的銅人和石人稱為“銅人”。
陵墓前的石獸也是有來歷的。石獸是從漢代霍去病墓中放在墓前的。後來的皇帝在建造自己的陵墓時,也在陵墓前使用石頭人和野獸的裝飾。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唐墓、宋陵、明墓和清陵都在墓前陳列著石人獸。這些石像建於宣德十年(1435),它們反映了皇帝生前的禮儀和死後的尊嚴。石像全部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體積大,雕刻精細,其中最大的石像有30立方米,重達幾十噸。
北陵只有六對石獸,遠沒有明十三陵那麽排場。
龍恩門是方城的正門。它是壹個方桌磚石結構,有壹個拱形門道。門楣上方有壹扇石門,門上豎刻滿、蒙、漢三種文字“龍恩門”三個大字。門券正面為石雕,刻有雲紋圖案,下堿部分刻有松石等圖案。松樹蒼老扭曲得像壹條遊龍,門洞中間有兩扇手術門,上面蓋著鐵皮,用門栓鎖著。門前有壹個青磚鋪成的“丹”,是涪陵官員祭奠的地方。龍恩門頂部有壹座門樓,俗稱“五峰塔”。這棟建築有三層,屋頂依山而建。在大脊的中間,有壹個用玻璃烘烤、用四根金條加固的原葫蘆。這些金鏈(其實是鍍銅金)俗稱“江山萬代”。民國時期,由於地方動亂,被摘下交給政府保管。結果,他們無處可尋。
五峰塔寬三間,深兩間,上下三層。風格和沈陽故宮的鳳凰塔挺像的。這座建築是昭陵最高的建築。據說,在過去,天氣好的時候,妳可以在數百英裏外的遼陽看到太子河。
方城高20尺3尺3寸,周長79尺。用青磚堆砌而成,東、西、南三面都有垛口(隱藏開口)和女墻。北面建壹堵墻,門兩邊有“小路”供上下。道路寬5.4米,青磚鋪砌,路面由外向內傾斜。
城四角有角樓,角樓兩層,均為壹室,黃琉璃瓦頂,大脊正中有寶葫蘆,四拱角下掛有風鈴。
小動物是獨特的。
內外用油彩裝飾的彩畫,正面是對開的門,裏面有樓梯供上下。上層有四扇格子門。
都說方城是盛京的縮影。是典型的封建城堡,門戶嚴密,小溪眾多。
龍恩寺
龍恩堂又叫“享堂”。昭陵的隆恩殿是祭祀陵墓主人唐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的地方。崇德八年八月創建。順治七年十壹月,命名為“龍恩殿”,同時懸掛匾額。康熙三十年重修,現在的樣子就是康熙重修後的情況。
此殿西三門寬,兩室深,單檐歇山式。它四面都有門廊,黃色琉璃瓦屋頂。大廳沒有天花板,梁架露在外面,畫在上面。這種做法被稱為“透明建築”,是清代早期建築的壹個特點。殿後有壹個蓋著黃緞的大暖閣,也叫“戴帽”。暖閣裏有床,有窗簾,有黃雲緞洗發水和被褥,有竹樹(掛衣服的桿子架)等等。
龍恩殿建在壹個巨大的石臺上,高六尺,周長三十六枝四寸。橋臺是住友式的,周圍有掛鉤。正面有三個臺階,須彌山的基座設計從上到下可以分為六層。第壹層是串珠紋,是壹排相互相切、形似圓珠的石雕帶。第二層,由卷葉花反復不斷組成的圖案單元構成須彌山的上枋。第三層是上面的貓頭鷹,是壹排蓮花花瓣;第四層是環帶,也是由卷葉花組成的單元;第五層是蓮花花瓣組成的下梟;第六層由壹排唇形的花組成。欄板、立柱、寶瓶雲拱(又名網瓶荷葉)、守望頭、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精巧,有蔓草、卷葉花、石榴花等圖案,美觀流暢,自由翻滾。
夷陵門
他們俗稱二柱門,真的很俗。在龍恩寺後面,它們也被稱為“田沖牌坊”和“照排”。門口是壹間掛著琉璃瓦屋頂,兩邊各有壹根方形石柱的房間。石柱前後有抱鼓石。柱頂有壹座“望天”,坐北朝南,其中壹座用鐵鏈鎖著。民間傳說;當年,工匠在雕刻這個壇子的時候,不小心砸破了手指,血濺在上面。由於月光的照射,這個罐子成了“精品”。從那以後,他不再檢點自己,經常下到陵墓前的渾河去喝水。當這件事被皇帝知道後,他下令把他鎖起來。此外,兩石柱之間還有壹道木門,名為“二柱門”,常年緊閉。
在二柱門後面,石祭壇長八英尺六英寸,寬五英尺,高四英尺,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形狀像壹個住友。刻有各種圖案。雕刻有纏繞的蓮花和珍貴的花朵,圖案豐富,枝葉整齊。夏芳雕刻“八寶佛”,如法螺、* *、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等。也有道教雕刻,如韓仲禮的冷暖扇,曹國九的八卦雲板,的陰陽劍,藍彩鶴的花籃,的火葫蘆,何仙姑的竹籬笆,韓湘子的洞簫,張的漁鼓。黑暗八仙”。這些“八寶”和“暗八仙”,意思是把所有的財寶獻給墓主人。此外,石壇上還刻有柿子、如意、純瓶、鵪鶉,寓意“萬事如意”、“平安無事”。
祭壇上有五尊石雕。中間是香爐(也叫“海山”),兩邊是壹對香瓶和燭臺。香爐雙耳三足,刻有伏完如意行雲、靈芝、螺鈿等圖案。腿是象鼻腿。造型穩重,爐內有“紫石焰”(有壹種說法是“段曦石”,即制硯之石),兩邊香水瓶上也豎立著紫石,寓意香煙不斷燃燒,清朝是壹系列永生。
這個祭壇是大祭祀時祭祀掃地僧的皇帝或王公“吊唁”和奠酒的地方。有人說地宮入口在石壇之下,真假不得而知。直到地宮開啟的那壹天才會得到驗證。到了清代,石壇壹旦搭起,就絕不允許移動。
明樓,又名大明樓,位於防城北門。明樓內有壹兩座漢白玉石碑,高約六米。石碑頭部為龍頭,開口部分中間刻有“昭陵”二字。碑身豎刻“唐太宗文陵寢”字樣。也是滿蒙漢三體。這個碑又叫“聖碑”,上面馬上寫著唐太宗“殿號”和“謚號”的碑。
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後祠堂的排列名稱,意思是按照左昭、穆的順序排列後代。太宗的《左昭》稱“太宗”,於是“太宗”就成了皇太極的“廟號”。所謂“謚號”,也稱謚號,是壹種高度概括皇帝個人壹生功過是非的辭藻。《易·周樹釋法解》說:“釋者,行之跡也。號碼。功德表也。”謚號應先由後嗣皇帝“尊稱”,在第三、四代皇帝繼位後再加謚號。所以皇帝的訃告字數很多,壹般在20字以上。皇太極謚號的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文盛瑞孝民趙鼎龍道龔賢文帝”。* * * 25個字。不過壹般不叫它的全名。我想用它的最後三個字來代替它。皇太極謚號簡稱“文帝”。“文”字有“師從天緯”、“從”來、“親民”之意、“修聖結”之意、“聲教”之意。神位碑上的銘文,和神位碑壹樣,應該是嗣帝所寫。不過這個碑是康熙時期建的,所以不是順治寫的,是康熙皇帝寫的。聖德碑上的碑文雖然可以由壹個文人書寫和書寫,但這個碑應該是康熙皇帝自己寫的。
昭陵第壹高樓大明大廈,歷史上曾數次遭雷火襲擊。其中最嚴重的壹次是偽滿洲國四年(1936)五月二十九日,整個明建築幾乎毀於雷火。神聖的石碑也被雷火損壞了。紋飾不全,碑身有裂痕,只好用兩道鐵箍加固。現在的大明大廈是1939重建的。
反面
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大廈後面,因形似月牙,故名“月牙城”。城高二尺七寸(略低於方城),周長二十七尺七尺。這座城市空蕩蕩的,毫無生氣。只有嵌在明樓牌坊人口區北墻上的彩釉墻,為這座空城增添了幾分生機。照壁上有花瓶,花瓶裏插著荷花,枝葉繁茂。雖然‘月牙城’這個名字很美,但是有很多驚心動魄的傳說。
據傳說,神秘地下宮殿的入口就在這華麗的玻璃屏風後面。為了防止有人盜墓,地宮門口安裝了很多暗器,在琉璃屏風上安裝了暗器的機關。
墻上那些紅花綠葉可能就是它的開關。誰要是不小心碰了它,地宮裏的毒箭就會飛出來...;有人說這個地方也叫“啞院”。陵墓修復時,他們害怕陵墓工人出去泄露地宮內部的秘密。地宮關閉後,他們把陵墓工人集中在月牙城,強迫每個人服壹種藥,陵墓工人從此不能說話。也有人說,皇帝怕陵墓工作人員泄密,停止擡進地宮時,就立刻堵住了地宮的入口。把所有活著的陵墓工人封在地宮裏埋葬等等。這些傳說真的讓人覺得月牙城是壹個陰森恐怖的地方。
——其實從幾座發掘的清代帝王墓來看,上述傳說都不存在。首先,地宮的入口不在月牙城的玻璃墻內。地宮裏沒有毒箭,地宮裏也沒有發現殘缺不全的淩工。以上傳說不可信。
月牙城是陵墓建築布局中介於方城和寶城之間的壹個特殊空間。這裏的步道是用來上下方城和寶城的。
寶城是壹座高20尺3尺8寸,周長61尺的半圓形城池,又稱“羅泉墻”。它由青磚建成,帶有壹個象征性的嬰兒床和壹面女性墻。還有“荷葉瓶”等清除積水的設施。相傳秀寶城用的是“男孩夯”,即在夯襯土時,挑選壹群十歲左右的男孩,踩在地上,邊踩邊砌磚。大概是因為男孩女孩在傳統觀念裏是純潔吉祥的象征吧!
寶成中間的土墩叫寶鼎,也叫“獨龍府”。它高二十英尺,周長三十三英尺。它是用混凝土(石灰、沙子和黃土)夯實的。據說搗固時要澆點糯米湯。如果男孩被撞倒黴,這湯不粘,但是涼了之後很硬。寶頂的皮要塗白灰。使其光潔牢固,不會被雨水滲透和沖刷。
地宮是保定地下陵墓的“心臟”部分。官書對帝王陵墓和法規制度並不保密,除了地宮,官書是保密的。但估計比不上乾隆的地宮:)
昭陵十景
在古代,學者們喜歡把壹個地方或壹處名勝概括成幾個景觀。每壹個場景都以四個字命名,字面工整,對村子恰到好處,以便於記憶和背誦,作為對家鄉的褒獎。據史書記載,昭陵有十景,即龍山雪、寶鼎凝、山門口燈、碑上月色、橡樹林煙雨、渾河潮流、草甸鶯、塔上燕、表星輝、仙人升騰。
1.龍山的雪:
龍山是龍爺山。山雖不高,但植被茂盛。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有很多降雪。每年冬天,龍爺都會被白雪覆蓋,就像壹條披著鱗片和盔甲的銀龍。躺在陵墓後面。
2、保定寧輝:
保定高二十尺,周長三十尺。表面被石灰塗成灰色。每當太陽從西邊落下,陽光就照在保定,使保定像壹面傾斜的“鏡子”壹樣閃閃發光。
3.大門燈:
山門是大紅門。在古代,昭陵和古城沈陽之間沒有高樓阻隔。從墓前望去,盛京的塔、墻、塔、廟歷歷在目。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我站在陵墓的正門,望著夜色中的沈陽城,卻見燈火通明,若隱若現。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看不到了。
4.紀念碑上的月光:
碑樓指的是聖德的碑亭。相傳這座建築屋頂的琉璃瓦有壹種特殊的成分,在夜晚月光的折射下可以閃閃發光。尤其是15日晚上,天空遼闊幹凈,屋頂折射的光線越來越鮮明。
5.橡樹林的煙雨:
“紮林”在東紅門以北。據傳說,每當夏季大雨過後,天氣就會突然轉晴。這時橡樹林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出現煙霧彌漫的景觀。原因可能是橡樹的葉子比其他的厚,容易吸水。太陽突然變熱,樹葉中含有的水分蒸發。
蒸騰作用。
6.渾河潮:
相傳渾河原來的古道在昭陵之前。有壹次,昭陵節正好趕上河水泛濫,所有來祭祖的官員都被隔在對岸。他們不能按時祭祀墳墓,所以官員們受到了懲罰。於是,為了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渾河改道至沈陽以南。“渾河潮”是指渾河改道前的洪水。當然,渾河改道的理論只是傳說。
7.草地鶯:
“草甸”指陵墓後紅墻以北的壹片荒野。俗稱“白草甸”。
8.塔雀:
“塔”指的是龍恩門的五峰塔。這座建築又高又開闊。
,是鳥類的棲息地。他們在上面建了許多巢。每天傍晚,經過壹天的覓食,雀類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圍著五峰塔上下飛舞。
9.華表不朽:
傳說中,丁得道成仙,化為白鶴,返回故鄉遼陽。
10.龍頭瀑布:
龍頭指的是龍恩殿平臺四角突出的獸首,其實就是排水口。每次下大雨,龍恩殿和平臺的積水就像瀑布壹樣從四角的水龍頭裏傾瀉出來。當然,昭陵的美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