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采訪和調查,很多災民在震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大部分人無法擺脫地震帶來的心理陰影,比如噩夢。“閉上眼睛就是房子倒塌的場景。”;或者整天頭暈目眩,眼前的壹切都在晃動,雙腿發軟。
專家稱地震後有三種“精神病”患者。第壹,我過去患過某種病,被治好了。這次地震造成了精神緊張和恐懼,誘發了舊疾。二是老年人體弱多病,各種生理機能下降,地震引起精神緊張和恐懼,進而導致內分泌失調或某些生理機能進壹步下降,誘發頭暈、頭痛、心臟病等;第三,地震帶來的精神緊張和恐懼,加上不斷的余震,產生了條件反射,余震發生時會更加緊張和煩躁。
回顧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地震造成的心理創傷對災民產生了持久的應激效應,長期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地震中死去的人和沒有親人的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壹樣的。震後余生的人出現了某種創傷後應激障礙。其中神經癥、焦慮、恐怖的比例高於正常流行病學數據,有的高出正常值3 ~ 5倍。很多人失眠、多夢、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28”會碰現場傷等。,而經歷過地震創傷的人患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於正常人。
壹個病人在唐山地震中失去了三個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去世的孩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她都會忍不住難過不開心很久。即使在大白天也要在家裏掛窗簾。如果不掛窗簾,會有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從窗戶進來的錯覺。每當她說起自己過去的經歷,都會淚流滿面。
還有壹名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困廢墟4小時,救援人員及時趕到使其安全脫險,在他心中留下陰影。有壹次他在外地出差,住處突然停電。黑暗中,他突然感到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懼襲上心頭,仿佛自己又被埋在了廢墟下。以後,這種錯覺逐漸增多,恐懼也隨之而來。他不能再呆在封閉的環境裏,不得不到處開門。
中國心理健康協會教授肖認為,“災難會對人們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他們將終生折磨人,改變患者的性格,甚至導致自殺和暴力等極端行為。"
什麽是危機心理幹預?
在心理學領域,危機幹預是指對處於心理危機中的個體采取明確有效的措施,使其最終克服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心理危機幹預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自殘或傷害他人,恢復心理平衡和動力。在海嘯中,有效的危機幹預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甚至穩定危機帶來的強烈恐懼、震驚或悲傷,恢復心理平衡,調整近期生活,學會應對危機的有效策略和健康行為,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為了在危機中進行有效的心理幹預,我們必須知道人們在危機中有哪些心理需求。海嘯期間,人們會更關心個人的基本生存問題,比如環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會擔心自己和自己關心的人(如父母、親人、孩子、朋友、老師);會表現出驚慌、無助、逃避、墮落、恐懼等行為;我想透露壹下我對海嘯緊急事件的內心感受;渴望生活盡快安定下來,恢復正常;希望得到別人情感的理解和支持。這些心理需求為危機心理幹預提供了基礎。
心理危機如何進行心理幹預?
危機幹預通常在危機發生後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周內進行。危機幹預工作者壹般必須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病學家等。海嘯期間,需要心理幹預的人群非常廣泛,包括有身體創傷的人、壹線醫護人員、急救服務人員以及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誌願者,他們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此外,不願意公開求醫的人和擔心恐懼的普通大眾也需要心理援助。危機幹預有多種形式。危機心理咨詢不同於傳統的心理咨詢,危機心理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規律。要運用即時、靈活、方便、短期的輔導策略,幫助人們適應和度過危機,盡快恢復正常功能。心理支持團體被廣泛用於危機幹預。
小貼士:
如何疏導恐慌情緒?
面對突發事件,當妳感到心理壓力很大的時候,要和親友溝通,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合理的發泄,大膽地把自己的恐慌說出來。這時候最好通過電話和網絡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溝通緩解內心的焦慮。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強迫自己抗拒或否認面對災難和突發事件時的恐懼、擔心、驚慌、無助等心理體驗,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千萬不要用煙酒來緩解壓力,更不要產生憤怒等不良情緒。同時,啟動科學的心理調節措施,開展壹些能讓自己放松的活動,比如聽音樂、看小說、寫日記、收拾家務等自己感興趣的小事,轉移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睡眠。
如果家裏有老人或小孩,可能會出現壹些異常行為:易怒、興奮、焦慮、嘮叨,甚至聯想到過去的壹些負面事件。這個時候家人要盡量理解,最好能在壹起,增強相互依賴和安全感。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情緒反應,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被信任,從而充滿自豪和自信,以減少負面情緒的可能性,用自己的自信去鼓勵和激勵所愛的人。
如何應對喪親之痛?
每壹個哀悼的過程都是沈重的,如果親人的去世是突然的,完全出乎意料的,那麽這樣的打擊往往比可預見的死亡(如親人因癌癥去世等)更難以承受。),而且哀悼反應可能會更強烈,哀悼過程會更持久,就像這次地震造成的意外死亡壹樣。
失去親人會使人產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傷、憤怒(痛恨逝者拋棄自己,或者抱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錯誤)、內疚、自責、焦慮、疲勞、無助、孤獨、恐懼、苦思。
除了哀悼,很多人還會做噩夢,自責,幻想自己本可以在秋天失去親人,然後把親人的死當成自己的錯。這時候心理幹預很重要,要安撫幸存者的情緒,讓他們知道是天災奪走了親人,不是他們的錯。
同時,幸存者要盡快堅強起來,學會適應已故親人不復存在的新環境,扮演以前不習慣的新角色,掌握壹些以前沒有的生活技能,以適應新環境。如果不能意識到環境發生了變化,重新定義生活的目標,我們很容易長期陷入痛苦之中,這對健康極為不利。
正如壹位失去兒子的母親所寫,“直到最近,我才註意到生活中的壹些事情仍然向我敞開,讓我快樂。我仍然會為我的孩子哀悼。我對他的愛的記憶將永存,但生活仍將繼續。反正我壹定要健康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