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如何應對職業倦怠?

如何消除職業倦怠

概念和起源

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壓力下,身心疲憊、精疲力竭的狀態。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科德寶在1974中提出的。他認為工作倦怠是情緒衰竭的壹種癥狀,最容易出現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後來,Maslach等人將工作中應對長期情緒和人際壓力源而導致的心理綜合征稱為職業倦怠。研究表明,工作倦怠包括三個維度:情緒耗竭、去人格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壹般來說,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壹種極端反應,是個體在長期壓力下經歷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表征特征

妳總是對妳的工作不感興趣嗎?妳是否對自己目前的職業狀態充滿厭倦?妳曾經效率極高,現在工作績效明顯下降,身體疲憊?

如果妳有上述“癥狀”,說明妳正面臨職業倦怠的危機。意識到這些危機並積極調整,會幫助妳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為背後,有壹種動機,心理學稱之為動機。

動機具有喚起、調節和維持行為的功能,它的產生與人的需要和興趣密切相關。當動機消失後,它所推動的行為也就結束了。因此,當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或缺乏動力,但又不得不去做時,就會感到厭煩,身心疲憊,工作績效就會明顯降低。長此以往,人會面臨職業倦怠的危機。

分類

工作倦怠壹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情緒衰竭:指缺乏精力和工作熱情,感覺自己的感情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發現是工作倦怠的核心緯度,癥狀最明顯。

2.人格解體:是指刻意保持自己與工作對象的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敷衍了事,個人發展停滯,行為古怪,申請派遣。

3.無力感或個人成就感低:指對自己評價消極的傾向,並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僅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枯燥乏味。

工作不匹配理論

職業倦怠始於工作,直接影響工作準備狀態,進而反作用於工作,導致工作狀態惡化,職業倦怠進壹步加深。這是壹個惡性循環,對工作極具破壞性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消除工作倦怠,對於穩定員工隊伍、提高工作績效具有重要意義。

Maslach和Leiter在1997中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論。他們認為,員工在以下六個方面與工作越不匹配,就越有可能出現工作倦怠,包括:

工作量:如過度勞累;

控制力:控制力的不匹配與工作倦怠中的無力感有關,這通常表明個體對工作中需要的資源沒有足夠的控制力,或者說個體沒有足夠的權限使用自己認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

報酬:可以指經濟報酬,更多指生活報酬;

社會化:比如,員工與周圍的同事沒有積極的接觸(個人可能因工作而被孤立或缺乏社會接觸,但同時在工作中與他人發生沖突造成嚴重影響);

公平:是工作量或薪酬的不公平造成的,評價晉升的不公平容易帶來情緒衰竭;

價值觀沖突:員工與身邊的同事或老板價值觀不壹致。

工作不匹配理論倡導工作倦怠的幹預訓練計劃,該計劃應著眼於工作不匹配的轉化。這不僅需要對員工進行個人培訓,還需要進行管理培訓。管理培訓是指改變上述六種工作不匹配中的壹種或多種,需要組織的配合。只有員工個人和組織雙管齊下幹預,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這壹理論對當前的組織幹預具有指導作用。

雖然目前對職業倦怠的有效幹預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該領域的專家根據已有的研究和自身經驗給出了壹些建議,希望對處於職業倦怠困境中的個人和組織有所幫助。其中,針對個人的幹預強調:

認知的改變:要求個人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機會,不會因為不恰當的期望和失敗的努力而產生職業倦怠;

積極面對問題:采取更積極的措施去處理,而不是回避;

歸因訓練:將問題的原因歸因於個人能夠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等,有助於妳成為壹個更具內控性的人;

此外,更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盡力改變環境,合理的飲食和運動,這些都會幫助妳逃離職業倦怠。

對於企業或組織的領導者來說,面對員工的工作倦怠,我們不應該袖手旁觀,任由他們發展。以下措施可以幫助妳有效降低和減少員工的工作倦怠:

明確任務分配;

1.明確角色和職責;

2.提供建設性的反饋;

3.接受更多員工對流程和再造的意見;

4.在評價工作績效時,要把員工的優點、貢獻、錯誤和缺點放在重要位置;

5.提供與工作相關的培訓和信息。

職業倦怠對策詳解

職業倦怠作為壹種客觀存在,已經成為很多人積極行為的障礙。如何讓他們告別倦怠,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有效的嘗試。

首先,改變導致倦怠的壓力源。近日,商報聯合南北人才網發布的寧波企業管理者痛苦指數首次調查顯示,“上級總是不信任我,授權不足”和“公司預定的工作目標過高”是最痛苦的壓力源。因此,作為老板和管理部門的管理者,應盡可能突出情緒化管理特點,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壹味施壓;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氛圍,為員工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及時解決員工的抑郁和疑惑;同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調整競爭機制,滿足大部分員工的成就需求。這在壹定程度上可以緩沖員工的心理壓力,減少職業倦怠的發生。這需要全社會的關心。但這是獨立於員工意誌的。

其次,提高自己了解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最基本的運用心理策略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寄希望於壓力源的改變。這是告別倦怠的根本。這個很有效。

(1)了解自己:即了解自己的自我價值,掌握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預測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觀情緒是否影響了自己的身心變化,是否做好了應對壓力的準備。只有積極的自知之明,才能正視壓力情境的客觀存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勇敢面對各種現象,準確對待周圍環境中的所有人和事,從心理上控制自己並努力與周圍環境保持積極的平衡,成為自己行動的主人,從而避免壓力帶來的身心傷害;只有這樣,才能對可預見的壓力進行自我調整,積極設置緩沖區,提高心理應對水平。所以,我們只有擺脫自己的陰影,正確認識自己和周圍的環境,才能把改變當成壹件正常的事情,不斷接受改變的刺激,積極、快樂、主動地迎接生活的挑戰,擺脫倦怠。

(2)尋求積極的應對方法:應對是指成功應對環境挑戰或問題的能力。通常,積極的應對方式能使妳有效面對心理壓力,恢復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消極應對往往會使人處於緊張狀態,繼續消耗自己的潛能,產生倦怠,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1,運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暗示是指以含蓄、間接的方式,不采取對抗的態度,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這種心理影響表現在使人以某種方式行動或接受某種觀點和信仰。暗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積極的暗示可以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和挫折。每個人都可以把自我暗示作為提高應對壓力能力的策略。千萬不要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抱怨、退縮或自憐,否則人很容易陷入倦怠,無法自拔。這時候,我要用言語反復提醒自己:“壹件事壹件事,我壹定會完成壹切”,“走到那裏就是壹天”,“工作很有趣”,“開心地做,總比痛苦地做好”,“有人幫妳是妳的運氣,沒人幫妳是壹種正義的命運,什麽都不會為妳做,妳得靠自己”,

我堅信“苦與樂都在主觀的心裏,不在客觀的東西裏”,“我快樂是因為我覺得快樂”……學會隨時對自己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哪怕是陰天也是別樣的美”“積極的生活態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當面對孤獨、寂寞、沒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時,要學會獎勵自己,為自己加油。即使妳取得了壹點點進步,也不要忘記對自己說:“哦,我做得真的很好。明天我會繼續努力!”。在這類話語的不斷自我暗示下,個體會從急躁、氣餒、氣餒,轉變為情緒穩定、有條不紊、充滿自信,以及對各種壓力的自信和駕馭能力。他們的心理狀態得到了調整,心理活動水平得到了提高,使他們能夠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在苦難中不斷尋求新的樂趣,成為壹個熱愛生活、善待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

2、學會適應策略

妳聽說過NBC電視節目主持人、職業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員之壹查理嗎?講瓊斯故事的人往往有壹個很深的感受,因為恐懼而拒絕改變,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如果妳能積極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和挑戰帶來的壓力,快速靈活地應對,妳壹定能在迷宮中找到自己的路。也許會讓妳付出很多艱辛和代價,但會幫助妳在風雲變幻的時代獲得成功。所以,面對各種應激事件和壓力,壹定不要壹味抱怨,而是要及時調整心態,學會適應,換個角度看待壓力。學會感激讓我們頭疼的壓力,因為沒有壓力,我們的生活可能會不壹樣。並積極參與改變,以免感到受到極大的傷害。壓力研究大師塞裏曾說:“很多人在某個階段感到失敗,很大壹個原因是不願意改變現狀。”帶著壓力去改變,這是最關鍵的適應問題,只有妳自己能幫到自己。如果妳想改變,那就行動吧!

《管子·心術》下壹章記載:“心術者,無為而治其心。”運用心理策略影響心理狀態,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別倦怠。對於已經出現的,通過醫院調查無法發現身體有任何異常不適,應積極考慮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盡早預防,盡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