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目前世界旅遊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目前世界旅遊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壹、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60年來,世界旅遊業發展繁榮,期間雖有波動,但整體呈高速增長態勢。推動世界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三個:壹是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與之相關的國民收入的穩步增加,使人們有能力支付昂貴的旅遊費用。比如在歐洲,月入4000到6000歐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以非常輕松地去亞非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花費在2000歐元左右,低於月收入。現在歐美壹些家庭已經習慣了每年出國旅遊。第二,交通技術的巨大進步使長途旅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大縮短了國家之間的距離,使“地球村”的概念成為現實。其中,寬體噴氣式飛機的發明、家用汽車的普及和高速鐵路的廣泛應用尤其值得壹提。第三,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人權民生的不斷改善,使得人們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去旅行。以發達國家中每周工作時間最短、壹年帶薪休假最長的法國為例,每周法定工作時間從1919為48小時,從1936減少到40小時,從2000年開始實行35小時工作制;除了每年的法定節假日,每年的帶薪假期是1936兩周,1956三周,1968四周,1981五周。換句話說,法國人每年大概有5個月不用工作。北歐其他國家也差不多。美國人已經有1/3的休閑時間,2/3的收入用於休閑,1/3的土地面積用於休閑。休閑度假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壹種重要生活方式,休閑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壹種重要經濟形式。

縱觀60年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突出特點和發展趨勢。

第壹,旅遊業高速、持續、穩定增長,其他任何行業都無法與之相比。有學者研究表明,就全球遊客數量而言,從1950到2000年的50年間,基本上每十年翻壹番,從1950年的2500萬增長到2000年的6.7億;2000年到2010的最近十年,由於遊客數量的不斷增加,增速有所放緩,但十年間仍增長了2.7億,2010年達到9.4億。就世界旅遊收入增速而言,60年來中年平均增速為6.9%,基本上每十年左右就會翻壹番。其中,1950到1960的前十年,年均增長率為10.6%;依次是第二個十年9.1%,第三個十年5.6%,第四個十年4.8%,第五個十年4.3%,第六個十年6.5%。對比分析表明,世界旅遊收入增速明顯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以每十年為壹個周期計算,年均增速通常在3%以下)。根據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國際旅遊經濟總量占全球GDP的比重超過10%,旅遊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超過12%。國際旅遊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分量可見壹斑。

二是世界旅遊市場逐漸分化,呈現“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從旅遊目的地的區域劃分來看,歐洲和北美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兩大旅遊景點,是全球旅遊市場的“雙雄”。但在過去十年中,情況正在迅速變化。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壹體化的進程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軌跡,也打破了原有的旅遊市場格局。國際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多樣化,東亞和太平洋成為第三大首選目的地,從而形成了歐洲、北美、東亞和太平洋“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接待的國際遊客數量還不到19萬。到2000年,國際遊客接待量達到112萬人次,2010年接近2億人次,約占全球份額的20%。據預測,到2020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國際遊客的全球份額將上升至27.3%,超過北美(當時為17.8%),躍居全球第二,進壹步鞏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從國別分布來看,傳統的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國長期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均為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約占世界總量的90%。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波蘭和亞洲“四小龍”國家相繼加入。這種情況可以用“多極化”或者“百花齊放”來形容。比如2010,全球9.4億遊客中,有47%來自新興工業化國家。尤其是中國,是這壹趨勢的代表,成為當今世界第三大旅遊目的地,2010年遊客5600萬。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壹大旅遊接待國、第四大旅遊客源國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但總體上看,發達國家旅遊業在全球旅遊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格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難以改變。

第三,旅遊基本實現了休閑化、大眾化、社會化,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基本權利。世界已經進入“旅遊時代”。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人們的閑暇時間隨著時間增加,而恩格爾系數隨著時間減少。早在1995年,全球就有145個國家實行5天工作制,大部分國家實行每年5~52天的帶薪休假制度。壹些發達國家甚至計劃每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5小時,每周工作20小時,並進壹步延長帶薪休假時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20%~30%,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休閑度假旅遊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遊客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產品,開始選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時代特色和個性特色的休閑度假產品。歐美發達國家是休閑度假旅遊的發源地。目前休閑度假旅遊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市場方向,世界旅遊強國基本都是休閑度假旅遊發達國家。其中,海島和濱海休閑度假是旅遊業的第壹支柱,成為壹些國家和地區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如百慕大、巴哈馬和開曼群島,旅遊收入占其國民收入的50%以上。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波羅的海和大西洋的海灘和沙灘已經成為非常著名的旅遊勝地。

第四,旅遊業與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商務會展等行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特別是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已經成為跨領域、跨行業的綜合性、戰略性產業。壹是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成為世界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交通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旅遊需求的多樣化、旅遊管理的信息化和旅遊裝備的科學化。在線旅遊預訂、電子旅遊信息、電子簽證和電子商務正在改變旅遊業的市場環境,社交網絡的廣泛應用也在改變旅遊業的面貌。相關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旅遊產品在線銷售約占旅遊總銷售額的15%,未來五年這壹比例將上升至25%。人造主題公園充分利用了現代高科技的結晶,如聲學、光學、計算機模擬系統等。,以增加旅遊業對人們的吸引力。二是旅遊與文化體育產業的結合成為亮點。文化是旅遊產品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遊是不存在的。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文化體育賽事不僅能為舉辦國帶來強勁的旅遊客源和旅遊收入增長,還能傳播本國文化,展示文明成果,提升國家形象。第三,旅遊業直接促進與之密切相關的酒店、餐飲、服務業、百貨和奢侈品的消費。此外,旅遊公司本身可以成為巨大的商業帝國。比如全球最大的旅遊公司美國運通,總資產超過2000億美元,在全球130多個國家擁有1700多個營業網點,年收入360億美元。

二、世界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

世界旅遊業上述四個方面的發展趨勢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都會持續。在此基礎上,可以預測,在未來10~20年,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將呈現以下新趨勢和新特點。

壹是旅遊市場進壹步精細化、差異化。未來,遊客的旅遊目的將越來越個性化,旅遊機構將越來越註重從更深層次上開發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旅遊市場將更加精細化和差異化,旅遊產品將更加豐富多彩。除傳統觀光、度假、商務旅遊三大主導項目和產品外,特色旅遊和主題旅遊更具發展潛力,如宗教旅遊、探險旅遊、考古旅遊、研學旅遊、蜜月旅遊、民族風情旅遊等,將形成各具特色的旅遊細分市場。而且觀光、度假、商務三大傳統旅遊項目將進壹步升級。觀光旅遊在中低收入國家仍將占據第壹的領先地位,並逐漸流行和普及;高收入國家的市場將逐漸萎縮。在度假旅遊方面,這兩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生態、綠色、低碳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為支撐的度假勝地將成為旅遊市場的主流產品。在商務旅遊方面,隨著世界經濟的多極化和經濟增長中心和商務熱點的轉移,它將變得多極化和多樣化。歐洲、北美、日本等傳統商務旅遊目的地的地位壹時還難以撼動,但也會增加東亞、中東、新興經濟體等新的商務旅遊熱點。

二是出行方式更加靈活多變。旅遊模式將向個性化、自由化方向發展,各種新穎獨特的旅遊模式將應運而生。在追求個性的浪潮下,未來個人出行,尤其是中短途地區的家庭出行的份額會逐漸增加。遊客在旅行中尋求更多的參與和娛樂。那些有趣的、充滿活力的、特色鮮明的旅遊場所,那些輕松活潑、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方式,會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追捧。民族風情、地方特色以及旅遊與娛樂的結合將成為未來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的重要方向。

三是“銀發市場”不斷擴大。按照聯合國現行標準,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7%)時,壹個國家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齡化是壹個全球性問題。發達國家老年人口比例通常在20%以上,發展中國家情況略好但老齡化趨勢迅速。在當地社會中,老年人是壹個富裕、休閑、健康和活躍的階層。他們比年輕人對休閑度假和外國古代傳統文化更感興趣,必然會成為旅遊隊伍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歐美等高收入國家出現了老人帶著兒孫出遊的現象。“銀發市場”越來越受到旅遊接待國的重視,它將成為未來世界旅遊業的重要市場。

第四,旅遊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旅遊目的地的局部戰爭、地區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際恐怖主義、政治動蕩、社會不穩定以及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傳染病等因素都會打擊遊客的消費信心,從而對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美國“9.11”事件後,旅遊安全成為遊客首先考慮的問題。毫無疑問,未來的旅遊安全和旅遊目的地的社會穩定與和諧將越來越受到旅遊機構和遊客的關註。

第五,“綠色旅遊”成為新趨勢。各國越來越重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視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旅遊目的地的環境建設;同時,引導旅遊企業和遊客積極履行社會和環境責任,關註和應對全球變暖,努力減少旅遊活動對自然、人文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IUCN在1983中首次提出“生態旅遊”壹詞,並將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持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有人將其定義為“回歸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目前,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在發展生態旅遊時,他們避免破壞自然景觀的做法,如大規模建設。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精致,與自然融為壹體。住宿多為帳篷露營,盡壹切努力將旅遊對旅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再比如,韓國觀光公社近年來推出了綠色旅遊項目,開發了多種綠色旅遊產品。

第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啟示

如今,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更加重視旅遊業,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縱觀多年來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可以得到壹些重要的啟示。

首先,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發展旅遊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美國、法國、西班牙等許多發達國家都把發展旅遊業作為國家戰略。中央政府壹般設立集中統壹的旅遊事務管理部門或多部門參與的旅遊政策協調委員會。各級政府加大引導性投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開發旅遊產品,提高國際旅遊競爭力。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政治家親自宣傳自己的旅遊業,甚至擔任“旅遊大使”,以旅遊業為平臺或媒介參與國際事務,積極擴大國際影響力。比如日本實施“旅遊立國”戰略,韓國提出“國民旅遊職業化”,馬來西亞提出“馬來西亞,真正的亞洲”的國民旅遊口號,印度提出“不可思議的印度!”口號。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西班牙政府通過了“旅遊業促進計劃”,決定在2008-2020年平均投入6543.8+0.5億歐元促進旅遊業發展。墨西哥將國家旅遊發展計劃制定為法律,並將2011定為“旅遊年”。旅遊業已經成為各國應對經濟危機、促進經濟復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

二是旅遊業與壹個國家的人文、社會、歷史日益緊密結合,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面。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硬實力的較量發展到文化形象等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國際旅遊是輸出國家文化、形象和影響力的重要渠道。舉辦國家主題文化年、體育賽事、大型展覽等活動,可以更廣泛地吸引國際遊客,增進各層次、各領域的國際交流,擴大國家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有助於傳播價值觀,提升國家“軟實力”。比如2011,世界旅遊組織確定的年度主題是“旅遊與各種文化的高度耦合”,中國國家旅遊局確定的年度主題是“中華文化之旅”。這說明人們對旅遊與人文、社會、歷史緊密結合的認識在不斷提高。旅遊與文化的緊密結合,使得中國、希臘、埃及、印度等有著悠久深厚文化社會歷史的國家,在未來的旅遊發展中增加了壹些國際競爭力。

第三,旅遊業既是經濟綜合性、基礎性、可持續性的支柱產業,也是關系社會就業、扶貧、環保的重大民生工程。在促進就業方面,世界旅遊組織早在1993就指出,“在世界範圍內,旅遊業整體上已經成為世界上創造新就業機會最多的行業。”目前,全球旅遊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約為9%。在扶貧中,世界各地的偏遠欠發達地區往往都有非常獨特的旅遊資源。如果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大多數國家把旅遊業作為促進貧困地區致富的優勢產業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在環境保護方面,旅遊業是壹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通過保護性開發旅遊資源,積極發展綠色旅遊、生態旅遊和文明旅遊,可以改善壹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四,註重相關資源整合,形成“大旅遊”發展格局。歐美壹些旅遊強國非常重視旅遊相關資源的整合,重視將旅遊與大型文化交流、體育賽事、文物古跡保護、商品展銷會等活動相結合,形成大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同時,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與交通運輸業、酒店業、餐飲業密切相關。“大旅遊”的發展有利於壹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社會建設和人民素質的提高。為此,世界各國政府普遍加大與旅遊相關的公共投資,用於改善道路交通、環境保護設施、文物保護與開發、旅遊教育與科研、景點開發、景點和度假村環境以及配套設施建設。同時,各國普遍重視加強旅遊商品開發,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遊客購物權益的違法行為,營造公平、透明、友好、舒適的旅遊購物環境。比如歐洲國家和日本的旅遊收入中,旅遊購物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第五,建立集中、統壹、權威的國家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加強全國旅遊事務的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各國的旅遊管理體制模式差異很大,都在不斷調整和完善,這與各國的國情、政體和歷史文化傳統有關。截至目前,世界旅遊組織擁有157個國家成員單位。在可查到信息的123個國家中,有國家旅遊局的國家有37個,占30.0%;旅遊行政管理機構與中央政府(內閣)經濟部門合並或設在中央政府(內閣)經濟部門的有35個國家,占28.4%;將旅遊行政管理機構與文化部合並的國家有20個,占16.3%;將旅遊行政管理機構與環境部合並的國家有15個,占12.2%;將旅遊行政管理機構與交通運輸部合並的國家有15個,占12.2%。此外,巴基斯坦由國家旅遊發展公司管理和運營。但總體來看,隨著當代世界旅遊業的快速深入發展,各國旅遊管理體制呈現出壹些相似或相近的趨勢,形成了“部際協調決策——行政部門——行業組織協調自律——專業機構宣傳推廣”的四級旅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旅遊業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依賴性,建立中央政府層面的部門間協調合作機制有利於加強經濟、社會和文化部門對旅遊業的支持與合作。行政部門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原則履行宏觀管理職能,集中研究制定旅遊發展戰略、法律政策、發展規劃、部門協調、國際聯絡等產業發展重大政策。行業組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已經從政府行政機構的職能轉向旅遊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如行業服務標準的制定和推廣、酒店星級評定、旅行社等級評定、旅遊企業信用認定、遊客中心管理、服務質量監督、員工培訓、市場調研、信息分析和咨詢服務等。而旅遊推廣則由政府主管機構向主管機構與行業組織相結合轉變,由行政宣傳向專業化、市場化推廣轉變。例如,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了政府主導、行業合作、企業參與的專業營銷推廣機構。比較成功的有日本旅遊振興協會、韓國觀光公社、法國之家、美國國家旅遊組織、加拿大旅遊委員會、新加坡旅遊振興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