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什麽?

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什麽?

改變原有的簡單接受學習模式,建立旨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模式,是新壹輪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教育改革應該從人開始。要以育人為本,把學生培養成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也就是使人變得更好。雅斯貝爾斯在《什麽是教育》中也有壹個精辟的結論:“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識和認知的積累。”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很多學校都忽略了這壹點,以至於把學校變成了壹個巨大的生產車間,把學生變成了批量生產的產品賣給社會,嚴重忽視了學生作為壹個精神人的存在,只關註升學率,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功能。由此我想到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教學改革計劃——2006年的核心課程改革計劃。這壹改革有四大目標:壹是培養全球公民;二是培養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第三,讓學生明白生活的道德取向;四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文化傳統的產物,也是創造這壹傳統的參與者。

如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仍然是通識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的熱點問題之壹。學生課業負擔重的原因很多,其中壹個原因是課程、教材、教學大綱等原因。但要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只能走改革之路:改革舊的教育教學體系,改革舊的課程體系,改革入學考試制度,改革評價學校制度,改革教學方法,改革人們仍然存在的、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的舊的傳統教育觀念。

首先,課程體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中國的經濟模式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但教育基本上仍在統壹集中的舊模式中運行。我國現行的中小學課程體系是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單壹必修課程體系。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體系。

計劃和綱要,在全國範圍內有強制性要求。這種單壹的課程體系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造性人格的新壹代形成尖銳矛盾。原有課程體系的弊端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培養目標上看,原有的課程體系從指導思想上傾向於繼承傳統,總結歷史,很少考慮未來。

2.從課程結構來看: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比重上,理科重於文學,數學、科學、化學的課時比重過大。在硬性課程與彈性課程的比例上,強調必修課,沒有課程。

課外活動和選修課的基本位置,而必修課和課程太多。

3.從學科內容來看,大部分學科服務於升學考試,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學科知識的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難度,忽視廣度和興趣,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4.在方法上,原有的課程體系往往導致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啟發和比較,難以融入現代教育技術。

總之,“必修課壹統天下”的課程體系單壹、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學生負擔過重,不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也不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課程體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勢在必行。

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研究和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我們要充分估計傳統觀念的巨大歷史慣性,它對社會、經濟、文化有很強的制約作用。現行的入學考試制度、招聘和人事制度也起到了強化壹些傳統人才觀和素質觀的作用。課程改革的艱難歷程啟示我們,深化課程改革必須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面。

1.論高等職業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的性質和任務

普通教育應考慮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更加關註人的發展,註重人的素質的提高,過分強調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思想不利於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長期以來,我們在普通中學恪守的所謂“為上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勞動後備力量”的雙重任務理論,對於壹所中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實際情況是重心經常偏移。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內容的深層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涉及教育的體制和模式。

解決這壹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管理體制和辦學模式的多元化。我們認為,普通高中的性質和任務應體現統壹性和多樣性,應構建多方位的目標體系。

2.如何科學確定課程總數,合理界定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優化組合,建立合理的結構。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課程總量沒有解決,總課時量過大,學生被學校主導太久,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這也是學生負擔重的重要原因之壹。必修課無法調整,選修課和課外活動的安排自然受到很大限制。“因材施教”只是體現在學生升學時的“分流”,並沒有在課程體系上解決。至於定性和定量的結合,從

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沒有對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三類課程系列的地位和作用、目標任務結構比例、學生層次特點進行深入探討,課程體系改革只能是壹句空話。

3.建立適應新課程體系的評價體系。

舊的課程體系是舊的人才觀和質量觀的產物,幾百年來形成的完整穩定的考試評價體系為其服務。這個評價體系的關鍵是“以分取人,以重取人”。用這種考試評價體系來檢驗新課程體系的實驗結果,往往會產生尖銳的矛盾。壹些有天賦的學生在考試中得不到高分。

這是因為舊的質量觀念和考試方法有嚴重缺陷。那些被舊的考核方式宣布為“差生”的學生,很可能有相當的潛力。顯然,他們的才華已經被埋沒和扼殺了。這告訴我們,舊的考試制度已經成為新課程制度實施的強大阻力。如果不改革現有的考試評價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必然舉步維艱。因此,是時候改變質量觀念,改革考試評價體系了。

第三,進壹步完善課程體系,創建新的辦學模式的設想

1.把集體化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2.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

3.。新學校必須有壹個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的機制。

4.。教育測量和評估系統必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