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從彌補親生父母的角度,還是從打擊拐賣兒童的角度,都需要將被拐兒童送還親生父母。但不可否認的是,被拐兒童在情感親近上與家人建立了既定關系。在這個問題上,即使我們認為養父母對被拐兒童的情感介入是“有目的的”,但對於其他養家糊口的兄弟姐妹來說,他們與被拐兒童的情感關系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這件事上,孫海洋的適可而止是很好的,因為當他與孫卓溝通來深上學的事時,他強調:“陽谷有妳的同學和朋友,還有妳的妹妹。節假日、過年、過節的時候可以經常去看看他們。”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孫卓養父母家的“二姐”正式進入輿論視野。要知道,在夫婦彭和“認親”期間,輿論就開始議論兩個“養父母”,主要基於兩個層面:壹是矛頭直指養父母的“重男輕女”;其次,孫卓的出現和孫卓的離去對這對“寄養姐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就“壹”而言,這應該是壹個很明顯的問題,尤其是十幾年前的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真的很嚴重。可以負責任的說,除了部分因為不能生孩子而買孩子的家庭,絕大多數買孩子的家庭都是受重男輕女的驅使。之所以這麽說,並不是說買孩子的家庭是無辜的,而是買孩子的家庭在糟粕的影響下,會忽略最基本的倫理道德。
就“老二”而言,孫卓的出現,使得兩個“養姐”的成長資源被養父母挪用;隨著孫卓的離開,兩個“寄養姐妹”將來不得不承擔起養老的責任。長此以往,人們認為這兩個“寄養姐妹”命不好:小時候因為是女孩被父母嫌棄,長大後卻因為孫卓離開而不得不接過養老的重任。追根溯源,孫卓的兩個“寄養姐妹”的確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
但我們現在談這件事,並不是想讓兩個“養姐”和父母決裂,而是因為這起拐賣案,不僅會對被拐孩子的親生父母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而且會對養父母家的格局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氛圍下,那些女兒總是處在邊緣(物質和精神)。
例如,有人提到,孫卓小時候壹直喝牛奶,但兩個“寄養姐妹”沒有得到這樣的待遇。這個細節雖然無法考證真偽,但也能反映出男權家庭更扭曲的壹面。然而,隨著大多數家庭物質條件的絕對改善,在吃喝方面對兒子的偏好可能並不明顯,但在家庭資產的分配或分配上,很多父母仍然偏向兒子。在這個問題上,“女兒是外人”再次成為刺痛女性的魔咒。
此外,如果孫卓聽到自己的身世感到震驚,那麽他的兩個對他非常好的“寄養姐姐”也應該感到驚訝。所以,對於兩個“養姐”來說,如果真的知道父母回購孫卓弟弟的真實意圖(重男輕女的想法),她們也應該很難過。
因為與只給孫卓的弟弟餵奶相比,父母對自己的根本蔑視才是令人心痛的。雖然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是被既定的糟粕思想文化塑造出來的,但是回到絕對的親子關系,無論父母怎麽強調對他們的愛,仍然無法避免“厭女”的壹面。
在這個問題上,不僅孫卓的兩個“養父母”需要重新審視家庭關系,孫卓的養父母也需要重新審視家庭關系。說到底,孫卓註定要回到親生父母的家庭,這是理所當然的。雖然,作為人情問題,孫卓不可能完全斷絕與養父母的關系,但孫卓的離開註定意味著養父母最終將失去本不屬於他們的“兒子”。
同時,當人們談論孫卓的兩個“寄養姐妹”的處境時,他們實際上是在談論《原生家庭》中婦女的處境。事實上,絕大多數有弟弟或哥哥的女性,在出身家庭中的處境都不是很好。
如果原籍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在女兒出嫁前,父母壹般不會太偏向兒子。但是如果女兒結婚了,有些父母基本上是把兒子放在第壹位的,不管是買房產還是理財,都是把兒子放在第壹位。連撫養孩子的問題都偏向兒子。
不得不承認,在壹個有弟弟或哥哥的家庭裏,女人註定是充滿孤獨的。當然,這裏主要說的是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家庭,不是說所有的父母都這樣。但不爭的事實是,至今仍有很多家庭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雖然程度有輕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