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這個CEO玩直播的車企手工造車,年產量500臺?

為什麽這個CEO玩直播的車企手工造車,年產量500臺?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就在我發這篇文章(165438+10月10)的前幾天,吉利接手力帆:

165438+10月10日下午,*ST力帆(601777)發布《關於重整計劃(草案)投資者股權調整方案的公告》。滿江紅股權投資基金將取代力帆控股成為控股股東,吉利汽車和吉利科技集團將作為產業投資者參與力帆的重組。

本次重組方案給力帆汽車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不僅可以幫助力帆避免破產清算,改善公司資產負債表,還可以增強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

-“汽車大事記”

在此事件之前,實際上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了我們將要和您討論的內容。

在說吉利之前,我想和大家說壹下另壹個品牌——極地之星。

如果我說,在各種汽車公司競相年產65,438+萬輛、20萬輛和50萬輛汽車的時候,壹家工廠可以生產多達...壹年500輛車,妳能相信嗎?

北極星的成都工廠就是這種情況。

之前跟大家聊過壹個Tik Tok的網絡名人:Polar Star的CEO托馬斯·英格拉特(托馬斯?Ingenlath).

作為壹家汽車公司的傑出CEO,托馬斯在入境檢疫的14天裏毫無負擔地以網絡名人的身份去了Tik Tok!事實上,汽車公司Polar Star不僅是CEO,而且其生產規劃在今天也是如此獨特。

對於汽車行業來說,提高生產線的效率,60jpn(每小時60輛車,也就是60個工作崗位?per?小時)甚至70jph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舊理解是工廠利益最大化。

從福特的Model T時代開始,我們就知道我們對工廠固定資產的投入是壹次性的,我們對工人的工資是相對固定的,對汽車模具的投入也是固定的(除了生產量太大,模具需要重新開模)。

換句話說,工人在壹定時期內生產的車型越多,就越能攤薄之前的壹次性成本投入,從而降低單車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然而,北極星走了壹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作為Polestar的首款車型,插電式混動?Polestar?1賣幾百萬。Polestar專門在成都建了壹個新工廠。雖然是工廠,但是很多人都沒有註意到壹個細節——這個工廠的年產量只有500輛。

年產量為500套。說白了,polestar1就是手工制作的,就像壹些超跑品牌壹樣。

關於這個500產能的工廠,也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

1.?這個工廠的位置正好挨著沃爾沃在成都的工廠,無論是建廠還是未來投產,都能得到沃爾沃工廠最及時的支持。壹旦廠裏有什麽缺料,可以直接找隔壁沃爾沃工廠借;

2.?Polestar?1是基於沃爾沃的SPA平臺開發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基於SPA平臺開發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沃爾沃有S90PHEV和S60PHEV的經驗。所以Polestar?1更註重材質和性能,壹定程度上優化了底盤。

從北極星來的?從1的外形來看,延續了沃爾沃目前的設計思路,相比更科技的Polestar?2、Polestar?1和S90還是有些相似的。所以從產品開發成本上來說,投入並不大。

3.?Polestar?1的價格是1.45萬元。從價格上看,這個品牌,這個型號不是用來衡量的,主要是定義壹個品牌的高度。

Polestar當時需要的是盡快向市場推出壹款產品。沃爾沃當時還沒有純電動汽車,或者說基於CMA平臺的純電動平臺還不成熟。

而且我之前也聽說過,Polestar曾經因為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希望尋求外部投資者的支持。如果妳想吸引投資人,有壹種模式給妳更多的談判籌碼,遠大於PPT。至於後來,Polestar放棄了外部融資,把吉利變成了合資公司。那邊,北極星?1的歷史使命基本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Polestar采用節拍效率最低的工廠,減少工廠投入,更多依靠員工手工操作,放棄流水線設計,也是合理的。

從網上看到的Polestar1工廠內的視頻可以發現,工廠的自動化程度確實很低,能用手推的地方,肯定沒有必要為托盤安裝自動推進流水線;碳纖維板上的塗膠全部由人工塗膠完成。整個工廠很少見到機器人和機械臂。從成本投入來看,前期投入確實大大減少了。

不得不說,北極星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非常聰明。

第二輛車——Polestar?2是直接針對特斯拉車型?3純電動汽車,其生產地在臺州路橋工廠。

這家工廠有兩款緊湊型SUV車型,沃爾沃XC40和領克01。對於這款車型,Polestar、沃爾沃、吉利高管都寄予厚望。是對整個品牌實現自我造血的負責,甚至是實現盈利的關鍵。

所以吉利拿出了自己唯壹壹家沃爾沃幫助運營的CMA工廠,來生產這款放置在CMA平臺上的純電動汽車。

據最新消息,吉利將在重慶新建Polestar工廠,生產基於Polestar的產品?Percept概念車的量產車車型目前規劃產能為每年3萬輛。

這就很有問題了——妳聽說過產能3萬臺的工廠嗎?當然,這是年產量500臺的60倍以上。

無論如何,其實3萬臺,對於壹個工廠來說,規模效應不夠可能很難賺錢。

建這麽多工廠劃算嗎?

作為汽車行業的老巫師,吉利和沃爾沃都知道,目前單個Polestar工廠的產量,尤其是成都的500臺和重慶的3萬臺,不僅太小,而且地理位置較遠,供應商的物流成本很高。事實上,在制造端很難實現盈利。

至於出口歐洲,Polestar2必然走海運,而Polestar1和重慶工廠生產的估計都是中歐班列。如果Polestar要進入美國市場,成都和重慶工廠的車需要經過千山萬水才能找到出海口,物流成本非常高。

那麽吉利和沃爾沃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當地政府的支持被認為是沃爾沃,或者沃爾沃背後的吉利做出這樣選擇的最大原因。

先不看Polestar,單從沃爾沃在中國的工廠布局來看。吉利從來沒有從工廠布局最合理的角度考慮問題。

——成都、大慶兩個整車廠和張家口的發動機廠,如果算上臺州的CMA廠,都是圍繞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的。我會在當地政府給予高額補貼的地方辦廠。

以下是大慶工廠的壹些細節:

吉利咬緊牙關收購沃爾沃的時候,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的大慶市其實是最大的出資人之壹。

從總造價6543.8+08億美元來看,大慶市政府提供的資金為7-8億美元。這是壹個相當低的比例。而大慶為什麽要全力支持吉利收購沃爾沃?

說到大慶,對初高中歷史還有點印象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大慶油田。

——對,就是大慶。對於大慶來說,隨著油田資源的逐漸枯竭,大慶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產業來支撐城市的轉型發展。沃爾沃不僅僅是先進制造業的代表,龐大的汽車體量和對上下遊產業鏈的拉動,可以幫助大慶市政府進行壹次轉型。

但問題是,如果壹個車企真的要在東北建廠,無論是壹汽-大眾的長春,還是寶馬、通用的沈陽,其便利性、設施都遠勝大慶。有哪個主機廠願意在交通不方便,沒有供應商基地的大慶設廠?

所以大慶毫不猶豫的支持收購這只蛇吞象。

為回報大慶市的大力支持,沃爾沃將S90和S60主力車系車型的生產放在大慶,並向全球鋪開,對大慶當地的GDP形成了較為有力的支撐。

所以從Polestar這次在國內基本敲定的三家工廠來看,除了臺州是基於CMA平臺,其他兩家工廠都有地方政府因素的影子。

尤其是第三工廠所在地重慶,之前就有消息稱吉利的投資公司將參與力帆汽車的重組。而昨天,壹切“聽說”都已經發生了。

從目前的投資規劃來看,吉利已經布局了盛寶(中國)金融科技項目、吉利工業互聯網全球總部項目以及吉利集團在重慶兩江新區的首個換電站。此次落地的Polestar工廠項目,應該也是吉利與重慶市政府簽訂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重慶)生產基地項目。

對於這個重慶工廠,目前不知道當地政府投入了多少。

但有壹點是肯定的:地方政府希望引進有品牌號召力的整車企業。比如今年年初,合肥市政府對蔚來汽車的支持是6543.8+00億,而之前上海市政府對特斯拉的支持是幾百億。

對於Polestar來說,相對於其他新動力造車企業往往規劃二三十萬輛產能的工廠,規劃年產3萬輛的工廠要綜合考慮Polestar未來的銷量、重慶政府的投入以及未來在其他地方建廠的可能性。

還是那句話,別看齊星韓寒,但其實很聰明。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北京亦莊國際也有消息稱將向Polestar投資8-9億美元。作為回報,Polestar也在考慮在北京建廠,並正在進行研發,以對特斯拉車型進行基準測試。y的緊湊型SUV換句話說,Polestar未來在中國將有四家可見的工廠,而其主要競爭對手特斯拉目前只有中美兩家工廠。

工廠的建設成本與工廠的規劃產能成正比。換句話說,工廠的計劃生產能力越高,所需的投資就越大。

同時,工廠的柔性也與投資成正比,也就是說,同壹個工廠需要生產的車型越多,投資就會越多。

對於汽車行業,我們壹直說要通過規模經濟來賺錢,但是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飽和,或者告別高速增長,以及我們工業4.0時代帶來的信息和技術的高度融合,是否應該考慮因地制宜的做壹些更小的工廠,以減少工廠的前期投入?

幾百億的新工廠投資,以及可能需要壓的大量汽車,對於主機廠的資金是壹個很大的負擔。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Polestar不能在異地建壹些小規模的工廠,但是大富大貴還是有可能的。

尤其是在重慶,Polestar基本上可以和成都的沃爾沃、Polestar工廠聯動。如果有當地政府的支持,為什麽不在這裏建廠呢?更何況吉利已經把重慶當成了經營西南的大本營。

壹開始有點擔心北極星太貴去不了。看了壹下,居然弄了個三萬產能的工廠,有點期待北極星接下來的表現。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