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壹:貸款期限越長,利率越高。只需要“怕房子”
業內:放心吧!沒有人會“持有”壹套房30年
案例:買房壹直是很多剛需人頭疼的大事。原因無非就是單價高,總價高。他們買不起壹套房,這簡直是個天文數字。所以很多人選擇貸款買房。首付30%後,剩下的錢通過銀行貸款分期支付,買房壓力頓時減輕。但是,當小劉決定貸款60萬買房時,銀行直接把他算進去了。
根據小劉的貸款情況,他剛買的房子從銀行貸款60萬,貸款期限30年。按照現在的房貸利息計算,小劉每個月只需要還房貸3184元,但是30年的房貸總額卻將近115萬元,幾乎等於小劉的總房款!而且,30年的房貸期限,意味著小劉要為銀行工作30年。中間壹旦加息,每月還款額就會增加,這讓小劉在房子面前望而卻步。
業內建議:“先怕後貸”是很多剛需的通病。看到每月還款額後,再看看30年的本息總額,覺得自己這輩子被“套牢”了。但是,最迫切的問題是,幾乎沒有人會持有30年的房子。也就是說,在房產本身升值後的5-10年內,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換房。當時房產本身的升值價值已經遠遠超過購買時的價值,有的甚至翻了壹倍。但5-10年後,銀行利息往往“微乎其微”,有的銀行可能會收取壹些違約金,但對於當時的巨額房屋銷售來說,
誤區二:能全款就不要貸款,能向親戚朋友借就不要向銀行借。
業內:應充分考慮通脹和經濟壓力。
案例:幾百萬的壹套房更難承受。雖然聽起來很別扭,但事實確實如此。現在80、90後買房往往是兩代人的煩惱。看著房子的總價,想著孩子可憐的工資,心疼孩子的父母往往為了“壹次付清”,不得不拿出畢生積蓄,以盡量減輕孩子的生活壓力。
這樣的例子在青島樓市並不少見,有的父母積蓄不夠就會找親戚朋友借;即使不夠,也要盡壹切努力湊夠首付,把貸款壓力降到最低。小王四年前在市北區買新房的時候是全款買的,所以幾乎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但小王的父母堅持認為,最好讓小王買房,沒有任何壓力和後顧之憂。
業內建議:窮則思變,為了讓孩子沒有很大的生存壓力,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房時都會選擇全款,因為在老壹輩人眼裏,連本帶利的借錢,每個月還得在銀行打工,太慘了。“在我接手的購房者中,很多家長堅持全款買房是好的,甚至不考慮家庭壓力。還有人寧願借親戚朋友也不願意借銀行。這些都是誤解。”壹位資深房產中介告訴記者,我們認為買房要合理考慮自身條件。如果拿不出巨額資金買房,可以適當考慮貸款。這幾年經歷的通貨膨脹、降息和RRR降息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候,貸款會比“全款買房”的壓力輕松很多。
誤區三:選擇鬧市區的老房子通勤。
行業:首套房選老房子影響升值空間,以後很難賣。
案例:地鐵的開通激勵了壹批剛需家庭,原本致命的通勤距離隨著地鐵三號線全線開通不再是問題。但是,對於更多的剛需人群來說,住在主城中心區依然是他們的夢想。但是由於房價高,他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那些房子比較老,沒有物業,沒有電梯的老房子,只是因為房價夠便宜。
“我看好市南區壹套85年的房子。離單位近,價格不到市南新房單價的壹半。算完房貸,感覺壓力不大。”小林在香港中路上班。習慣了市南區的生活配套,他坦言不想去李滄買房,市南區房價太高。如果他想找個地方休息,就必須“犧牲”。“這個價位的房子大部分都挺舊的,根本沒有物業,但是好的太貴了,我目前買不起。”小林說。
業內建議(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2-27,目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情況為準)。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